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洙津渡上彩虹飛

2023-01-01 00:00:00李國平
時代報告·奔流 2023年4期

槽內,清流揚波;槽下,船帆穿梭。

在湖南省湘鄉(xiāng)市城外,往西南方向5公里處的洙津古渡旁,有一座渡槽。它凌空飛架于漣水河兩岸,氣勢宏偉,巍然聳立,猶如人間天河!

若站在不遠處新建的洙津大橋上,憑欄眺望,渡槽又恰似一道長虹飛臥,與藍藍的天空、古老的萬福橋和眼前金燦燦的稻田相互映襯,蔚然錦和……

渡槽距韶山灌區(qū)南北分流口僅十余米遠。從洋潭引水壩引來的清清漣水,在這里躍過滔滔的漣水河,形成了“漣上又飛漣”的獨特景觀,委實讓人感慨不已,贊賞有加。

它,就是韶山灌區(qū)北干渠的第一座渡槽,也是整個韶山灌區(qū)最雄偉最氣派的一座渡槽——洙津渡渡槽。

1965年12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來到渡槽建設工地視察。他昂首駐足,看到這一壯麗的畫面,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遂將渡槽命名為“飛漣灌萬頃”。

如今,槽身上這五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赫然醒目,更增添了渡槽的氣勢和雄姿!

渡槽,也叫過水橋,是兩端與渠道相接,輸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用砌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建造而成。普遍用于灌溉輸水,也用于排洪等。大型渡槽還可以通航。

洙津渡渡槽是韶山灌區(qū)北干渠的“咽喉”。古老的漣水,劈開山峰,緩緩地流,從洋潭攔引分流入北干渠后,在洙津渡通過渡槽橫渡,跨越漣水河兩岸。

洙津渡,渡以津名,其地勢十分險要。它上連黔蜀,下通岳鄂,雄踞湘中,是長沙通往寶慶的重要通道。

三百多年前,這里舟楫往來,商賈云集,給當?shù)氐娜藗儙砹朔比A過往和詩書浸潤。著名湘軍將領王錱、劉錦棠,我黨我軍杰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李卓然,就出生在洙津渡附近的山棗厚豐、城江和保元村。

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走盡天下路,難過洙津渡”,成了一首流傳甚廣的湖南民謠。

一天,寶慶人徐公明從這里渡河。渡子見他袍褂陳舊,其貌不揚,擔心他付不起渡錢,便不待他上船就發(fā)話了:“有錢船上過,無錢水上行!”

徐公明一再說好話,渡子就是不肯。他非常氣憤,就對渡子說:“我跟你打個賭,三年修起洙津渡,再從渡口修起橋,叫你渡子回家賣瓜瓢。”

徐公明回到寶慶后,果真變賣家產,四處籌資募銀,于清雍正元年(1723)正式動工修橋。舊時有“雍正元年橋下墩,雍正二年修一拱,雍正四年橋完工”之說,“工大而竣速……約費萬余金”。

修橋的石頭是從上游100公里外的薛家渡運來的。鄉(xiāng)規(guī):凡是來洙津渡的木船,都要順帶石頭下來。否則,船撐到木皮灘就會擱淺。你喊天也到不了洙津渡。

不過,有了石頭又從哪兒下墩呢?

傳說,太白金星變成一只麂子,連跳了九下。人們就根據(jù)它的腳印落處下墩,建成了九拱石橋。建橋時,每天有100名工匠,而開餐時卻總是99人來吃飯。后來才知道,少的那一個是神仙,神仙是專門下凡來幫忙的。

這里,還有一個徐公明“選石匠” 的故事。

洙津渡附近原來有兩班石匠,聽說要在此修橋,都想攬下這活。無奈之中,徐公明只好以比藝來決定。

那天,一班師傅在兩個山頭上各自打了一個石砥坎(舊時舂谷的石臼),將兩個石砥坎對著一合,不大不小,正好一對。砥坎與砥坎之間,連一絲縫隙都沒有。而另一班師傅則打的是一對鳥籠,在鳥籠里還鑿了一只鳥。鳥籠拿出來之后,第一班的師傅吃驚不小,都認定必敗無疑了。然而,徐公明卻說:“修橋要千年古跡、萬年牢,無需這么精巧。”于是,選了第一班石匠。

石橋建成后,“如長虹映水,臥龍跨波,惠四方行旅于無窮”,造福了萬民,便取名“萬福橋”。

當時,還有“楚南大觀”之美譽呢!

