摘 要:樞紐經濟是當前很多城市重要的發展戰略,但是現有理論還不足以指導樞紐經濟的發展。本文梳理樞紐經濟的概念內涵,發掘演進機制,并對未來發展趨勢予以展現,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樞紐經濟;發展機制;未來趨勢
一、樞紐經濟的概念
樞紐經濟是指以交通、物流、信息、金融等為支撐,以服務、貿易、制造等為主導,依托于城市和交通樞紐建設的經濟形態。樞紐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源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趨勢,以及交通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城市和地區的競爭力,同時也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樞紐經濟的核心在于以樞紐為中心,實現物流、信息、資金、人員等要素的集聚和流動,從而形成高效率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二、樞紐經濟的主要特征
樞紐經濟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功能聚疏性。樞紐經濟是基于樞紐地區對資源要素進行優化配置的經濟形態,屬于流通型經濟范疇,其不斷吸引資源要素涌入,進行加工轉化,再將要素轉移至周邊地區。第二,空間開放性。依托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樞紐地區在形成便捷高效物流體系的同時,會不斷突破市場固有邊界,產生“滾雪球”效應,樞紐的內聯外通使經濟活動由區域性向全國性和全球性層層擴散。第三,形態多樣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樞紐地區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交通樞紐,帶有更多現代化色彩的功能性樞紐紛紛出現,例如金融樞紐、網絡樞紐、科技樞紐等。隨著樞紐經濟規模擴大,不同層級功能開始出現疊加和融合,從傳統單一的樞紐經濟向現代綜合樞紐經濟升級和重塑。第四,迭代周期性。國內樞紐地區經濟發展進程表明,樞紐規模壯大和能級提升會引致產業躍遷,樞紐與產業的迭代發展具有明顯的周期性。
三、樞紐經濟發展的發展機制
1、樞紐形態由單一式交通樞紐向綜合交通樞紐再到組織平臺中心演變。隨著交通樞紐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趨勢日漸明顯,樞紐不斷突破運輸中轉的屬性,由強化多種運輸方式銜接階段向提升要素配置能力和經濟組織功能完善階段過渡,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
2、樞紐集聚向各類要素資源融合匯聚演進。樞紐吸附多種生產要素相互融合,物流、商流、人才流、資金流等各種要素流的匯聚致使樞紐組織功能發生質的改變,樞紐經濟也由過去單純重視物流、貿易等行業開始向重視以人的價值為核心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形成了新的發展范式。
3、樞紐經濟由站區經濟向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演進。樞紐和城市之間的兩種關系也是樞紐經濟演進態勢,具有強烈的空間擴張性和外溢性。依托交通走廊,樞紐經濟從單個城市向城市群和都市圈延伸,促使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配置整合,形成了更為宏觀的樞紐經濟體系,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4、產業集聚由培育產業鏈向打造產業集群演進。產業集聚是樞紐經濟發展的邏輯表征,樞紐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產業集聚現象。推動樞紐地區產業科學布局和匯聚,促使其在多鏈融合下及更大范圍內實現協同銜接和聚集發展,并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形成產業集聚區。
四、樞紐經濟未來發展趨勢
樞紐經濟未來發展將呈現出如下趨勢。
1、從單式樞紐到綜合樞紐。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通常開展即時運輸和就地生產,這就對集“公鐵水空”等運輸方式為一體的多式聯運產生迫切需求。加強各種交通方式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通過智能化、標準化不斷整合管理服務體系,協調不同運輸裝備銜接;進一步擴大聯運網絡覆蓋范圍,實現互惠多贏、優勢互補,從而提升樞紐的地位與功能。
2、從實體樞紐到虛擬樞紐。實體樞紐是虛擬樞紐的基礎,而虛擬樞紐是實體樞紐衍生的新形態。在實踐中,廣州已經實施“樞紐+”戰略,即打造高端資源“吸附器”和“輻射源”,除了建設國際航運樞紐和國際航空樞紐外,還創新性提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無論是創新樞紐,還是數字樞紐,虛擬樞紐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提高實體樞紐多式聯運的頻率與效率,并大大降低流動成本與費用。
3、從區域樞紐到國際樞紐。隨著區域協同發展以及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在全球化的格局中,顯現出區域樞紐向國際樞紐發展的新趨勢。區域樞紐在國際大背景下的審視與定位,更注重地方發展現實需要與國家重大倡議以及全球經濟發展走勢的高度契合。如目前中國民用航空局已與相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完成了烏魯木齊、昆明、鄭州、哈爾濱等城市的國際航空樞紐戰略規劃。
4、從城市樞紐到樞紐城市。交通樞紐改變了城市的空間布局。城市之間連接依托不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樞紐作為重要的節點逐步演變為城市的核心組成部分。在當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一方面,綜合交通樞紐成為其重要的標志;另一方面,構建完善的綜合交通樞紐,如基于航空、港口、高鐵等等,也進一步助推了樞紐城市發展水平的提升。
五、促進我國樞紐經濟發展的對策
1、加強樞紐經濟發展規劃引導。明確樞紐經濟發展路徑,提升樞紐運行功能,推動樞紐與經濟深度融合,按照樞紐的類型和功能屬性,科學規劃引導樞紐關聯性強的產業集群、產業鏈優化布局,構筑宜業宜居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按照現代產業集群培育規律,發揮資本、流量、樞紐通道以及核心產業植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等組合優勢,創新樞紐經濟區開發模式。
2、推動業態融合互促,壯大樞紐偏好型產業。科學謀劃產業功能區分布,包括空港核心區、綜合保稅區、高端商務區、產業集聚區、航空物流區和陸空聯運集疏中心等,有效促進高時效性、高技術性、高價值構成以及高耦合度的臨空產業集聚發展。加強臨港產業專項規劃,結合沿海臨港產業和陸港產業特性分別引導,優化產業發展格局。著力構筑“多港融合”,建設“陸港集疏+空港快運”“岸上集疏+國際海運”“區域集疏+國際班列”的國際綜合樞紐港、“物流中心+數據中心”的現代物流體系。
3、完善國際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著力打造與現代國際物流中心相適應的沿海港口、航空港、鐵路港和公路港緊密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進一步加強空港、陸港功能一體化建設,不斷提高國際、國內快運、快遞集散效能;鐵路港、公路港在多港融合中要突出地面集疏優勢,通過近距離服務于各類樞紐型產業與市場,大力提升區域性物資、郵政快遞和特種貨物的集散運輸功能。
4、拓展雙向開放空間。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搶抓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歐CAI)、中新自貿協定升級機遇。引進和培育具備全球采購、配送和物流解決方案的國際貨代、國際供應鏈服務商,通過投資并購、戰略聯盟、業務合作等方式整合境內外國際運輸、通關、境外預分揀、海外倉等資源,提升到岸物流與境外落地配送服務能力。
5、拓展樞紐經濟創新空間
推動科技創新與樞紐經濟深度融合,著力提高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速度,打破要素市場及產品市場流動壁壘,注重促進交通運輸設施、信息基礎設施、金融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完善樞紐網絡體系。圍繞大數據節點城市建設,籌建城市大數據中心、時空大數據云平臺,規劃布局重要行業、領域的感知基礎設施,構建覆蓋省、市、縣、鄉的數據快速傳輸體系,優化數據要素流通環境,牽引帶動數據加工分析、流通交易、軟硬件研發制造等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國政.樞紐經濟:內涵特征、運行機制及推進路徑[J].政策研究,2021.5.
2、高傳華.樞紐經濟形成與未來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理論與實踐,2019.1.
3、儲東濤.在實踐中深化對樞紐型經濟的理論認知[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