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寂多年的八峰村,又開始熱鬧了。
沿著綠樹掩映的盤山公路到達八峰山上,一幅壯麗多彩的畫卷呈現在姚紹斌眼前:森林如海、繁花似錦,廠房里機聲隆隆,校園里書聲朗朗,山林里雞聲喔喔。一幢幢辦公大樓、電視大樓、科研大樓、農家別墅鱗次櫛比,氣宇軒昂,生機盎然。
面對此情此景,姚紹斌這位67歲的苗家老人,不禁感慨萬千。他曾帶領八峰人在這八座山峰上創造了無數令世人矚目的輝煌,當輝煌散去之后,八峰人在陣痛中破繭成蝶,再次崛起,譜寫出新的華麗篇章。
背篼背出的精氣神
澄清碧綠的溇水河,繞著高高聳立的八峰山靜靜地流淌。那個關于“飛來仙鶴留在溇水河畔八峰山上”的美麗傳說,除了給地處鄂西大山深處的鶴峰縣帶來一個奇妙的地名外,并沒有給勤勞樸實的山里人帶來幸福美好的生活。多少年來,伴隨著他們的還是那些荷鋤晚歸、聊以自慰的山歌和傳說。山里人渴望過上好日子的愿望急如星火!
而最為急迫的人,莫過于姚紹斌。
19歲那年,姚紹斌從鶴峰縣一中高中畢業,回到生養他的八峰山上,那是一個“神仙怕來鬼見愁,滑倒麒麟摔死猴”的地方。他從村支部書記覃和清口中得知,全村人平均欠債71元,村集體賬戶上只有不足一元的存款。為逃避貧窮困苦的日子,一些人舉家遷移到山下落戶。山荒、水荒、錢荒、糧荒,上學難、就醫難、用電難、行路難,年年成了八峰人難以躲避的困難。
姚紹斌記得,當年他在縣城讀書時三天沒飯吃,靠喝自來水充饑,最終昏倒在教室,鄉親們得知這一情況后,紛紛捐出五分、一角、貳角的人民幣和半碗玉米面、一捧土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艱難地讀完高中。如今回到村里,面對淳樸善良、被貧窮困擾著的鄉親們,他拿什么回報?
家父姚福普是一位老黨員、老隊長,看出兒子的心事后,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紹斌啊,你是鄉親們節衣縮食共同培養出來的高中生,有知識,有頭腦,你就領著大伙干吧。好日子是干出來的,不是熬出來的。”
他也曾想過,通過爭取招生、招干的機會跳出八峰村。但面對鄉親們一雙雙期待的眼睛,他怎能扔下他們不管?難道鄉親們一分錢、一粒糧從手心里摳出來、從牙縫里擠出來供他讀完高中就是為了改變他個人的命運?
不久,在鄉親們的推薦下,姚紹斌擔任了大隊會計。
為人厚道又病魔纏身的村黨支部書記覃和清見姚紹斌不僅有文化,而且工作積極肯干,還有魄力,便在一次群眾大會上對他說:“從今往后,八峰的事你說了算,膽子放大些,出了問題我負責!”
姚紹斌也不推辭,響亮地說:“您是書記,把舵掌好,我帶著大伙往前沖,跌倒了爬起來再沖。”
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姚紹斌帶領村里二十多個熱血青年聚集在村頭山埡口上,凝望山下鶴峰縣城的萬家燈火,以山寨古老的方式跪地發誓:“城里人有的,我們要有;城里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姚紹斌心里明白:豪言壯語不如干實事讓鄉親們信服。
在別人的指點下,姚紹斌多次到縣水電局、鄉信用社求援,以山里人的執著最終把技術和貸款要來了。回到山寨,他帶著跟他發誓的二十多個青年小伙子,白天上山砍樹做電桿,晚上打著火把、電筒或借著月光,挖坑、栽桿,架線。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奮斗,一條長達五公里、從山下拉到山頂的電線拉通了!當盞盞明燈閃爍在整個八峰山上時,鄉親們一片歡騰。他們從閃亮的燈光中看到姚紹斌是個值得信任的人,也看到了八峰未來的希望!
接下來,姚紹斌決定修水庫、水池解決人畜飲水、莊稼灌溉等難題。但要到十里外、海拔落差八百多米的山下背河沙、水泥和鋼材。這時,已經信賴他的鄉親們紛紛表態:“紹斌,我們聽你的,再苦再累都跟你一起干。”
他帶著全村男女青壯年,每天下山上山來回兩趟,每趟每人背一百多斤河沙或者水泥,肩挑背馱,無論晴天雨天從不間斷。兩年下來,八峰人用背簍從山下背上山的水泥、河沙、鋼筋等笨重材料有一百多萬公斤,建起了十四口水庫、水池,蓄水量達2.5萬立方,家家戶戶喝上了自來水。隨后,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姚紹斌帶著大伙修通了縣城至八峰村長八公里的公路。
有人將八峰人的苦干精神總結為“背簍精神”,正是這種天下少有的“背簍精神”才使八峰人從貧困中走出,擺脫了千百年來祖祖輩輩受窮受苦的日子。
自強打開脫貧之門
初春時節,八峰山上的積雪還未完全融化,在春日的陽光照射下泛著耀眼的雪光。一輛農用四輪車轟隆隆地沿著彎彎曲曲的公路開進村里。個子敦實、留著平頭的姚紹斌跳下車來,站在壩子里敞開嗓門喊道:“大家伙快出來幫忙,揉茶機拉回來啦!”
