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條涓涓細流,從雙峰的山沖里走來,帶著南岳衡山的靈秀,沒有喧嘩,奔流數十里,穿越一個古老的小鎮。這個小鎮叫射埠,湖南湘潭縣的一個建制鎮。這條細流叫涓水,它是奔著湘江去的一條支流。千百年來,涓水多情地注入射埠兩岸的土地,孕育著一代代英雄兒女。清代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能臣”的陳鵬年,就出生在這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也出生在這里。他們都以各自燦爛輝煌的追求和成就,給中華大地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1世紀的今天,這塊土地上又出了一個讓人矚目的人物,時下興稱的“平民英雄”。他是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射埠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高級農藝師,他叫鄧述東。他的“富硒五彩稻”,為未來的農業鋪就了一條新的通道;他的“一畝田脫貧”,讓眾多貧困鄉親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他的“深耕一畝田”,又讓他的父老鄉親有了新的希望。他對農業科技發展的貢獻和矢志不渝的追求,得到了國內外頂尖專家的刮目相看,受到了各地農村的推崇。他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和“中國好人”的榮譽。獲得“湖南省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還獲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個人”,被評為湖南省“百縣科技創新十大領軍人物”稱號。他的鄉親們說,鄧述東就是現實版的傳奇。
袁隆平專程來看鄧述東和他的“五彩稻”。他對湖南衛視的記者說:“我的雜交稻是在產量上下功夫,鄧述東的五彩稻是在品質上下功夫。”
2014年9月16日上午,紅日當空,清風送爽。享譽“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風塵仆仆地專程從長沙來到湘潭縣射埠鎮團山村(現為繼述橋村),觀摩鄧述東正待收割的千畝五彩稻。袁老興致勃勃地拉著鄧述東的手,在稻田中穿越。84歲高齡的袁老對比他小一半多的鄧述東說:“我是來向你學習的。”袁老德高望重,功勛卓著,是全國科技隊伍學習的榜樣。鄧述東很不好意思地對袁老說:“您才是晚輩學習的楷模呀,請您一定多批評、指導。”
五彩稻,是鄧述東用原生稻種加以科學培植的有色稻。有紅米稻、黑米稻、紫米稻、綠米稻、白米稻,總稱五彩稻。
同行的湖南衛視記者問袁隆平,目前五彩稻產量遠不如雜交稻,培植五彩稻有什么意義呢?
袁老和藹地告訴記者:“我是在產量上下功夫,鄧述東是在品質上下功夫。”他還風趣地說:“在大家有飽飯吃的同時,調劑一下口味該多好。”
鄧述東的五彩稻,是他2007年就開始研發的課題。是多年以來對他從全國各地找來很多品種的原生稻加以培植而成的。最開始是從當地的紅米東粘開始培育紅米。紫米是在江西武功山區找到原生種子,并在武功山租用20畝稻田,進行了兩年認真地培育而成的。2012年10月,他又在山東威海找到了綠米原生稻種。他還雜交培植出黑米稻。五彩稻,含硒高,富有其他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在十五屆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鄧述東培育的“富硒五彩米”獲得了金獎,一舉成名。
富硒五彩稻雖然平均產量只有600來斤,但市場價都在每斤15元以上,最高價有達到50元1斤的。
其中的綠米,葉綠素含量高,鄧述東以“綠寶食”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商標。
他發明的《蛙、彩稻、食用菌的養殖栽培方法》獲得了國家專利。
鄧述東開發富硒五彩稻,緣于一次特殊的經歷。
那是2009年。射埠鎮巨魚村農田建設中有128畝稻田土地平整的前期工作沒有做好,深淺不一,耕作困難大。村民們都不愿耕種,時間已是7月2日了,再不設法種植,這128畝稻田當年就只能拋荒了。鄧述東當時任鎮農技站長兼鎮長助理,他見鄉親們無法接受這耕種困難的稻田,便向鎮黨委政府主動請纓,個人承包下這128畝難“啃”的“骨頭”來平息矛盾。他明白,時間已無法種植正常晚稻了。他查閱將近10年的氣象信息,他推測出當年寒露風肯定會來得晚的氣象現象,決定全部種植由他以當地紅米珍粘培育的富硒紅米。
鄉親們不愿耕種這128畝稻田是有理由的。鄧述東租來耕田的兩臺大型拖拉機經常深陷泥中不能自拔,他從一家企業租來吊車隨時待吊,才將問題解決。
這年的寒露風果然如鄧述東預測的那樣來得晚,鄧述東承包的128畝稻田豐收了。他憑著自己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和膽識種出了常人認為的不可能,他是湘潭有史以來為工作而承擔風險、個人種植一百多畝農田的第一個副科級干部。當年,鄧述東退休在家的老父親,堅守在這片稻田上,讓太陽曬得全身脫了一層皮,使鄧述東時常感到內疚。
從那時起,鄧述東對富硒彩稻便有了很大的興趣。說干就干,鄧述東開啟了培植“富硒五彩稻”的艱難歷程。
他知道,天上是沒有餡餅掉的,就是掉了餡餅,沒有能力接住,也許就得粉身碎骨。打鐵先得本身硬!
