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社會性、系統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同時,它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必須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機制,整合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資源。因此,從根本上說,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高校的責任,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必要保障。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合力;合力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社會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這些不同的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勢必會對整個思想政教育過程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對各種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進行整合,形成合力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的基本內涵
(一)機制的含義
在社會科學中,機制是指一定機構或組織的機能,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機制不是靜態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它規定了一個組織運作原理和方式,是組織的內在機理。[1]
機制的成功構建,有兩個條件,第一是靠體制,第二是靠制度。此處的體制特指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職能以及調整與配置崗位責權;此處的制度,特指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的規章制度。機制要在實踐中形成和體現,必須要通過體制和制度的建立。同理,只有變革體制和制度,機制才能得到轉換。[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含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主要包括三層含義:第一,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和;第二,各相關因素功能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第三,它是一個按照一定方式有規律地運行的動態過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的科學建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的建構,必須要立足當代社會實際,遵循科學客觀的規律,從而推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現代指導理論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本質以及發展的第一要義,提出了根本目標,即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并且指出了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動力源泉歸根究底還是人本身。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則揭示了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變以往內容、目標以及方式單一的弊端,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堅持多樣性原則,立足當代實際,和人與社會發展的目標相一致,以便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教育學、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外在科學依據
社會快速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是經濟全球化使社會更趨開放統一,同時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第二是政治民主化與法制化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人們的言論更加自由,人們之間的交往、交流更加頻繁;第三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信息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知識、價值觀念相互傳播;第四是教育的國際化和大眾化,使得教育更加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受教育者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社會化、高度融合的社會里面,所以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據受教育者不同的特點和需求,把家庭、學校、社會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視角,應對受教育者出現的各種狀況,積極引導受教育者。蘇聯學者曾說過:“少年喪失家庭的積極影響,在學校里學習成績不佳,接近不良的伙伴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幾乎在所有場合下都能見到這幾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家庭、學校和同伴是所有兒童和少年共有的自然環境,對他們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 [3]
(三)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內在科學依據
“心理合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協調人的知、情、意、信、行,使它們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解決的思想問題主要是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和思想意識問題這兩個方面。只有讓受教育者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才能有效解決人們的思想意識問題。受教育者思想認識、思想意識的提高并不是某一要素的單獨作用,而是各個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即知、情、意、信、行綜合作用的結果。現階段進行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須協調運用上述五個要素,這樣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如有任何的偏廢,都會產生不良后果,影響其實效性的發揮。
三、思想政治教育聯動合力機制的構建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的運作講究整體效益,要在機制管理過程中強調機智的整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要達到最優狀態,充分發揮合力機制的作用,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橫向合力機制
首先需要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同時要改善教育者的教法,用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其次需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領導機制,并且要使得各部門的職責以及分工明確;最后還要建立相應的評價與反饋機制。除此之外,積極做好學生工作,搭建學生工作平臺,能夠讓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之間更好結合。
1.致力于積極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
拓展課堂內容是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端。根據我們當下已有的理論體系來看,我們一方面可以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另一方面也需要立足當下,把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有的表達方式,才能激活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改進教育者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水平的必經途徑。新課改要求改善學生學習的方式,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所以,教育者要注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這對于他們的學習以及成長是大有益處的。教育實踐活動要達到教學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因此,教育者要盡職盡責地教好每一堂課,并且要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加快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動力所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優秀教師的重要標志。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師生關系融洽,親和力強,學生愛戴,教育效果好。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源于淵博的學識、教書育人的能力、不凡的學術水平和完整同一的道德情操。優秀教師所必備的知識結構,不僅要求教師出色地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同時,還必須對其它學科的知識有所涉獵,這些能為教育者的教學提供底氣和力量。除此之外,“教師良好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課堂時間的重要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4]教師就是要用邏輯的力量征服人、用知識的力量打動人、用藝術的力量感染人、用人格的力量折服人。[5]因此,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者要對自己所講的內容充滿信心,對自己所宣講的人物充滿敬佩,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影響學生,從而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
2.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相互配合、相互服務的體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機制,主要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以及年度計劃、重要制度的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各個部門之間工作以及員工積極性等等方面進行協調和調動。
其次是各部門的職責與分工要明確,這樣才能合理配備人員,形成與理論課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機制。要達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了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還得依靠輔導員、班主任和黨團干部共同努力,如果把這些方面分割開來則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需要動員和運用學校各部門、各系統(教育、科研、行政、黨團、后勤等)的力量,把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結合起來,優化育人環境,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小氣候”。[6]
最后還要不斷地提高宣傳效應,改善輿論環境。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大宣傳國家方針政策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隨時關注社會的新變化,充分考慮這些變化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影響。
3.建立健全良好的反饋和評價機制
反饋是指受教育者在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時所做出的反應。為了及時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以及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便可以據此調整工作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饋機制,就是要暢通拓寬反饋的途徑,確保反饋信息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可以從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報刊、廣播、電視等——管理,以此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優化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進行之前,要首先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反應;在實踐活動結束之后,要及時了解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評價、態度,這樣就把前置反饋和后置反饋有機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向好發展。