……

1965年7月1日,韶山灌區(qū)開工典禮在洙津渡附近的新坳工地舉行。這也是一項造福萬民的工程呀!

可是,當聽說洙津渡渡槽就選在渡口下游約500米的地方時,有人卻聯(lián)想到徐公明修建萬福橋的艱難,唱起了“娘娘腔”:“想在這里修渡槽?哼,莫說明年春上通不了水,就是再過三年修成了也算你們狠!”

正如著名作家周立波在《韶山灌區(qū)兩日記》中寫道:“在舊中國修一座九孔石橋,就贏得了這樣的謳歌,并且非要請個神仙下凡不可。如今我們修渡槽,工程的艱巨和雄偉,比起石橋來超過不知好多倍。”

釆訪中,94歲高齡的周紹詵也回憶:“漣水河繞了幾個大彎后,在這里水流異常湍急。工程跨漣水,要求渡槽上下行船,技術復雜,施工困難,工程量大。當時國家的建筑材料、設備、資金都很困難,加之人手少,時間短,任務確實很壓頭。其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后續(xù)工程的進度呢!”

周老當年是省水利水電勘察設計院的工程師,湘潭縣花石人,1928年2月出生,1953年從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yè)后回到湖南,曾參與和見證了省內許多重點水利工程的建設,并有幸參加了洞庭湖治理工程,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

1964年下半年,他被抽調到院里專門成立的韶山灌區(qū)設計大隊,主要負責洙津渡渡槽的設計工作。他心想:這項工程灌溉兩位主席的家鄉(xiāng),是紅色渠、幸福渠和惠民渠。修好后,可讓貧瘠的湘中大地改變落后面貌,變成“大糧倉”。責任重大,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啊!

于是,他帶領團隊頂烈日,冒嚴寒,爬山涉水,風餐露宿,邊勘測,邊設計。在工程設計結構選型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節(jié)約原材料;在保證安全、節(jié)省費用的前提下,適當考慮美觀大方,使之集科學性、適用性、經濟性、觀賞性于一體。同時,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完善設計方案,運用高效創(chuàng)新的施工工藝和方法。

至開工前,一個能創(chuàng)造水利工程建設奇跡的宏圖,已在他的心目中慢慢孕育和繪就……

夏末初秋,接到修建渡槽的命令后,柘溪工程總隊渡槽二隊和起重隊迅即趕赴湘鄉(xiāng),在洙津渡河兩岸安營扎寨。

他們平地基,扛木料,自己搭蓋工棚;削山坡,鋤荒草,自己修筑道路。克服一連串的困難,目的就是想要早一天建好渡槽,與萬福橋媲美。

這是一支為建設柘溪水利樞紐工程而組建的施工隊伍,也是一支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團隊。

放下行裝,簡單料理后,兩支隊伍的領隊便迫不急待地拉上蹲點干部、指揮部副政委張鶴亭和設計師周紹詵等,走上河堤。頭上是百丈長虹騰云起,腳下是洶涌翻滾的漣水。面對一一鋪開的圖紙,他們與實景比對著,頓時傻了眼——

渡槽最大架設高度為24米。漣水河在這一帶的河谷是一復式斷面,深泓靠右岸(渡槽進口),岸邊及河床基礎為紅砂礫巖,枯水季節(jié)水深有2—3米。左岸河灘段為8—10米深的砂質粘土及砂卵石淤泥覆蓋層。

