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設,提升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培養能引領社會發展的的新型工程人才,本文提出以新工科背景下建筑類交叉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新時代建筑工程師職業綜合素養培養為目標,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點連線構建了建筑類專業“大工程”課程思政育人體系。通過以建筑歷史文化、工程倫理、可持續發展、創新創業為主線,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為載體,以線織網建立了新工科背景下建筑類“大工程”課程思政網,旨在培養符合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創新型的建筑類專業人才。
關鍵詞:新工科;大工程;課程思政網;建筑工程師職業素養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需求,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3]。從新工科發展的未來愿景中,學科結構中新的工科、工科的新要求、交叉學科融科越來越明顯,人才培養新理念趨向創新型、綜合化,工程教育質量標準逐漸凸顯中國特色。建筑類院校作為培養建筑類工程人才的重要基地,應立足于建筑行業區域經濟發展,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以培養創新型、綜合性建筑行業人才為導向,除了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外,還應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國家近幾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通過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旨在通過課程建設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思政教育與課程思政二者相結合在教育方面的互補能夠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對于培養學生整體的思想素養與價值養成意義重大。
近年來,許多學者也在慢慢探索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系。思政類課程是學習課程思政的基礎,是一種顯性的教育,其主要功能是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認同,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文化知識,利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與政治素養,體現了立德的基本要求[1]。而課程思政是思政類課程的補充,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在系統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教育過程中,弘揚歷史文化,傳承先進人物,并對社會進步產生共鳴,增強學生價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并將理想信念落實到實踐中的能力,體現了樹人的基本要求[2]。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相互配合,互相支撐,拓寬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和方式,是立德與樹人,育才與育人的辯證統一。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新工科”視域下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以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為例,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一、新工科視域下創新型、綜合性建筑類人才面臨的挑戰
傳統的建筑類人才以傳授知識、能力培養為主,通過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加強實踐動手能力,達到樹人的目標,然而,新工科是國家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而提出的理念,作為建筑類高校要在這一浪潮中處于不敗之地,需站在國家“一帶一路”、“新基建”等建筑行業總體布局的高度上,以學生職業發展為根本,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以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培養思想品德高,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大工程”格局的新時代建筑工程創新型綜合人才。“大工程”格局人才的特點即為繼承與創新,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既繼承社會歷史進步帶來的成果,又要主動順應對時代的變化,趕超時代帶來的契機,并在變化中尋求新的突破,創造生機。
二、新工科視域下建筑類“大工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新工科專業交叉融合多個傳統專業、行業的特點,綜合各學科的主要特點,是新時代學科與專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產物。建筑類高校要培養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卓越工程建設人才,必須健全和完善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應注重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雙渠道,共同完成育人育才的目標。其中將思政教育作為育人的前鋒,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本文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重點圍繞大國工匠精神、工程倫理、信息化等素養,構建系統化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學生成為綜合發展的新型建筑類工程人才,最后提出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需進一步加強教師政治理論素養,提高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將思政課和專業課程有機結合,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現實性。
1.新工科視域下建筑類“大工程”課程格局的建立
