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在中原的鄉村大地,有一種叫作桐花的樹花,連樹成片,綿延數里,成為鄉村四月的一道獨特風景。
桐樹,也稱泡桐、華桐等,這是鄉村最普通的樹,是一種低調的本土植物。與楊樹、柳樹一樣,在中原大地,隨意走進一個村莊,房前屋后、路邊宅旁,到處都有它的身影。記得小時候,老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桐樹,長在廚房旁邊。每到四月,桐樹花開,一枝一枝向上舉著,每一枝都是簇簇擁擁的一大串花朵,綻開的花瓣呈五邊形,一枝桐花就像一串排列整齊的小喇叭。花色白中帶紫,近看是一樹春季號角的喇叭,遠觀是一樹靈動的云霞。
花開時節,如果把桐花從花托摘下,你會發現花柄晶瑩透亮,用舌尖一舔,有甜甜的味道。每每這個時候,我們常常一朵又一朵地采摘桐花,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享受那一指來長的花柄甘甜,滿足那個時期少有糖吃的欠缺。還是那個時候,母親會把摘下的桐花去除花蕊,用清水淘洗干凈,用開水燙熟,放上油鹽蒜醋,做成一道涼拌,成為餐桌菜肴。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母親還能把燙過的桐花與其他青菜拌餡,蒸出可口的桐花包子。
曾經在西部山崗的縣里任職,由于干旱缺水,樹的品種不很豐富,桐樹一不小心成了村莊的主打品牌。四月走在鄉下的路上,近處的路旁、附近的崗地、遠處的山腳,入眼全是滿樹花開的桐樹。連成排、聚成片的桐樹依道路綿延,隨地勢起伏,盛開的桐花頓時成了舞動的風景線,讓人頻頻按下快門,留下這個季節的鄉村美麗。后來又到花木之都任職,果然名不虛傳,蠟梅、紅梅、櫻花、桃花、玉蘭、月季、荷花、木槿、菊花,這片一馬平川的土地四季有花。種類繁多的鮮花讓你目不暇接,對其他普通的樹花少了關注。即便經常下鄉,關注更多的也是農業作物之花,像油菜、辣椒、大豆之花,桐樹與桐花更是漸行漸淡,平日少了許多關注。
來到蘭考,把泡桐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關聯起來,一切都有了全新的內涵,泡桐也有了另一個名字:焦桐。在廣場,看到樹齡六十多年、需要幾個人才能合抱的焦桐,看到成列成行、不同樹齡的桐林,聽到父子接力、每天打掃焦桐落葉的事跡,你能真切地感受、延展的不僅僅是焦桐,而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在學院,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手植的二代焦桐,誦讀《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棵棵挺立的焦桐,絕不僅僅是一棵樹,而是一種思想的象征。
走在蘭考縣城,走在蘭考鄉村,焦桐是最壯觀的風景。大道兩旁的行道樹是焦桐,街角公園種植最多的是焦桐,村莊田邊最為普遍的是焦桐。在這里,四月是桐花的盛場,從四月上旬到五月中旬,是縣里為期一個多月的桐花節。藍天白云下,一樹一樹淡雅的焦桐,連綿成一處一處的云霞,循著淡紫的桐花遠望,像朵朵祥云映紅了天邊,映紅了人間。桐花開遍的四月,不僅有花兒的美麗,還有味道的香甜。沿著林間小路漫步,桐花的清香與甘甜讓你沉醉,微風過處,桐花輕搖,像和你在私語:這就是生活的美麗和幸福。那些六十年代的苦難日子,已經隨著奮斗的時光成了歷史的記憶。
可是,那些曾經的日子又怎能塵封和忘記。風沙、鹽堿和內澇,泡桐、花生和大棗,曾經肆虐的“三害”因了一個人,永遠臣服于“三寶”;因了一種精神,更加光大和豐富。不是嗎?你看,一棵棵焦桐,不僅僅是風景,桐花節、樂器小鎮、民族樂器之鄉,圍繞焦桐的產業鏈越拉越長;特色農業、民俗體驗、鄉村旅游,圍繞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主題培訓、專題輪訓、現場體驗,圍繞焦裕祿精神的弘揚越傳越廣。
早在小學時期,就像熟知桐花一樣,與焦裕祿結緣。每逢作文課放學,父親問我作文寫得如何的時候,常引用焦裕祿的一句話: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先后三次來到蘭考,現場學習、體驗焦裕祿精神。曾經在縣里擔任帶有書記二字的職務,雖然是副的,也時刻激勵自己學習榜樣。比如那些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當成親人自己事的境界情操;比如學習膠泥覆蓋沙丘的貼膏藥治沙求實借鑒;比如面對問題、困難的樂觀心態;比如暴雨后順著水勢流向治理內澇的智慧思路,如此眾多。2022年,適逢焦裕祿同志誕辰100周年,在獻禮黨的二十大系列行動中,《時代報告》雜志推介了焦裕祿式的好干部,自己因為在鄢引水、治水也被關注。焦裕祿在蘭考一共475天,某天回首盤點自己的任職時間,驚訝地發現,居然也是475天。人生行程至今,也到了有資格說拼上“老命”的時段,我們都還好好的,焦裕祿卻在比我們更小的年齡永遠離去了,只留下無盡的感動和長久的精神力量。
因了一個人,蘭考有了一種精神;因了這種精神激勵了眾多人,才有了今天的桐花開遍,才有了這最美人間四月天。百姓誰不愛好官。在一堂親歷人物訪談的教學中,作為嘉賓的當地村民直言:一個人為官一任,不在時間長短,而在于他的歷史貢獻。群眾心里最有數,一棵棵焦桐就是最好的豐碑,一樹樹桐花就是最美的贊頌。寫作此文時晚間恰好有雨,滴滴答答的雨聲,恰在這人間四月天,和著桐花開遍,正應了那句“把淚焦桐如雨”!