這是姚紹斌和村里另兩名村干部每人籌集一千元買回來的兩臺揉茶機,在八峰村辦起了第一個集體企業——八峰村茶葉加工廠。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兩臺揉茶機,當年為八峰人揉出了五千元的利潤,更為八峰人徹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打開了思想和物質的大門。
辦茶葉加工廠使姚紹斌和八峰人深刻地認識到無工不富的道理。接著,姚紹斌帶著鄉親們在八峰山上辦起了木材加工廠、飼料加工廠、釀酒廠、養豬廠、建材廠。
姚紹斌敢想敢干的精神,很快得到黨組織的肯定和認可,更讓全村人發自內心地擁戴。1982年12月,姚紹斌被選為八峰村黨支部書記,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脫貧致富帶頭人。到1988年,八峰村基本消滅了糧荒、錢荒、山荒、水荒;村辦企業初具規模,總產值有八十多萬元,全村人平均年純收入達一千元。
八峰人看到了希望,決定放開手腳大干一場。姚紹斌帶著三名村干部外出考察回來后,視野更加開闊,認準了一條路:“要發展快、富得快、富得久,必須依靠科技工業和廣闊的市場!”最終,他們確立了國內外市場需求緊俏而生產單位又少的甘氨酸原料藥項目。
這是一個現代化高科技工業項目,對于不具備任何條件,更談不上優勢的八峰人,要建好這個項目,必須克服技術、資金、原料、市場、人才“五頭”都不占的重重困難。姚紹斌也十分清楚,這絕不是造林、拉電線、修水庫那么簡單,不是僅憑苦干就能解決的問題。
困難得一個一個地克服,問題得一個一個地解決。在姚紹斌馬不停蹄、費盡周折地跑來資金和找到了技術靠山之后,當年就把這個科技含量較高的化工廠建在了八峰山上。
為把好產品質量關,姚紹斌不惜高薪聘請專家上山。八峰化工廠(后改為八峰藥化)生產出來的產品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產品暢銷全國二十個省(市)和三十六個制藥廠家,并出口美、日、英、德、韓、新加坡等國家。
姚紹斌沒有滿足于現狀,隨著他創辦企業的經驗越來越豐富,視野不斷拓展,思想境界進一步提高,他追求的目標也越來越大。決定再次籌資一千五百萬元擴建八峰藥化,開發出一個又一個新產品,國家空白原料藥L—蛋氨酸、L—蘇氨酸、L—苯丙氨酸都在八峰山上誕生。
創新走上致富之路
1998年春節剛過,八峰山上還是皚皚白雪、寒風凜冽的時候,八峰藥化董事會和八峰村黨支部聯席會就開始討論八峰藥化進一步發展的戰略問題。會上,姚紹斌提出把原料藥生產轉化為直接面向億萬消費者的高科技氨基酸保健藥品生產,從而建立一個躋身于世界氨基酸系列產品市場的大型企業集團,確立2005年完成二十億元,利稅四億元的奮斗目標。
對于這個新項目的上馬和發展規劃,也有部分村干部持反對意見,他們擔心上這個項目會導致新項目沒搞成反倒把原有的項目弄丟了,得不嘗失。
他聽后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只求穩,不求突破,現有的小康也不一定保得住。如果我們怕擔風險,怕栽跟頭,就不敢上新項目,怎么發展?依我看,不發展就沒道理!”
在他的反復開導下,最終統一了班子成員的意見。
1998年6月,項目課題組的科研人員經過幾百次的配方實驗和數千例的臨床實踐,氨基酸口服液試制成功,并很快具備年產千噸氨基酸原料藥、二千五百萬支氨基酸口服液、十萬公斤氨基酸營養酒的生產能力,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最大的氨基酸產業化基地。
說他在中國西部山區創造了奇跡,一點也不過分。全村實行上下班制,老人有退休金,孩子上學不交學費,村民用水用電看電視不用交費。早年舉家搬遷下山的人家又舉家遷上山來,外地的姑娘、城里的姑娘嫁上山來,山上的姑娘不再嫁到山下。八峰村常住人口二千多人,本村村民只有五百人,外來人員卻有一千五百多人。我在八峰村采訪時遇到一位姓胡的女士,交談中得知她是宣恩縣人,12年前嫁到八峰村,與丈夫一起在八峰村的企業上班,倆人的工資加在一起每月有八千多元。胡女士剛滿十歲的女兒就在村里的民族學校上學。這所民族學校,由八峰村1990年創辦,集幼教、小學、初中教育于一體,在校學生近千人,18個教學班,52名教師。胡女士對她嫁到八峰山并在山上的企業上班掙錢、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過日子特別滿意。
幫扶彰顯濟貧之心
姚紹斌曾坦誠地對媒體說:“我最初的創業想法只是想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以回報他們對我的幫扶之恩。當我走出山寨開闊了視野之后,想法不一樣了,我追求的不僅僅是幫助鄉親們丟掉窮帽子,過上富裕生活,而是要走出國門,讓世界了解中國農民。追求共同富裕不是我個人的理想,而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我想,這才是我的人生愿望!”