除了要建立健全反饋機制外,還要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良好的評價機制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以及教育者的整體教學水平。學校要積極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機制,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促進教育者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提高的評價機制;另一方面要改變以考試成績衡量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單一考核方式,制定多元化、開放式的評價方法。此外,還要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使學生的發展變化成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4.積極做好學生工作,搭建學生工作平臺,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主要由黨團組織、團委、學生工作處、學生會以及其他各具特色的社團等機構組成。這幾個部門在各自職責的側重點上雖有不同,但在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上,它們卻有著共同的使命與責任。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加強這幾個機構之間的聯系,使它們彼此配合,以此創新學生工作平臺,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首先要竭力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將各地優秀的青年學生納入黨的隊伍中來。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入黨培訓,加強他們的黨員先進性教育,使他們與黨更加靠攏,發揮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帶頭作用。
其次是要發揮學生會和研究生會的作用,使其成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最后要重視學校社團在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學生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能營造出積極的精神環境和氛圍,同時,這些各具特色的社團活動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對于倡導具有校園特色的健康向上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以及行為方式,宣傳科學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對于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構建高校與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縱向合力機制
從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角度看,高校和中小學可以說是一個整體,二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割裂的。我們可以通過確立整體教育的理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同時改革高校和中小學三個階段的考察機制,不斷加強彼此間的聯系。
1.確立大中小學整體教育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完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以及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中小學的思想政治品德課是具有共通之處的。首先,二者都在德育課程范疇內,是對受教育者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二者都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其次,二者具有相同的目的,即需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得到加強,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質得到提升;最后,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二者都要求理論聯系實際,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創新的思維能力。
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出,高校和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它們是互相聯系而非孤立存在的。因此,我們要樹立高校和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整體教育理念。
2.構建高校和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的合力機制
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整合與梳理內容存在一定難度,因為當前全國各地中小學使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存在差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材的內容大多已在高中階段出現,這樣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在考核考評方面,現階段初高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采用考試的方法,以劃重點、背課本為主要方式,政治課已經成為流于形式的一門課。因此必須要在教學、作業、考核等方面有所創新、有所提升。
基于此,必須使高校與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建立橋梁、建立聯系,并以此作為構建合力機制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構建高校與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
受教育者的思想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不僅與學校教育有關,同時還與個人家庭、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在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擔當著不同的角色。為了構建整體覆蓋的合力教育體系和良性發展的教育機制,三者必須形成合力,這樣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1.構建家庭和學校相互銜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它在教育系統中是最基本的教育。雖然和正規的教育場所相比,家庭教育缺乏正規性以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但是家庭教育對個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大學生思想形態和人生觀是在學校、社會、家庭環境中逐漸形成的。一個人的品質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如何。[7] 家庭成員的思想品德對受教育者有直接的影響,甚至起到“塑型”的作用。
學校是一個專門從事教育的機構,可以給學生提供系統化、師范化的教育。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對學生實施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影響,給學生傳授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教學內容。學校和學校教育通常是家庭和社會之間的紐帶,從這個角度講,學校教育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基地。
構建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的合力機制,對受教育者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學校可以采取與學生家長多溝通、在教學方法和理念上得到家長的認可等方式,與家庭家庭教育保持聯系。
2.構建高校和社會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
社會對學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必須大力開發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社會中積極且有利于學校教育的一面,積極吸納與吸引社會各方參與學校的各項工作,增進社會對學校的了解,謀求社會對學校改革的支持,是保證素質教育順利推進的重要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學校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地與社會的發展變化相融合。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注重實踐性,以此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搞好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社會是受教育者進行實踐活動的重要基地,受教育者能從社會上豐富多樣的活動中得到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同樣,受教育者也能將自己習得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行動的力量。
3.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受教育者個人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須調動各個組成部分的積極作用,使得整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處于互相配合、協同工作的良好狀態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都要為此負責。
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在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擔任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作用,但盡管如此,必須將這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為學校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社會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能為學校教育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外部環境,假使社會的各個部門以及機構都能恪盡職守,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那將為青年人的成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總之,如果忽視教育的整體理念,單純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結果定不盡如人意。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個人全方位合作,形成全覆蓋的合力系統,才能最終達到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
[2]美.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3]張尉萍.思想政治工作學教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376
[4][蘇]A.C馬卡連柯.麗娃 譯,家庭和兒童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蔡志強.尋求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理論邏輯[J].思想政治教育,2008.
[7]彭海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新探[M].武漢:長江出版社,2004.
[8]張廣鑫,柳克芳.多樣性選擇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8,8:82.
[9]王賢卿,趙盛潤.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障礙及其克服路徑[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8:77.
[10]王義遒.以創新為靈魂,改善和優化高校整體育人環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