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省面臨著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深度參與全球經濟的大好機遇。根據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下各區域的功能定位,河南在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核心腹地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本文通過梳理總結當代國內外對于“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發展功能定位的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其戰略核心腹地的地位作用,以及河南省“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情況,從而推動 “一帶一路”戰略下河南發展路徑的進一步提出。
關鍵詞:“一帶一路”;河南功能定位;研究綜述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希望河南“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1]。省委書記郭庚茂提出“建設鄭州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是打開我省現代化之路的'命門’,更是鞏固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地位,推動區域開放發展的必然選擇”[2]。這定義了河南未來發展的新坐標,為河南開放型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活力,同時也為河南省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將有助于化解河南產能過剩矛盾,引導企業向產業鏈高端躍升,有助于打造國際產業合作新模式,拓展產業合作空間與潛力。那么,河南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何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是當前亟需明確的問題,也是建設開放型經濟的客觀要求。本文根據河南省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核心腹地定位,并結合河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情況,總結梳理出國內外對于河南在此背景下功能定位的相關研究成果,并進行論述,從而將為河南省更好地發揮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一、國內相關研究成果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在中外研究者中掀起了廣泛的研究熱潮。從發展過程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初始階段,主要表現為對“一帶一路”的歷史鉤沉、內涵解讀和意義詮釋等;二是規劃階段,集中表現為將“一帶一路”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共識,并通過各種會議和文件將“一帶一路”納入發展規劃進行探索和論證;三是實施階段,突出表現為圍繞“一帶一路”的實施,提出各種解題方案和對策思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具體可行的實踐參考。
在國內研究領域,“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使西北、東北和西南地區成為開放的前沿,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取得投資和政策紅利,各個省都提出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區域經濟競爭激烈。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第六部分“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明確了國內各地區對外開放的優勢以及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和發展方向。三個部門公布的“一帶一路”規劃明確了18個省份和內陸多個節點城市的功能地位。一些省份和區域出臺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專門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本地區的功能定位。其中,中部地區主要是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安曉明建議河南省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實現東西雙向聯動。張明、歐陽柳依在《一帶一路,各省找路》中提出,各省要找準坐標,積極探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中的路徑。董彥嶺提出內陸地區的定位為,建通道連內外,變腹地為口岸,將鄭州、武漢、長沙、合肥等打造成內陸開放型的經濟高地。辛樺在《各省區市一帶一路方略》中提出河南省應依據其建設亞歐大宗商品商貿物流中心、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儲運中心,增強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戰略支撐作用的定位,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核心腹地,在支撐中部崛起、服務全國中發揮更大作用。崔晨濤、崔玉亮在《新常態下河南對接“一帶一路”的基本情況及政策建議》中提出,應從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強化產業支撐、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和提高科技投入四個方面來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李庚香、王喜成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特點與河南的積極融入》提出,河南應依托區位優勢、基礎優勢和文化資源優勢,明確定位,找準突破口和有效途徑積極融入到“一帶一路”戰略中。2013年至2023年十年期間,學術界對于“一帶一路”的研究熱度持續并不斷升溫。但是,大多數有關“一帶一路”的研究都來自政治或經濟角度,缺乏媒體和傳播視野,同時大都聚集在整個國家或者少部分省份與城市,對于河南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所具有的優勢及特點分析較少,對于其戰略核心定位研究較為缺失。隨著“一帶一路”進程的持續性推進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以“一帶一路”與區域發展功能定位為核心研究對象的學術成果近年來時常出現,多數是以“一帶一路”為大背景具體分析某個城市或地區的定位與作用,例如《“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安城市形象傳播策略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甘肅省區域形象塑造與傳播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內蒙古城市形象傳播策略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沈陽城市文化與城市形象的推廣研究。綜上所述,國內研究者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定位和《愿景與計劃》中對各地區、省市定位,從區位優勢、基礎優勢、經濟等因素,提出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中的路徑。
二、國外相關研究成果
國外研究者在解讀“一帶一路”時更多地是從中國崛起的戰略角度及其對世界的影響視野來表述。例如: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帕拉西奧認為,中國將延續古代絲綢之路文明溝通的橋梁作用,而不沖突、不對抗政策則是新絲綢之路的精華所在;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絲綢之路既是中國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當代中國文明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自信和復興的有效方法;開羅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薩利赫認為,“一帶一路”構想與“中國夢”的理念相輔相成;緬甸資深媒體人吳溫丁認為,“一帶一路”設想體現了中國領導人的高瞻遠屬,同時也是為了解決世界的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問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盧賈寧則認為,“一帶一路””構想是遏制美國并將其趕到大西洋的有效武器。由于目前主要受限于“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時間較短和實施難度大與復雜性,國內外學者對“一帶一路”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系統。縱觀目前的“一帶一路”研究,盡管已初見成效,但由于對“一帶一路”的戰略認知不到位和研究思路的局限性,有的研究成果要么實踐創新不足,要么所提建議往往被另外一些研究確證為缺乏可行性。也正因如此,才為“一帶一路”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實踐創新的發展空間。總結來說,國外學界對“一帶一路”的影響考量有兩種思路。一種考察短期、中期、長期的影響(主要關注“一帶一路”具體實踐的微觀影響),另一種考察其對中國、對世界的宏觀影響。
河南,特別是鄭州是中歐國際鐵路物流中心城市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支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銜接的重要支點,而且河南位于新亞歐大陸橋的中心位置,是新亞大陸橋經濟走廊南向、西向以及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河南在“一帶一路”布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可見一斑。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河南省高度關注,及早謀劃,努力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原腹地走向開放前沿。并且不斷增強河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戰略支撐作用,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核心腹地,在支撐中部崛起、服務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鑫.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結構調整能力研究[J].當代經濟,2014,35(13):84-85.
[2]章培培,魏春雙.一帶一路與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