全國扶貧攻堅戰略實施后,姚紹斌主動向縣委、縣政府提出承擔幫扶全縣特困村——朝陽村的艱巨任務。由于各種原因,朝陽村當時的貧困狀況比以前的八峰村毫不遜色,全村不通公路,無一企業,還有六十四戶人家住茅草棚。姚紹斌接受任務后,首先在朝陽村投資建希望小學,修建公路,又投資興建小煤礦、小水電廠。經過三年的幫扶,朝陽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均年純收入由1995年的五百元上升到2002年的一千九百多元,不僅解決了溫飽,實現整體脫貧,而且一舉躍入全縣村級經濟前五名。
朝陽村的群眾編了一首順口溜:“七十年前鬧革命,上山造反跟賀龍,七十年后搞改革,脫貧致富跟姚總。”
姚紹斌帶領村民們一直朝著“共同致富”的目標奮斗,使八峰村及周邊的貧困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僅2002年,八峰村二百多戶村民中有118戶村民住進了鄉村別墅。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八峰村利用村級經濟積累,對全村村民實行“八免”“四補”,村民上繳提留款、水電費、學費、醫藥費甚至理發等費用,均由村里統一支付。文明之風更是吹遍八峰山,小偷小摸、賭博打牌、打架斗毆、封建迷信等不良現象早已不見蹤影,八峰村由此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顆“深山明珠”。
再起創業永不言敗
天有不測風云,市場經濟更是如此。八峰人經過多年拼搏打造的當家品牌企業——八峰藥化,在與某實力雄厚的集團公司“聯姻”之后,控制權逐漸喪失,繼而產權被徹底轉移。失去這一支柱產業后,八峰人昔日的光鮮與輝煌黯然失色,其精神遭到嚴重創傷,曾一度消沉。
但依然激情似火的姚紹斌卻充滿豪情地對村民們說:“鳳凰不浴火燃燒,不向死而生,又怎能得到永生?”讓姚紹斌感到欣慰的是,村民們依然信任他,全村四十多名黨員依然擰成一股繩。自丟了八峰藥化后,61歲的姚紹斌退休后和新任村黨支部書記楊鶴琳一同帶領村民們進行了第三次創業。
首先,他們將多年前成立的八峰生物科技公司進行升級改造,吸納村里一百多家農戶入股,將集體經濟和村民投資有機融合,利用八峰村森林覆蓋率高、林地占有量大這一優勢,引進良種雞和本地土雞進行規模化生態養殖。其產品按營養成分含量細分為氨基酸營養蛋、八峰森林蛋、八峰放養土雞蛋、高山富硒土雞蛋等系列產品。產品投放市場后,僅在恩施州和武漢市場就供不應求。2020年,養殖場養殖的森林蛋雞達100萬羽,日產蛋50萬枚,年產值達2600萬元。
八峰村同時利用大規模養雞產生的大量雞糞及畜禽糞便建起了生物有機肥廠,生產有機粉末肥、有機顆粒肥和混合肥,除了優先滿足本村農業生產和種植需要外,銷往恩施州境內各縣市,年產值近千萬元。由此形成八峰村“森林土雞養殖+有機復合肥生產+種植業”綠色循環經濟模式。養殖場收購全村農戶種植的高山玉米、豆品和疏菜,經過自行加工后用于雞場飼料,保障村民的種植收益,也保障養殖場的綠色飼養。再將雞糞和全村的畜禽糞污加工生產成有機肥優惠賣給村民用于種植業。在這種綠色循環經濟模式的高速發展下,八峰村的人居環境及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幸福感越來越強。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八峰人在村黨支部和姚紹斌的帶領下完成了第三次創業,先后建起了特色養殖場、有機化肥廠、生物醫藥廠、高山旅游等產業,村民人平均年收入有一萬余元。八峰村黨支部多次被湖北省委和中組部評為“全省十面紅旗”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八峰村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十佳小康村”。姚紹斌本人也被選為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
姚紹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偏遠大山里創業肯定難,但我們敢于迎難而上。我今年67歲了,身體還健康,我還能為鄉親們共同發展經濟、繼續過上好日子發點余熱,全力支持村里的工作。”
滿山遍野,蒼翠碧綠,站在八峰山上放眼四望,群山巍峨,林海茫茫,春日的陽光灑滿高高聳立的八峰山、清清的溇水河……
八峰人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無窮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
秦順福,筆名秦拓夫,資深媒體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擔任報刊編輯、記者、主編30年,迄今為止,在國內100多家知名報刊和門戶網站發表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1000余篇,約500萬字,發表和出版中篇小說、長篇小說及紀實文集多部。
責任編輯/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