鄧述東有個好習慣,那就是從不放棄在各種科技書籍里尋找充實自己力量的知識,從不忽略對他所從事的每一項農業科研的獨立思考。他總是充滿希望地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新的境界。
在每個代表只作5分鐘發言的座談會上,鄧述東已經說了近10分鐘,他正待把話筒交給旁邊的安化縣代表,省委書記許達哲忙說:“述東,我要跟你再聊聊。”
2021年2月24日,北京友誼賓館。參加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的湖南代表團下榻在這里。上午九時,10位湖南代表,與湖南省委、政府的負責同志舉行座談會。
主持人要求每位代表用五分鐘時間談談自己的工作情況。輪到鄧述東發言了,他丟下已經準備好了的發言稿,侃侃而談。介紹他“一畝田脫貧”模式是如何讓1547戶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待他講完,花了近10分鐘的時間。他不好意思地將話筒欲遞給旁邊安化縣的代表。
“述東,等一下,我要跟你再聊聊。”
時任湖南省委書記許達哲微笑著招呼鄧述東。書記問得過細,鄧述東回答得認真。五分鐘馬上過去了,鄧述東占了三個代表發言的時間。
第二天上午,鄧述東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他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獎牌,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親耳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國全面脫貧的喜訊。
他的“一畝田脫貧”是怎么回事?有那么玄嗎?
前面說到的“富硒五彩稻”,因為對市場的調查研判還不夠成熟,鄧述東暫時放緩了推進的速度。鄉親們一家一戶種植的作物,沒有市場是不行的,特別是上規模的生產,更要有十足的把握才行。整個世界仍面臨糧食危機,就全局而言,首先是吃飽,然后才是吃好。就現實而言,貧困戶如果遇到生產的產品沒有市場,那是無法承受的。貧困戶本來就貧困,沒有可靠的市場,那情景,往往是雪上加霜。鄧述東對五彩稻放緩推進是有充分理由的。
如何讓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鄧述東用相當長的時間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習近平同志在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提出了“精準扶貧”。鄧述東的理解是:扶貧要利用各地的資源,以科學的態度和洞察市場的需要,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激活人們的創造性。
鄧述東看到袁隆平在全國政協大會上曾就“稻草焚燒”寫了個提案。他思索、尋找著讓稻草如何才能被有機地利用和變憂為喜的途徑。
他找到了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他去了福建,又與臺灣禾桿綜合利用的專家聯系商量,在四種方法中,經過科學論證,最后他決定在收割了晚稻的稻田里利用稻草種植一種叫赤松茸的食用菌的試驗。
試驗成功了。2017年鄧述東在射埠鎮霞灣村用12畝田開辟了“一畝田脫貧的孵化基地”,與多部門聯合對貧困人群給予示范和扶助。
實踐證明,鄧述東發明和開發的食用菌赤松茸種植“一畝田脫貧”的方法很成功。種植一畝赤松茸,需要15畝至20畝的稻草,隨著赤松茸食用菌對稻草的吸收,一季下來,稻草全部腐爛又變成了難得的有機肥。而一畝稻田里長出的赤松茸菌,可達3000斤,按鄧述東與每個貧困戶簽定的最低保價合同每斤3.5元計算。每畝田僅赤松茸食用菌一項收入,便有一萬多元。市場價每斤10元,如果按這個價格計算一畝的收入便可達到三萬元了。