周紹詵介紹,根據(jù)地形地質條件,設計渡槽跨河部分的長度為201米,為六孔橋拱式支架架設。每孔跨河拱梁32米,每跨由兩片變斷面拱肋組成。拱頂斷面70厘米×80厘米(寬×高),拱座為70厘米×120.4厘米;槽身是肋板結構,每跨為4個U形肋;U形肋擱置在拱肋排架上,肋厚0.5米,底梁高1.12米;槽底板厚0.3米,側墻自頂至底厚0.13—0.2米。

河灘部分有300米長,進口2跨,出口23跨,共計25跨渡槽。槽底板厚0.45米,側墻自頂至底厚0.3—0.45米,用高8—15米、跨距12米的A字型簡支排架架設在河灘上;進、出口用漸變段與上下游渠道相連接。

整個渡槽,全長534米,設計流量31.81秒立方米;槽身凈高4米,凈寬5.55米,設計水深3.37米,縱坡三千分之一;兩側還要留60公分寬的人行道,其中引橋長2米一節(jié),跨河部分4米一節(jié)。

……

光看這些尺寸數(shù)字,領隊們頭就暈了。更何況,要在冬春兩季那么短的時間內,在流水湍急、河沙堆積的漣水河上,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建一座比萬福橋還要大三倍的大渡槽,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登天還要難啊!

怎么辦?

簡易的工棚里,一場“諸葛亮會”正開得熱烈。大伙圍坐一團,針對現(xiàn)場澆筑和預制吊裝這兩種施工方法,你一言,我一語,爭得面紅耳赤。

最后,有人算了一筆賬:采用現(xiàn)場直接澆筑,施工有把握,又沒有什么風險,但須多費3000多立方米木材、100多噸鋼材、3200多個勞動日,工期也比較長。而用預制吊裝,比現(xiàn)澆質量更高,既可省工省料,又能降低工程造價,可以減少投資20多萬元;還能全面鋪開施工,大大節(jié)約時間。這對于盡快實現(xiàn)《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哦,這么熱鬧!”

說話間,時任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湖南省副省長、灌區(qū)工程總指揮長兼政委的華國鋒走進了工棚。

他熱情地和大家打招呼。聽了意見后說:“我們要多快好省地辦事情,做出一個符合總路線精神的引水工程的好樣板來。釆取預制吊裝,這個辦法好,但是個技術難題。要敢闖敢干,從戰(zhàn)略上藐視它,在戰(zhàn)術上重視它。千萬不能大意,更不能耽誤大事。要做到絕對有把握。”

然后,對當前的工作做了安排。他說:“現(xiàn)在,你們可以兵分兩路,一面集中兵力,趕熱天搶水下工程,把渡槽橋墩突擊上來;一面以技術干部為主,專門研究吊裝問題,看看究竟用什么樣的辦法,才能把渡槽吊上去。”

1965年7月26日,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也徒步來到洙津渡工地視察。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要“優(yōu)質、高效、節(jié)約、安全”;廣泛開展以“六好”為中心的勞動競賽,做到政治思想好、技術革新好、勞動組織好、施工設計好、生活管理好、工程質量好。

他笑著說:“這些做好了,就達到了精神、物質雙豐收。”

如爽朗拂面的清風,兩位省領導的指示,給全體施工人員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一時間,整個工地沸騰了。

嘩啦啦的紅旗映紅了半邊天。河床上,圍堰清基的民工,儼然水中蛟龍。他們一會兒潛下去,一會兒又浮上來,把一個個裝滿粘土卵石的草袋沉入水中。沙灘上,正在搗緊加固水泥預制板的民工,手中的震搗器發(fā)出了震耳欲聾的聲音。渡槽的兩端,銀鋤飛舞,車輪滾滾,挖填土方的吆喝聲掀翻了天;一輛輛大卡車鳴著歡快的汽笛,載著鋼筋、水泥、木材之類的建筑器材,在繁忙的工地上出出進進。

