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府兵制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兵制之一,初創于西魏大統年間,經北周、隋朝的日臻完善,并于唐太宗貞觀十年正式定型。此軍制鼎盛于初唐,唐玄宗天寶年間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歷時近兩百年。府兵制的形成與演變,深刻影響了北周至隋唐的歷史,其作為隋唐時期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很好地見證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進程。
關鍵詞:西魏北周;隋唐;府兵制
府兵制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軍事政治制度,它在西魏、北周、隋、唐等幾個朝代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的《歷代兵制》記載:“其制雖始于周、齊,而其效則漸于隋。----隋之兵威,視南北之國為尤強,是以征伐四克,而成一統之業,皆府兵之政也。”府兵制作為中古時期的重要軍事制度,它的創設及其發展,給予當時的隋唐政權的建立帶來了極為有利的影響。而府兵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即應役之人平時參加農事勞作,閑時參加軍事訓練,戰時出征打仗。隋朝和唐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好地運用了府兵制度。唐朝建立后,唐的最高統治者十分重視這一制度。貞觀十年(637年),在唐朝的頂層設計下,府兵制度正式定型,并在唐朝前期達到了鼎盛時期,唐朝政府在短時間內動員足夠數量的兵員以應對國家征戰、防御的需要,同時沒有養兵之費,卻有養兵之實。給唐政府節約了巨大的一筆軍事開支,為了加強對府兵的管理,唐政府設立了府兵制的基層單位折沖府,在此之后,經過百余年的發展,至唐玄宗時,由于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導致嚴重依賴土地的府兵制逐漸崩壞。天寶年間,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府兵制正式成為歷史。
總之,府兵制是中國古代兵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穩定,是中國中古時期兵役制度的典范。
一、西魏北周時期府兵制的設立
北魏前期,為了防范柔然的侵擾,北魏中央政府在都城平城以北的邊境地區設立六個軍鎮,自西而東為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孝文帝改革之后,隨著遷都洛陽,六鎮的地位逐漸下降。北魏末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作為防御漠北游牧民族柔然而設立的六座軍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發動了大起義,史稱“六鎮起義”。六鎮起義沉重打擊了北魏政權,加速了北魏的崩潰。在此之后,經過爾朱榮的“河陰之變”等一系列的政變事件,北魏于534年-535年分裂為東魏(534-550年)與西魏(535-557年)。
由于六鎮起義以后北方地區持續動蕩,“政局的穩定需要主導力量的出現,府兵制即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據載,府兵制初創于西魏,彼時東西魏互相征伐不止,西魏的實際統治者宇文泰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與東魏的高歡進行抗爭,“以使蘇綽、盧辯之徒以周官之文比附其鮮卑部落舊制,……則知宇文泰最初之創制,實以鮮卑舊俗為依歸;其有異于鮮卑之制而適符于周官之文者,……八柱國者,摹擬鮮卑舊時八國即八部之制也。”宇文泰雖然設立了八柱國之制,但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以自己都督內外諸軍事,實際上是由六柱國分別開府統兵。而六個柱國各督兩大將軍,由大將軍督開府并統兵。《北史》載:“每大將軍督二開府,凡為二十四員,分團統領,是二十四軍?!币陨蟿t是西魏府兵制的基本面貌,其的設立,可以說是改變了中古之前的歷朝歷代之國家的常規兵制。它的最大優點是在于強化了中央集權,中央易于掌控軍隊,故在此后的百余年里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西魏政權全操在宇文氏手中,北周之代西魏,只是統治者的交換,于政制沒有什么影響?!?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滅西魏,建立了北周(557-581年)。北周繼承了西魏的各項制度,而在軍制方面,則是繼承了府兵制。但是此時的府兵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最初的府兵制度帶有明顯的民族隔離色彩,不利于兵力的擴張”。鑒于以上的情況,北周最高層開始考慮對府兵制進行改革。573年,北周武帝對府兵制進行了改革。首先,由于“鮮卑人隨入關中的為數本來不多,……周武帝必欲并齊,如果不能解決兵源問題,完成這個任務的希望就會很少。因此之故,……把府兵制再向漢族方面大量推廣”,即擴大了府兵制的招兵范圍,面向眾多漢族人口招募兵士。此舉的目的是擴充自己的實力,以便于盡快消滅北齊,統一北方。第二,“周武帝改軍士為侍官,即變更府兵之部署觀念,使其直隸于君主?!边@項措施的施行,則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豪族勢力。第三,將府兵制與土地制度掛鉤,“自戰國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國家,土地制度的存在形態可以決定其他制度”,北周武帝給被征調的府兵本人免除租調、徭役,讓其安心在軍中服役。此舉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參軍熱情,從而擴充了兵源,增強了北周的軍事實力。
綜上所述,西魏北周時期的府兵制度屬于草創時期,其目的是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并和土地制度進行了掛鉤,其創立之初就通過不斷地改革使其更加完善。這一時期的府兵制度為隋唐時代的府兵制度的發展、定型奠定了基礎。
二、隋唐時期府兵制的發展
581年,楊堅代北周建立隋朝,“開皇九年(589)隋平陳,結束了中國自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政治分裂局面?!弊源碎_啟了隋唐時代的大幕,隋朝以及之后的唐朝,古代中國的各項制度得到了極大地發展,彼時的中國出現了封建時代的繁榮昌盛的局面,“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均出現于這一時期。毫無疑問,作為軍事制度標志的府兵制度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隋文帝將源于西魏的府兵制加以完善,西魏的府兵制采取鮮卑人為兵,漢人務農的原則,實行軍民異籍。府兵制是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府兵是從均田農民中征發的。”隋朝的府兵制進一步發展了北周時期的府兵制度,首先君主直接控制府兵出身的侍衛官,“更進一步君主直轄化,即禁衛軍化。”另外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及征調擴大化即兵農合一化”?,就是將府兵編入州縣的民籍,實現了兵農合一。而兵農合一的基礎就是均田制,均田制下農民受了田,受田的農民成為了兵源,擴大了兵源,加強了隋朝的軍事力量?!拔魑撼踉O府兵,由政府直轄的六柱國來督率,至隋改用十二衛大將軍,增加了最上級的督率員數,……更趨于集權化的措施?!?/p>
