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五個民主”的融合貫通,擁有完整的民主程序和民主鏈條。全過程人民民主既關注民主的形式和過程,又強調民主的真實和有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不斷凸顯,民主制度不斷得到完善。
關鍵詞: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
不同于西方以“選舉”為主要內容和方式的一次性民主,中國特色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突出特征為“全過程”,這一全新的民主模式,其民主鏈條更為完整,人民的參與更為全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勢得到了全面的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把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結合了起來,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貫通起來。在這種民主模式下,人民群眾能夠充分表達意見和訴求,通過完善的制度程序將人民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并充分落實到國家治理的過程之中,保障各種關乎國家發展、關乎社會治理、關乎百姓生活的大事、難事、瑣事得到及時有效的回應和解決。
一、通過民主選舉有效保障主權在民
(一)我國的民主選舉實現了對西方“選舉至上論”的超越
西方奉行選舉至上論,民主等同于選舉,“有沒有普選”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民主的唯一標準。但是西方的民主選舉卻是一種極具表演意味的政治“真人秀”,人民群眾看似能夠人人平等地參與一年一度的大選,實則這種選舉背后往往被金錢所操控。以美國為例,我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2022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中詳細指出了美國的選舉費用不斷飆升、選舉民主空心化的現象,其中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累計花費超過167億美元,“黑金”捐贈暗中操控選舉走向,出現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等一系列嚴峻的問題。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選舉更加注重的是一人一票的形式,但是無論這種形式如何變化,都無法改變他們只能選出各個利益集團代言人的事實,群眾也只能成為每年政治大秀的旁觀者,而難以真正實現平等的政治參與。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目標就是保障人民當家做主,使得國家的各項權力均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通過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這兩種主要途徑行使權力,選舉產生我國的政權機構、政權機構的組成人員以及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由人民群眾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國家機構及基層自治組織,必須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二)民主選舉通過民主的方式完成了權利授予
就選舉堅持的原則而言,通過民主選舉為民意訴求的表達提供了自由充分的渠道。我國的憲法和選舉法中對于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做了明確的規定,充分體現了我國民主選舉堅持普遍原則和平等原則,已經成年并享有政治權利的中國公民,在選舉過程中人人地位平等、票票效力相同。通過差額選舉和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使人民群眾能夠最真實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候選人中做出選擇并進行投票,保障了選舉的真實性。
就選舉產生的結果而言,通過民主選舉能夠產生真正的百姓“代言人”。無論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還是各級人大代表,或者最基層的農村干部等,都通過選舉產生。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期盼,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習近平同志發自內心的擁戴。我國的人大代表均來自于人民,代表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年齡、不同領域、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代表們身份的廣泛性就決定了他們具有成為人民代言人的良好基因和先天優勢,與西方國家具有職業政客身份的議員有著本質不同。人大代表的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全國55個少數民族及港澳臺地區均有代表,婦女代表、一線工人農民代表、專業技術人員代表占比與上屆相比均有提高,而黨政領導干部代表占比則有所下降,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使得代表性更強,有效保證了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的民主。我國的基層選舉同樣堅持以民主選舉為導向,采取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進行,鼓勵年輕人參與農村基層干部選舉,為提高基層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促進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通過民主協商有效凝聚智慧共識
(一)協商內容的全面性促使廣泛達成決策共識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這是民主的真諦。”全過程人民民主以人民政協為重要載體,在重大決策之前和決策過程中進行充分協商。我國的民主協商不僅體現在政治領域,同時還在政權領域和社會領域中得到深刻體現。政治領域的協商主要是指以人民政協發揮主要作用的政治協商、政黨之間的協商以及各少數民族地區就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一系列重要的問題進行協商等。2022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了政治協商工作的根本內容和基本形式,同時對政治協商成果運用、反饋及保障機制有詳細的要求,為凝聚增進共識、科學民主決策提供了保障。政權領域的協商主要體現在國家立法過程中,人大堅持“開門立法”,我國目前設立了5500多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聯系點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在對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修改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各領域的專家以及廣大群眾的建議,保障了政府與群眾意見的交流,讓基層的聲音直達立法層面。社會領域中的協商主要包括一些地方的村民議事會、民主懇談會、職工代表大會等,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還出現了各種網絡論壇上對多種社會問題的協商。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了人人可以參與協商,大家本著理性和寬容的原則,盡可能地就發展中的共同性問題達成共識。
(二)協商形式的多樣性能夠廣泛凝聚發展力量
要實現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面的協商,必須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樣的方式。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協商環節,我國開辟了多種協商平臺和渠道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如座談會、聽證會、網絡平臺、民意調查等,無論是每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過程,還是諸如黨的二十大等重要的會議召開前,都充分利用媒體和網絡平臺,廣泛地征求群眾的意見建議,各種網絡征求意見活動也得到了群眾的積極回應和廣泛參與,為黨的相關工作和政府的具體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多種形式的民主協商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社會各界意見的高度重視,實現了廣開言路、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在民主協商的過程中,各領域的精英、各個社會團體以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熱情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基層民主活力得到充分激發,人才資源優勢得到有效利用,為國家發展凝聚力量、提供動力。