河岸上的高音喇叭里,傳來了動人心弦的歌聲,和著勞動的號子聲、機器的轟鳴聲,響徹漣水上空,激起千層碧波。連兩岸沉寂的青山,也仿佛發(fā)出了威震山河的吼聲……

俗話說:“起屋全靠墻腳穩(wěn),樹大要靠根扎牢。”

預制吊裝方案確定后,整個渡槽除基礎及拱墩為現(xiàn)澆外,其余各部位構件均采用預制吊裝方式施工。

67歲的王和平,住在昆侖橋辦事處新坳村一組的渡槽邊(左岸)。他告訴我,當年工地上的醫(yī)務室、保衛(wèi)科和工具室就設在他家里。

“茅屋子堆滿了所需的鋼筋、水泥和木材。預制時,砂石要在河里一遍一遍地洗,撿去雜質,再擔到現(xiàn)場去。槽身沿線就近澆筑,像一條龍。墊底的沙子非常干凈,用手插進去,一點泥土都沒有,要鋪好幾丈遠呢!晚上我就睡在河堤上,燈火通明。奇了怪了,那時候連蚊子都沒有,都去看‘熱鬧’了。”他說。

不久,一個個現(xiàn)澆的槽墩神奇地拔起,一組組跨河拱梁橫空于漣水之上,一榀榀A字型簡支排架也高高地立了起來。

安裝渡槽的事,迫在眉睫了!

渡槽有17跨槽身采用預制吊裝,吊裝包括槽身及排架。槽身為矮U形槽整跨起調,每節(jié)有120噸。過去施工人員只吊裝過30噸的,現(xiàn)在翻了三番。

用什么方法吊?能吊多重?這是一項技術難題,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飛躍。

敢不敢闖?能不能飛上去?一串串問號,一直縈繞在領導和施工人員的腦中。

“我們起重隊有100多號人,100多個心眼,還怕吊不起這玩藝?”

關鍵時刻,華國鋒又來到了施工現(xiàn)場。

他主持召開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會上,有的說想辦法去外地租一臺大吊車算了,有的說干脆去買一臺還省事些。而起重隊的師傅們卻說:“去租去買,還不如自己動手試制一臺。”

工程修建時期,指揮部就號召廣大施工人員抓技術革命,進行技術革新,做到“設計、施工、科研相結合”“領導、技術人員、工農群眾相結合”的“三結合” 。聽了大家的發(fā)言,華國鋒十分贊賞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說“也符合總路線精神”,希望他們拿出干勁來,把預制吊裝“變水上為岸上,變高空為平地”。

于是,一個由領導、技術員和工人“三結合”的攻關小組成立了。他們打破常規(guī),先后提出了4套方案。通過二十多天的探索,制造了“桅桿式的雙臂扒桿”和“龍門式的四腳扒桿”,即以現(xiàn)澆的兩跨渡槽底盤為座力,用鐵架把扒桿豎立在渡槽底盤上;桿上安裝吊葫蘆,再用4臺25馬力的牽引機,垂拉8根吊30噸重的鋼絲吊繩,作垂直起吊。

然而,這種土法吊裝到底行不行,許多人的心里還是沒有底。青年技術員唐澤民和屈國柱在書本上找不到資料,就找工人去研究,熬著炎熱的天氣,不顧蚊蟲叮咬,夜以繼日地設計、畫圖、計算;同時,采取一竿子到底的跟班辦法,同工人們一起動手,先用木板、鐵皮做一個吊裝模型,供大家試驗比較。

試驗室由室內搬到室外,從室外再搬到工地;由小模型試驗,擴大到大小與槽身相等的木框架試吊。試吊前對每根鋼絲繩、每個滑輪、每個接頭,以及電氣傳動部分進行一絲不茍的檢查。