總而言之,隋朝的府兵制再繼承北周府兵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特征就是中央集權化和兵農合一化,而這些特征則在唐朝初期得到了繼承。
“唐的兵制沿襲北周和隋的府兵制,在全國各州縣共設置了634個兵府,每府統領衛士千人左右。”唐建國之初,奉行“關中本位”的政策,其府兵制除繼承隋的制度外,更側重于“服務”于“隋唐國家的特殊貴族階層即關隴貴族集團”,之后逐漸開始平民化,漸漸地與隋制的兵農合一相契合。同時,唐朝逐步完善了府兵制度,“唐依隋制,府兵之最高級統轄權屬于十二衛及太子衛率”,而唐府兵的基本單位即是折沖府,在唐前期,唐政府于全國各地共設634個兵府。此時的府兵制則深度的“兵農合一”化,折沖府里的府兵亦兵亦農,平時在戶籍所在地進行農業生產,戰時自備軍械軍糧征召參戰,戰爭結束后兵士回歸鄉里。經過前期的制度建設,唐朝的府兵制度儼然十分完備,“唐初也確實有較強的戰斗力,他們是軍隊的骨干”,府兵制的“兵農合一”化程度的加深,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達到了唐前期“強干弱枝”的效果。
除此之外,唐代府兵制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唐代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基礎之上,農民受田后擁有了成為府兵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府兵制依賴于均田制等經濟制度的有效實行”
綜上所述,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度是一種軍事組織和征兵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府兵被組織成為地方守備軍隊,用于維持地方治安和對外戰斗。隋唐府兵制度的核心是以州、郡為基礎的地方軍事組織。每個州設有府兵,每個郡設有監軍,府兵和監軍共同負責轄區內的軍事防守和訓練。府兵制度實行的主要原則是征兵制,即通過征召適齡百姓來組建軍隊。征兵的對象一般是在十八歲到六十歲之間的健壯男子。征兵的方式有分配戶籍、戶口登記、征召令等,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輸庸代役制度。府兵服役有期限,期滿后可以回鄉務農。
府兵制度的建立和施行使得隋唐王朝能夠有效地組織和調動府兵軍隊出征,保障了邊疆安全和國家的穩定。通過以上的進一步的論述,可以看到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度更加完備化,更加集權化,更加“兵農合一”化,更加集約化,使得這一時期隋唐中央政府的軍事力量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并且在唐初,尤其是唐貞觀時期,取得了唐對突厥戰爭、唐對吐谷渾戰爭的重大勝利,同時也為治世的局面奠定了極其重要的軍事基礎。
三、唐代府兵制的衰落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唐高宗時期(650-683)及其武則天時期(690-705),土地兼并逐漸加劇,大批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土地的失去,均田制遭到了破壞,而府兵制的基礎恰恰就是均田制。農民沒了土地,就無法在戰前征召時籌集作戰時所需的軍械軍糧,導致府兵制開始遭到了破壞。農民無力承擔兵役,自然造成了府兵制的崩潰,“先天二年(713年),府兵益寡弱,曾下詔稱,往日充軍,定二十一歲入募,六十出軍,一般多怕勞苦而避匿……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為兵部尚書,因連宿衛之數也不足,提議置長從衛兵(即長期充役的募兵),……十三年二月,命名為彍騎,……天寶八載(749年),各折沖府已無兵可交,此后但存官吏、兵額而已。”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中央政府徹底放棄了府兵制,改行募兵制。募兵制的建立,標志著古代中國兵制的深刻變革。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古代中國府兵制度經過西魏至唐朝的逐漸完善和演變,很清晰地將府兵制度這一重要的軍事制度呈現在今天的人們面前。它可以說是中國中古兵制的集大成,對鞏固這一時期的國家政權起了很大作用,對研究那個階段中國古代軍事制度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①姜遠飛.府兵制與西魏北周政治[D].太原:山西大學2008屆碩士論文,2008:4
②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2:140
③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8
④尚大超.北周武帝改革府兵制:打破民族隔閡促進邊疆開發[J].中國民族報,2015(005版)
⑤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28
⑥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2:151
⑦謝思洋.明代衛所制與唐代府兵制比較分析[J].文史縱橫:73
⑧王小甫.隋唐五代史[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10:1
⑨晏小敏.淺議隋唐時期政治與軍事制度的革新[J].普教研究(中學篇).長三角·教育
⑩王小甫.隋唐五代史[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10
1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2:153
12.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39
13.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16.5:159
14.熊偉.府兵制的研究知識領域與學術論爭[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9:74
15.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45
16.雷海宗.國史綱要[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6:165
17.雷海宗.國史綱要[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6:165
18.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