三、通過民主決策有效實現科學治理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促進立法過程不斷完善
在視察上海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時,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全過程的民主”這一概念,他強調,“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重要立法機構,為人民全面參與立法與執法監督過程提供重要保障。在重大立法決策前,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傾聽民意、匯集民智,在立法項目的征集、立法規劃的編制等環節,廣泛吸收群眾智慧;在立法決策過程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座談會、認證會、評估會等方式征詢公眾意見建議,實現對法律草案的擬定、修改和審議;在立法決策后,“到群眾中去”進一步對法律進行宣傳解讀,同時接受群眾對執法過程的監督檢查,擴大各方有序參與,將開門立法貫穿到立法的全過程。
(二)新型政黨制度促進公共決策更加科學
民主決策過程是開放而充滿活力的。民主協商為實現民主決策奠定了基礎,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得到了凝聚。在眾多集體智慧之中做出科學理性的選擇,并結合不同時期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特點及重點做出取舍,從而找到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辦法和答案,這是需要通過民主決策來完成和實現的。因此,民主決策的過程也是不斷提升決策能力、進行科學決策的過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種新型政黨制度既不同于一黨專政,又區別于多黨競爭,而是實現了核心一元和結構多元的有機結合。中國共產黨和國務院是決策的主體,黨中央是決策體制的神經中樞,參政黨雖然不直接決策,但能從協商、參與角度擴展國家治理能力的外延,從建言、監督角度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內涵。政黨協商作為多黨合作的基本方式,已經納入黨和政府的決策程序,體現在決策制定和決策執行的全過程。通過政黨協商,凝集執政黨和參政黨的集體智慧;通過民主黨派議政建言,不斷豐富完善黨和政府決策;通過民主監督,對決策及執行中的問題進行校準和糾正。我國的新型政黨制度充分發揮出優化、防錯和糾錯的功能,實現了治理決策科學地制定和順利地實施。
四、通過民主管理有效發揮主體作用
(一)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得到有力保障
“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是判斷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和有效的重要標準之一。2021年發布的《中國的民主》白皮書指出:“人民的事人民管,人民的事人民辦。”生動指出了我國民主管理實踐的具體要求。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此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不斷鞏固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序地參與到各項事務的管理之中。我國完整的制度體系為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提供有力保障,比如,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數民族群眾在少數民族地區當家做主的權利,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國家相關政策、依照法律規定、結合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實現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我國的基層群眾可以通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直接參與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管理,保障了民主參與的直接和有效。
(二)多種現實問題得到有力解決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實和管用性就體現在它能夠最終解決中國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人民群眾依法行使各項權利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可以對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進行批評建議、對其違法行為提出控告或檢舉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有力保障。在城鄉社區管理方面,小院議事廳、民主懇談會、線下圓桌會等各種具體的管理形式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許多有熱心、有想法、有能力的人積極為城鄉治理工作提建議、做示范、搭橋梁,實現對社區的和自治組織的補位輔助,各種潛在的問題和矛盾得到及時有效的化解。在社會組織的管理方面,全國超過90萬個社會組織已基本遍布所有行業和各個領域,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提供多種類、高質量、高水平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逐漸成為人們群眾參與民主管理的重要領域和助理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五、通過民主監督有效回應人們需求
(一)發揮制約作用,避免權力濫用
我國現行監督管理體制有效提高了監督的權威性。中國結合本國實際,探索構建起一套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的監督體系,包括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監察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統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形成了配置科學、權責協同、運行高效的監督網,對權力的監督逐步延伸到每個領域、每個角落。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多年以來,在許多問題上我國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包括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制機制,形成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保證黨和國家領導機關和人員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等。通過監督促進權力的科學配置,權力陽光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多種高科技手段投入使用,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腐敗,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自由裁量權,有效避免了權力尋租問題,遏制腐敗的滋生。此外,“人民監督政府”是毛澤東同志總結的跳出歷史周期律的答案,我國的民主監督能夠使領導者的權力在群眾的監督之下運行,真正實現人民群眾對權力時時刻刻、方方面面的監督,使“授權者”真正成為監督的“受權者”。
(二)賦能民生發展,推動問題解決
民主監督是手段,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協助解決具體問題是目的。近年來,我國各類專項民主監督活動得到積極響應,形成了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全程監督的局面。各地政協精選議題、精準建言、細化過程、定期督導、查看實效,對于重點問題長期跟蹤,督促多種民生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人民群眾參與問政,通過電視、廣播、黨報、網絡、手機客戶端等“五位一體”平臺積極表達訴求,曝光社會問題,開展問政監督,各種真問題被精準發現并及時整改,為解決問題矛盾提供突破口,破解民生難題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肖立輝.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2.
4.李笑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與優化路徑[J].科學社會主義,2022(5).
5.郭道久.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J].求知,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