起重工人劉炎青等,下班后也喜歡圍著模型轉。試驗中,他們發(fā)現(xiàn)槽身在空中轉向時被排架擋住了。原來是槽身的對角線比槽長了,得調整臂桿。

要吊裝120噸的槽身,需要10噸拉力的卷揚機。可現(xiàn)在只有5噸的。老工人便提出加一道尾索的辦法,解決了拉力的問題。

就這樣,經過不下百次的反復試驗,又通過力學論證測試,攻關小組終于突破了各種技術上的難關,找到了“金鑰匙”:即用兩臺5噸的卷揚機,加桅桿式或龍門式扒桿,去吊那個120噸重的龐然大物。

1965年10月16日,是注定要載入我國水利建設史的日子。這天,漣水河兩岸,人山人海。巨大的拱梁已傲慢地雄跨在湍急寬闊的河面上空。

華國鋒帶著指揮部的人來了。從確定方案開始,他就一直關注著試驗的成敗,今天一定要見證這個土辦法所產生的神奇。

附近的老百姓也來了。他們是來看熱鬧的,想看看這些日夜施工的人們,到底能不能和神仙比。

下午3時,起吊信號發(fā)出!

各個崗位的把關人員靜心地看著指揮員的信號旗,一齊操作。“嘎嘎嘎”,左右前后的卷揚機同時啟動;支撐用的桅桿式扒桿上,吊葫蘆“憋”足勁,牽引著粗大的鋼絲繩。慢慢地,一段和兩節(jié)滿載貨物的火車車廂差不多重的槽身離開地面,徐徐升起……

此刻,人們屏聲息氣,全神貫注地望著已經提起的槽身。空氣凝固了,似乎連奔騰的漣水也停止了流淌。

“停!”

就在槽身吊離地面僅有1米高的時候,華國鋒卻突然發(fā)出了停止升吊的指令。他要求技術員再次全面、仔細地檢查一下吊裝設備的各受力部位,認定一切正常后才繼續(xù)上吊。

“報告總指揮,檢查完畢,可以起吊!”

“好,起吊!”

華國鋒這才高興而滿意地點了點頭。

1米,5米,10米,20米……

槽身穩(wěn)穩(wěn)上升,徐徐移動。轉向,定位,平穩(wěn)而又安全地與第一跨(第18跨)槽墩吻合,歷時1個小時。

成功了!

勝利了!

頓時,漣水河畔一片歡騰!

華國鋒當即給柘溪工程總隊渡槽二隊和起重隊送了賀信。省文藝宣傳隊的隊員們也敲鑼打鼓,跳起了歡快的秧歌舞,慶賀吊裝成功。

卸掉手套,隊長尹光啟激動地說:“我做了42年的起重工,吊這樣大的家伙,過去連想都不敢想啊!”

作為設計人員,看到這個神話般的工程終于變成現(xiàn)實,周紹詵也興奮不已。他說,吊裝的成功,是力學原理中“四兩撥千斤”的生動實踐,是無所畏懼的設計、施工人員敢想敢干的結果;為洙津渡槽搶在洪水季節(jié)到來之前建成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灌區(qū)渠道在10個月內建成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也為我國水利工程建設作出了好樣板,為跨河橋梁的施工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巧架飛漣,無比絢麗!

幾十年之后,這座渡槽不經意間成了一道風景、一件藝術品,是真正的“楚南大觀” 呢!

1965年11月,作家周立波在韶山灌區(qū)參觀了兩天。他曾寫過著名的長篇小說《山鄉(xiāng)巨變》。在9日的日記中,他寫道:

洙津渡槽橫跨漣水上,修好了一半。這個渡槽修成后,橋下奔流的是漣水,橋上引來的也是漣水,構成一幅漣水縱橫的奇景。

我們走上渡槽一端的人行道。兩個小姑娘正在幫著澆混凝土。

“你們是民工嗎?”我問。

“我們是近邊公社里的。”一個女孩說。

“你們住在工地上?”