鄧述東的“一畝田脫貧”模式,真正達到了一畝田一年內“春種水稻千斤糧,秋種蘑菇萬元錢”的效果,該模式在湘潭市的23個鄉鎮50多個村推廣實施,鄧述東個人幫助1547戶貧困戶真正脫貧,幫助35個貧困戶發展成家庭農場或者是種植大戶。他吸引了國內外100多個團隊前來觀摩學習。鄧述東還在張家界、永州、常德等8個市建立了推廣示范點。
為了拓展赤松茸的銷售市場,鄧述東與上海、廣州、北京、長沙的市場有了廣泛的聯系和對接。保障了供需市場的良性互動。“一畝田脫貧”,顧名思義,是鄧述東針對貧困農民的一個“福利”。每個鄉鎮村組的貧困戶都是分散的。既有貧困戶周邊小市場的需要,又有大市場的兜底調控。貧困戶生產的赤松茸菌穩賺不虧。鄧述東就用這一招幫助1547戶貧困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脫貧戶有人說:“鄧述東讓我們一晚上收了一田的雞蛋。”有人說:“搭幫鄧述東,我們貧困戶也伸起腰了。”
“一畝田脫貧”的鄧述東模式,迅速傳到了長沙,傳到了北京,傳到了大江南北,還傳到國外。國務院扶貧辦對鄧述東的模式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湖南全省各州市都效仿鄧述東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在一畝田里創造脫貧的奇跡。江西、重慶、廣東的農學專家和尼泊爾、柬埔寨等外國的政府官員紛紛前來鄧述東的“一畝田”取經。國家、部、省、市的各種榮譽紛沓而至,包圍著鄧述東,鄧述東的模式被評為“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和“全國優秀扶貧案例”。他獲得國家、部、省的各種榮譽有18項之多。
他該歇歇了吧?鄧述東套用范仲淹《岳陽樓》中的一句話對自己說,先天下之憂而憂……
他建起了上規模的赤松茸食用菌加工廠。他要為農民兄弟的產品深加工,讓它贏得更大更多的市場。
他更不會在前行的路上歇息片刻,他要為助力鄉村振興、為廣大的中國農民探索更寬更廣更幸福的路。
走在鄧述東低鎘水稻基地的土地上,省長毛偉明心情特別舒暢,他緊緊握住鄧述東的手深情地說:“你堅守在農業科技的前沿陣地。你太辛苦了。”
湖南一些地方的土地鎘超標,導致生產出來的一些農產品鎘超標,曾經嚴重制約著湖南農業農村的發展。鎘超標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可怕的。水稻對鎘的吸附作用更強于其他農作物。有研究表明,基因越好的稻谷,越容易吸收泥土中的重金屬。
2010年,鄧述東就如何降低泥土中的鎘含量,篩選和培育低吸附重金屬的新品種,他在他的實驗田里進行研究。通過反復實驗,2016年鄧述東的《一種有效降低稻谷鎘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獲國家專利。
2016年10月,湖南省農科院的專家,來鄧述東的基地取樣檢測后,對比品種稻谷含鎘0.958毫克/公斤,而鄧述東基地的稻谷鎘含量僅0.03毫克/公斤。結論是:基本不吸附。基于鄧述東的作為,當年鄧述東受湖南省農科院之托,
在湘潭縣河口鎮重金屬實驗基地,進行“重離子誘變,使重金屬基因失去功能”的實驗。2019年,鄧述東參與的這項技術獲得成功。農業部對外發布,確定這項技術為全球領先。
鄧述東又率先將這一技術在自己的幾個種植基地上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022年11月1日,晴空萬里,秋風正爽,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在湖南省農科院的領導陪同下,來到湘潭縣射埠鎮霞灣村鄧述東300畝低鎘水稻的生產基地。走在鄧述東低鎘水稻基地的土地上,省長心情特別舒暢。他緊緊握住鄧述東的手,深情地說:“你堅守在農業科技的前沿陣地,你太辛苦了。”
聽得省長的親切問候,鄧述東眼睛濕潤了。
