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市第五十三中學校“三大目標”是學生成長、教師成功、學校發展,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的一些辦學理念、管理制度、校園文化、教育風格等都是對教師專業成長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中,教師所在學校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是教師工作、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本人成長尤其是專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作為一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專業發展就是要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使教師、學生都獲得成功。我通過研究課堂教學“三問法”,開啟了學生政治新思維,促進了我自身的專業發展,提升了新時代我的專業發展水平,今后將廣泛應用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
一、案例背景
2019年3月初,我剛剛接手學校八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一個年段4個班級的課,每個班級一周兩節課,4個班級一周八節課,加上學校黨辦和工會兩項工作,天天忙的真是不亦樂乎。這學期因為初二的政治教師調走了,缺少任課教師,我就主動申請教《道德與法治》這科,減少學校壓力。如何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要是有一種適合學生和我的教學方法就好了。
我在上課和考試閱卷中發現,在各班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不愿意學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一些學生課堂上死記硬背、被動學習,不能獨立思考,往往考試時候不能正確理解材料題意,分數遲遲提高不上來。還有的一些學生上課聽懂了,但是做題卻不會做。針對這些現象和實際問題,我想,怎么才能夠改變現狀呢?怎么才能夠讓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呢?怎么才能夠培養起他們的政治思維呢?我認真學習、閱讀國家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等內容,參考《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只有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為學生真正接受,以及促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學生能夠、樂于參與和能夠促進思考、拓展體驗、激發實踐等有利于品德發展的方式組織和表達教學內容,將課程的價值引導意圖轉化為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內在需求,創造一個生機盎然的學習空間,學習后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框架。就在這時候,學校科研室主任遲曉霞召集有科研意愿的教師,共同研究、推動學校自主互助價值課堂中“五自主”能力的培養,把科研微課題《齊齊哈爾市第五十三中學構建自主互助價值課堂研究》引向深入。我聽到這個科研課題后,非常感興趣,似久旱逢春雨一般,仿佛有種雪中送炭的感覺,頓時溫暖了我的心窩,決心在“五自主”中選擇其中的一個“自主”作為研究點,在課堂上進行自主提問應用,解決以前遇到的困惑和問題。
二、案例描述
在科研課題之前,我發現原二年一班的政治課代表張某琪,一直喜歡死記硬背,總是依賴于任課教師的給題和抄寫,回家認真背誦,每次在課堂復習提問中總能對答如流。可是讓他通過有效閱讀提出本章節幾個問題,站起來說出問題題目時,一臉懵懂無奈的樣子,總是張口結舌,抓不住重點說不到點子上。我針對課堂現象和實際問題,結合學校科研內容,創設了“三問法”,開始在自主提問,再解答問題環節上下功夫。我采取應用的步驟分課前、課中、課后三步。課前讓學生預習,熟悉每段文字的內容及關鍵語句、中心句。課中讓學生集體大聲朗讀教材,分小組“師友互助”,一人提出問題,另一人回答問題。課后寫家庭作業,歸納課堂上各小組提出的問題,正確寫出答案。
我在講《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三課公民權利第二節依法行使權利時,采用“三問法”,讓學生懂得如何自主提問?如何自主解答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真知的精神和能力。“三問法”一是是什么?二是為什么?三是怎么樣?課堂上通過小組的師友互助,自主提問,自主解答,規納段落重點來深入理解“依法行使權力”兩個框題內容,把一行使權利有界限,二維護權利守程序里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找出來。在第四小組展示第二框題中公民行使權利為什么要依照法定程序?這個問題時,是由一、二、三排6名師友互助完成的,第一排說了第一層意思,第二排說了第二層意思,第三排說了第三層意思,最后由第三排的男生結合前面兩排學生的發言,總結出本組的中心答案,并為第四小組爭得了寶貴的5分。課程結束前,我分別計算1.2.3.4組總分,進行小組評價,選出優勝者,從而有效的調動了全班每個同學的積極性和進取心。
通過學生學會自主提問,培養、形成了敢于提問、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真知的精神和能力,有效提高了思想維度、自主思考和表達的能力,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升,促進了其他學科閱讀與理解能力。
三年三班蔡某越同學,在閱讀九年級下第一課第二框題《復雜多變的關系》中的一段文字時,尋找關鍵語言支架很困難,無法完整的提出全部問題。例如:P12下面一段話寫道:“長期以來,人類希望不斷突破自身生活的區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腳步越走越遠,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在這一過程中,既有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國家間的友好往來,也有給人類留下巨大傷痛的戰爭與沖突。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互動方式。”我點名讓她分析這段話,提出一個問題來,她慢騰騰的站了起來,眼睛不離書本,琢磨了一會兒小聲說:為什么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說完用不自信的眼神看著我,像是在說:我說的對嗎?我回答她,不全對,還有其他問法嗎?她一時說不上來,眼睛盯著那段話,默默的站著不做聲響。我讓她再仔細閱讀,分出層次來說,一共3個句號,每個句號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連起來用一句問話概括出來中心思想。經過教師的啟發和邏輯思維引導,她總結出問題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分別是什么?這個最后結果符合段落大意,是一個標準的問題。我直接表揚了蔡某越同學,并給她加了10分,她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在2020年1月鐵鋒區2019-2020學年度上學期期末學業考試初三道德與法治測試中,蔡某越同學得了94分,班級排名第一名,年段排名第三名。經過初三下半年的系統“三問法”應用和對答題技巧的強化訓練,蔡某越同學在2020年7月全市中考中,以滿分獲得道德與法治學科考試成績第一名,為學校贏得了榮譽,她順利的考上了齊齊哈爾市第八中學,班級里擔任政治課代表,政治期末考試排名年段第一。
經過不斷的應用和探索,改變了一些學生死記硬背、被動學習的現狀,重點解決了學生不能獨立思考、不能自主提問和出題作答的困境,使學生形成“三問法”固定思維,自動按照語言支架組織語言提問,達到大多數學生會閱讀、會提問、會解答、會糾錯,教學效果發生了一些改變。
三、案例反思
反思科研課上“三問法”的應用,也有不足之處。比如還可以對“三問法”進行變式提出。其中第一個問“是什么”,變式也可以問什么是---?何謂---?后面跟著概念主體。還可以問有哪些---?包含什么---?包括什么---?第二個問變式可以問為什么說---?為什么是---?什么什么內容原因是什么---?第三問“怎么樣”,變式可以說我們應該怎么做?我們以后要變成什么樣的人?以后達到怎樣的狀態?
“教師專業發展”,指教師在自己原有專業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心態、專業智慧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而不是指所有教師同層次、同水平的發展。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在自己原有專業水平的基礎上,多實踐、多積累、多反思,努力提高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心態、專業智慧,廣泛應用自主提問、再解答所提問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把“三問法”一直堅持下去,發揮新課程改革中科研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