“我們在家里睡,在家里吃飯,每天領工錢。”

他們都是臨時工,不是民工。

混凝土在地面上拌好,裝在膠皮輪車里,由一架土造電梯送上十多米高的渡槽。推到一個木斗子旁邊,再由女孩子們用鐵鏟拔進斗子,灌到安裝好了的模板里去。這樣就澆成了渡槽的槽壁。

……

渡槽的一截,有12米長,6米寬,120噸重。那就是說,有兩節(jié)裝滿貨物的火車車廂那么重。這樣重的家伙要從地面上吊到半空中,安在橋墩上,這功夫不是過去的人們所能想象的。但是我們沒有請神仙下凡,我們依靠的是人的因素,是勞動人民和技術人員萬能的雙手和頭腦。

正如日記所寫,在釆訪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在渡槽上,我邊走邊看,望著汩汩奔流的漣水,眼前浮現(xiàn)的卻是另一道風景:

——朱敢甫,渡槽二隊原砼二班班長,負責河床清基。他領受任務后,第一個跳進水深近兩米的急流中,碼著100多公斤重的黃泥草包,堅持作業(yè)。身上雖被劃得傷痕累累,但仍連續(xù)奮戰(zhàn)十幾個小時,完成草包3000多個,碼好了2號圍堰。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全組人員一個個緊跟著跳下去。經過幾天的拼搏,全班順利地完成了河床碼草包的任務。

——湯春生,起重二班班長兼政治宣傳員。他本來有30余天輪休假和補休假,聽說修建韶山灌區(qū),在家只呆了3天就趕赴工地,并推遲了婚期。11月下旬,河心部分的第一跨橫梁開始吊裝時,他發(fā)現(xiàn)吊裝用的龍門扒桿承受力不夠,需要馬上加固。再到外面去想辦法已經來不及了。只有自己動手,選用粗大的木材,綁到扒桿鋼管上去。當時,既沒有吊籃,又沒有腳手架,只能靠人爬上去,憑一雙手把幾百斤重的木材一根根地綁上去。稍有不慎,就會從20多米高的空中摔下來,后果不堪設想。他毫不猶豫,一手拿著12磅的大鐵錘,一手攀著冰冷的鋼管,迅速地朝龍門扒桿頂尖登上去,在高空中堅持了一整天,和隨后跟上來的同伴一道,將木材綁上了數(shù)百股鋼絲繩,還加打了1400多個木楔子,加固了控制整個拱梁吊裝的扒桿,確保了橫梁吊裝的順利。

——王桃籌,虞唐民工團中沙連木工。他心紅手巧,時常中午不休息,晚上琢磨到深夜。為設計一種工具,圖樣畫了一張又一張,試制時一改再改,直到適用、輕便、多裝、快運為止。如架設空中索道,制作絞滾缺雜木,他就用杉木兩頭箍鐵箍,中間加鐵芯來代替;索道運距80米,每箱裝土6擔,比人工挑提高工效4倍多。試制的土火車,有兩個半自動倒土的車箱,由7個人操作,包括刨土、裝土、運送。在運距50米內,每小時可運20車左右,共360—400擔,比7人肩挑提高工效2—3倍。到洙津渡工地以來,他創(chuàng)制平坡器、雙軌竹滑車和自動推進打硪器等項目10余個,運土工具30多件,被評為“五好民工”。

——李保忠,洙津渡工地修配所烘爐間三級鍛工,共產黨員。當時,烘爐間是一個瓦棚子,一個磚砌的烘爐,一把舊鐵錘,4把夾不緊的舊鐵鉗。11個人,平均每人不到一件工具。槽身預制,砼澆搗,需要加工大批運輸用的手推車角鐵。5厘米厚,50厘米×50厘米的規(guī)格,用大鋼板下料,爐燒鉗夾錘打,仍彎不到拋物線弧度。一個角鐵,4個人彎一天還完不成,嚴重地影響預制砼槽身乃至整個工程的進度。他根據(jù)鐵的“脾氣”巧干找竅門,提出用模具彎鐵角的辦法,帶領青工楊光明、姜開明把角鐵燒了彎,彎了燒,敲敲打打,打打敲敲,反復試驗,不斷改進,終于在地上畫出了模具圖樣,將90度彎的角鐵模具焊成。第二天,試彎工效由人工一班彎1個,提高到了30個,且規(guī)格一致,提前幾天制作好了112部手推車彎角鐵。