鄧述東是個地道的農家孩子,從小熟諳農民的疾苦,他13歲時就開始下田勞作,14歲時插秧便比一般成年勞力厲害,他一天能插一畝四五分田。
1992年10月從職校畢業的鄧述東,進鎮農技站當上了農技員。
從此,他與他的農民兄弟相依為命,想農民兄弟所想,急農民兄弟所急,患難與共。
鄧述東是1973年出生的,屬牛。他與他的屬相很匹配,總有使不完的牛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1997年,鎮農技站將全鎮五個經營種子、農藥、化肥的門面承包。鄧述東承包了一個門面,一年下來,他承包的一個門面以一當四,營業額是其他四個門面的總和。
鄧述東鉆研業務也極像一頭牛,有一股鍥而不舍的韌勁,愛“鉆牛角尖”。培植“五彩稻”是這樣,“一畝田脫貧”是這樣,為稻田稻谷“降鎘”是這樣,他在選育口感好、各項指標合格的竹香米也是這樣。
鄧述東發現,再生稻比頭季稻鎘的含量要低百分之四十左右,最大的缺點就是產量低。他在再生稻如何提升產量上進行了多年研究。現在,在鄧述東的再生稻基地,再生稻的產量高達每畝400公斤。一條既降鎘又大幅度節約生產成本的種植途徑,正擺在農戶面前。
“一畝田脫貧”是成功的。鄧述東沒有自滿。他認為,要真正助力鄉村振興,“一畝田脫貧”是不夠的。他審時度勢,一個大膽的設想和規劃應運而生:“深耕一畝田”。
“深耕一畝田”,就是豐富一畝田的內涵,挖掘一畝田的最大產值潛能,讓農戶最大限度地增收。一句話,就是讓一畝田春夏秋冬都有收獲。
針對“深耕一畝田”,鄧述東設想構建“技術團隊+村集體+農戶+公司”的結構,完善科研、生產、推廣、收購、深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
鄧述東的設想得到了湘潭市、縣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將梅林橋園區1100畝土地作為他“深耕一畝田”的示范基地。鄧述東設想著田里有特色水稻、赤松茸、蟲草松,土里有黑花生、黑土豆,林下有竹蓀、血芝,水里有蓮(稻)套養的澳洲青蝦、胭脂魚、鱉、黃鱔……要不了多久,鄧述東就會讓設想變成現實,并以其燦爛的光焰,為他在小康路上奔走的農民弟兄示范。
鄧述東無愧于他獲得的榮譽,他把身心都交給了他熱愛的農業科技和他熱愛的農民。他卻內疚于沒有像常人那樣在父母膝下盡孝,內疚于在女兒成長的路上經常缺席,內疚于讓妻子獨自肩起了家庭的重擔。
妻子嗔怪鄧述東:“我嫁給了你,你卻入贅了農業。”
幾年前,鄧述東將女兒鈺靜送去湖南農業大學深造,今天,女兒鈺靜從中國農業大學帶回碩士文憑。她立志為中國農業的高端發展奉獻絢麗的青春。
這都是遺傳嗎?這是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基因!
涓水南來,奔流不息。射埠的先賢們喝著涓江水長大,走出射埠,創造光耀華夏的豐功偉績。鄧述東喝著涓江水,在射埠這塊土地安營扎寨,為中國農業走向世界而砥礪前行,他一定能創造出他的前人沒有創造的奇跡!
我們分明看見充滿生機活力的希望,正從田野上出發。
我們正在分享,我們將繼續分享:鄧述東用他的奉獻方式,用他的心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出一個又一個傳奇。
作者簡介:
鄢德全,中共黨員,中國曲協會員,湖南作協、評協、民協會員,湘潭市文聯主席團委員,市曲協主席。有個人著作8部公開出版。個人作品1000多篇在《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羊城晚報》《湖南日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民兵》《海燕》《湘潮》《湖南文學》《湖南群眾文藝》《文藝生活》等近百家報刊發表。與人合作的長篇評書《彭大將軍》由中央臺錄制并首播,全國已有560余家地方臺轉播。主編、編著100余部作品公開出版。
責任編輯/趙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