新時代建筑類專業“大工程”格局人才培養以新工科建筑類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新工科理念與要求為抓手,系統梳理建筑類專業知識邏輯關系,打造符合新工科視域下的課程思政教學的格局。本文以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為例,在學院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工程審計等新工科專業建設時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立足建筑行業區域經濟定位,以培養學生發展為根本,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通識和專業知識,以馬克思哲學原理為指導思想,主動繼承傳統建筑行業的文化思想,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創新引用智能建造、大數據、生態文明等新理念,將建筑類不同專業的優勢交叉融合,協調與共享,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未來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工程”創新型工程人才,以服務和支撐國家對傳統區域建筑行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新工科背景下建筑類專業“大工程”課程思政格局。具體見圖1。
通過“大工程”課程格局的建立,學院《房屋建筑學》、《安裝工程造價》、《中國建筑史》、《土木工程概論》等多門專業課程成功獲批省級、校級課程思政項目。
2.新工科視域下建筑類“大工程”課程思政網建設
要實現課程思政如鹽溶于水自地然融入課堂教學,應以課程建設為抓手,通過梳理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教學目標,區分各課程載體承擔的作用,并形成具有建筑類專業特點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其中通識類的課程中以思政類為思想引領,數學類、外語類及計算機類為工具,體育類課程鍛煉健康體魄,美學類課程陶冶情操,增強對美德認知,勞動教育、安全教育及創新類等則是時代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實現了德、智、體、美、勞等“五位一體”的目標。
本文以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建筑類專業培養為例,通過建立“通識教育團”、“大國工匠才”、“工程倫理盟”、“可持續發展團”、“創新創業先鋒隊”,以通識教育、建筑歷史、建筑設計、工程經濟、創新創業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為載體,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以點連線、以線織網,建筑了專業“大工程”課程思政群,見圖2,讓每一門課程都融入情感、溫度及價值觀,讓專業課程成為思政課程的“落腳點”,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及思想價值的引領,解決專業課程門門有思政,課程門門能育人的育人目標。
此外,在建筑類專業類課程中,學科基礎類課程讓學生掌握土木類、建筑類學科發展歷程,了解建筑的前世今生,通過建筑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時代進步帶來的產物,以史為鑒,以史增信,厚植學生愛國情懷和為國家進步奉獻的精神。通過梁思成的專業思想在《建筑美學》、《中國建筑史》、《房屋建筑學》、《建筑設計》及《歷史建筑保護》等課程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構建秉匠心-承匠藝-樹匠品-立匠夢的匠人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最后堅守專業定位,在建筑項目工程論證、設計、決策、實施、驗收等全壽命周期中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工程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對建筑類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與實踐研究具有積極的啟示。
3.新工科視域下“大工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
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政治理論修養水平決定課程思政的實施程度,最終決定人才培養的效果。然而目前許多高校自身教師政治理論水平低、課程思政團隊成員專業結構不合理或無特色,導致課堂育人無力,課程思政育人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因此,本文以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為例,作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建筑類專業,要建立新工科視域下“大工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除了加強專業教師政治理論水平,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成員,提升思政教師占比外,還需立足專業定位,結合專業和學科背景,找準課程思政切入點,梳理課程思政主線,力爭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
第一,著眼建筑類學科背景,建立以建筑歷史文化為主線的教學團隊。緊抓中外建筑幾千年的發展歷程、建筑材料的演變,以建筑歷史為主線,從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建筑出發,弘揚建筑歷史文化,講好中國建筑歷史發展、建筑人物故事、建筑文化記載。
第二,以大國工匠精神為靈魂,構建“大國工匠”教學團隊。通過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共同發力,從“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從“北斗”組網到“奮斗者”深潛,從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這些科技成就、大國重器、超級工程,將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注入到課程教學中。
第三,以工程倫理為引領,構建“工程倫理”為主線的教學團隊。在教學中從職業和職業活動的角度看工程,通過組建具有工程造價、工程管理等學科背景的教師團隊,以未來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強化學生道德倫理、工程責任倫理、職業行為準則,并在當今建筑行業中做到守正創新。
三、結語
本文緊抓國家新工科發展對建筑類人才的挑戰,遵循客觀事物發展規律,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從建筑類學科與專業背景出發,通過挖掘學科與專業內涵,構建了“大工程”課程思政格局;梳理課程思政元素,從建筑歷史文化、工程經濟、可持續等發展主線,建立了“大工程”課程思政網,最終形成有專業特色“大工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為建筑類同等高校推廣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建華.工程倫理維度下建筑類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07
[2]朱國芬.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倫理教育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39)
[3]范香.“新工科”背景下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構建與探索[J]建材發展導向.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