10月份,起重隊吊肋急需加工一個行車吊耳,要求將規(guī)格85厘米粗、1公尺多長的元鋼彎成環(huán)形。室內爐子燒不紅,轉不開,像沒把的葫蘆沒處下手。他燒了幾次,鉗夾錘打,僅搞了幾道印子。于是,他就在院子里挖了個地爐。元鋼不好翻身就焊兩個把子;碗口粗120公斤的大家伙彎不動,就在爐子兩邊墊上道木,道木上鋪鐵軌,鐵軌上放元鋼,元鋼中間固定大拉馬的兩腳,轉動拉馬施加壓力。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彎成了環(huán)形,達到了質量要求。修配所所長劉珍榮和烘爐組長夏劍平都說他“彎得漂亮”。

……

是的,兩岸青山挾水來,鐵龍橫臥浪花開。

一項工程,一種精神,一段故事,一道風景,一張名片,一個遺存。它的背后,究竟有多少粗筋暴鼓的雙手,有多少閃光滴汗的脊梁,在創(chuàng)造,在支撐,在奉獻,恐怕無人知曉。

然而,因了一份不了的情,我必須記下!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幾千年了,人民不是還記得嗎?

其實,珍藏這些記憶、保留這些歲月滄桑的,又何止我一個。

1965年12月12日,張平化書記再次來到洙津渡渡槽工地。當時,工程已開工五個多月,渠道初具規(guī)模,“飛漣” 已有雛形。他對工程的進展十分滿意,對來自人民的力量,更從心底里發(fā)出了自己由衷地贊美與謳歌:

眾志比城堅,人民力勝天;

且看韶麓下,漣上又飛漣!

由于采用了大型預制吊裝與裝配式相結合的新辦法,加快了工程進度,洙津渡渡槽用九個多月的時間就順利建成了。在那個沒有三維立體軟件,沒有計算機精準把控,沒有高科技施工設備的情況下,建設者們“汗灑沃土牽鋼索,健步踏碎風與云”,抱著敢闖敢試的決心,巧妙地設計了桅桿式和龍門式扒桿支撐,憑著手繪的設計圖紙,經過不斷嘗試,使原本只能起吊30噸的設備,成功地吊裝了120噸重的槽身,用汗水,用智慧,用豪情,描繪了一幅曠世美麗的畫卷!

1965年12月24日,譚震林副總理在洙津渡渡槽工地聽取匯報,看了現(xiàn)場后,站在渡槽下,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飛漣灌萬頃,揮筆寫千渠。”

這是對英雄的建設者們敢于冒險、勇于實踐、堅持科學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以湖湘文化為內核的“韶灌精神” 的生動詮釋!

于是,工程指揮部決定,用“飛漣灌萬頃”這句話,請人寫好,掛在洙津渡渡槽上,作為渡槽的大名。

寫“飛漣灌萬頃”五個字的,是湘潭鋼鐵廠的一位書法家。他叫陳石泉(1922年6月—2014年10月),筆名岳樵,湖南衡山人。他擅長書法,兼作繪畫 。1977年,曾為長沙火車新站書寫毛主席詩詞《七律·到韶山》;書作入選中日職工文化交流書畫作品評展;有作品為黃河碑林、翰園碑林收藏;著有《中國書法史畫》《墨海紀程》《懷素自敘》等。

當時,陳石泉被借調在指揮部寫錦旗。華國鋒看了他寫的字后比較滿意,便要他將洙津渡渡槽上的幾個字“寫出中國人的氣概來”。

洙津渡環(huán)境特別,有高遠效果,要強壯有力。顏字為正楷,有份量,但不活。用柳字骨架,趙字面貌,三種字組合起來,卻又各有氣象,很難統(tǒng)一矛盾……

當天晚上,陳石泉住在賓館里一直構思。第二天早上,他活動了一下,然后揮毫潑墨,一口氣寫出了“飛漣灌萬頃”幾個字。華國鋒看后,歐底趙面,又帶著點兒張旭、懷素的靈動。他高興地說:“就是這幾個字!”

然而,字的制作卻費了一番周折。

原計劃請湖南一家工廠用塑料制作,但沒有模具。后經多方打聽,全國只有上海模具廠能制作,但需預交成本費10萬元,還得6個月以后才能交貨。這既不能保證工期,且造價太高。

看來,只能自己動手干了。

于是,以勞動模范、革新能手徐世華為主,在一個窯洞里鋪上地板,按字的1∶1比例放出大樣,用薄鐵板手工制作。開始5米一個的字,小了點。后按7米一個字施工。

當時,放大技術落后,用幻燈照著做,開始做出的字不是字形不佳,就是筆鋒無力。返工重來,書法家陳石泉到現(xiàn)場指導。按照他的提示,徐老師傅領著小組成員日夜奮戰(zhàn)。經過反復修改、勾勒,對每一個字的一點、一撇、一橫都仔細琢磨。歷時20多個晝夜完工預展時,大家都認為字形、筆鋒、神韻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用費卻不到5000元。

施工時,先用水泥,拓展制作成近25平方米的大字,每個字10噸重;后用鋼板焊接,每字一噸重,減輕了橋梁的負擔;用搪瓷顏料,要求20年不褪色。打磨、噴漆,大功告成!

1966年6月2日,作家周立波坐船走水路參加韶山灌區(qū)竣工典禮。在“飛漣灌萬頃”下游不遠,有清乾隆皇帝寫的“楚南大觀”。他看到這幾個碩大無比的字后,用手指著說:“這個比乾隆皇帝寫的還要氣派得多啊!”

1976年2月20日,國家郵電部發(fā)行了一套16枚的《勝利完成第四個五年計劃》紀念郵票,每枚面值8分,印數(shù)800萬。其中,代表水利建設成就的J.8(16-2)“灌溉”,圖案中拱形結構的鋼筋混凝土大渡槽,就是這座 “飛漣灌萬頃”。

2013年6月6日,“飛漣灌萬頃”被湘鄉(xiāng)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湘鄉(xiāng)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50多年過去了,渡槽上這幾個字依然光彩耀眼,成為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歷史文化及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見證與記錄。

我撫摸著有點滄桑的水泥欄桿,聽著漣水歡快地唱著不倦的歌謠,遠眺一望無邊的田野,想象當時那扣人心弦的建設場景,似乎又聽到了洙津渡工地上工人們勞動的號子聲、機器的轟鳴聲和勝利竣工的歡呼吶喊聲……

作者簡介:

李國平,筆名丑石,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曾在《人民日報》《湖南日報》《時代報告》《芳草》等報刊發(fā)表作品1000余篇。由珠海出版社出版《時代的花絮》《這里一片新綠》等文集;主持編寫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悅讀湘鄉(xiāng)》等,共十多部。

責任編輯/盧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精品国产毛片|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免费亚洲成人|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色综合国产|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狠狠亚洲五月天|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国产素人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欧美国产在线看|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操美女免费网站| 色天天综合| 一级毛片免费的|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丁香婷婷激情网| 国产精品蜜臀|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精品国产网|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播放|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91精品亚洲|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产91视频观看|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理论精品|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免费a级片| 亚洲人成网18禁|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精品国产毛片| 黄色成年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欧美伦理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