雪舞春天
仲春時節,一場不期而遇的雪,飄飄灑灑,飛舞天地間,給人帶來驚喜,讓這個春天變得不同尋常、別有味道。
同班學員中有來自氣象局的專家,早在陽光明媚的一周前,他就預報本周有降溫降雨。上午八點半上課時,天氣依然明朗高遠,不像有雨的樣子。大家紛紛投去質疑的目光,氣象專家解釋說:雨在路上。然后一個人悄悄地持續關注:各個觀測點的數據、各地發射的增雨炮彈、最新的天氣變化,趁課間時期展示給我們看,證明氣象人員一直在努力,生怕辜負了大家的這份信任。消息接第傳來,南陽已經下雨,很快雨轉雪了,接著三門峽下雪了,然后傳來洛陽下雪的消息,并且有圖有視頻為證。省會的天空也越來越低沉,陰云濃重,及至上午下課時,已經有細雨落下。期待一周的雨終于來了,我們的氣象專家長出了一口氣。
下午上課期間,不經意間往窗外一瞧,小雨不知什么時候變成了小雪,天女散花般輕盈飄落。可能雪花感覺來得有點遲,自己不好意思,便暗暗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越下越大,課間休息時,已經變成了漫天飛舞的大雪。幾位女生抓住短暫的十分鐘,沖出教室,在雪花飛舞的春天,在紅花開滿的紫荊樹前快門閃閃。春雪的白、紫荊的紅、花籬的綠、開心的笑,定格成自然饋贈的倩影瞬間。
地溫偏高,雪落到地上即刻融化,大地與自然萬物頓時像洗過一般純凈,變得格外水靈。溫度高也經不住雪的持續發力,在看似輕盈的揮舞下,不覺之間,汽車的車頂白了,冬枯的草地白了,一樹的綠葉白了,各色的花朵白了,天地變得白茫一片,我們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冬天。
可現在分明是春天。去校園的超市購物,老板引用某位學員的話感嘆地說:沒有想到,參加個短期培訓也能在春天經歷四季。可不是嘛,剛來報到時,開在冬天的蠟梅怒放,紅梅初綻,沁人的梅香告訴我們冬天依然在。接著垂柳染黃吐綠,玉蘭蓓蕾飽滿,櫻花星星點點,告訴人們春天正走來。仿佛一夜之間,柳枝吐穗,迅速長大,柳絮蓄勢待發;仿佛一夜之間,白玉蘭一樹潔白,粉玉蘭燦若云霞,紅玉蘭花紅似火;仿佛一夜之間,櫻花、海棠、梨花全都綻放,一簇一簇,一樹一樹,一片一片,讓人目不暇接,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現在是春天。
梧桐樹上還掛著幾片秋天的黃葉,高大的白楊似乎還未從冬天醒來。可是溫度已經連續幾天在二十度以上,甚至達到三十度,氣溫回升的速度超越了季節,火熱程度直逼盛夏。女同志已經穿起了彩色的衣裙,“光腿神器”早早退場;男同志開始換上短袖汗衫,坐在教室直呼真熱。茶余飯后、散學路上,學員們談論最多的是,春天還沒過,夏天就來了,四季變得越來越模糊。
宿舍后墻外有一棵梨樹,其中一枝直抵窗前,讓我見證了一天之內梨樹花開的極速歷程。早上打開窗戶,看到的還只是綠手托起的花骨幾朵,花枝是褐色的,花柄是綠色的,花骨是白色的,對比鮮明,小巧玲瓏。中午下課回來,花朵已經開放,白色的花瓣輕輕舒展,花冠如縮微的玉石碗口一般,晶瑩透亮。下午上課前,又特地看了一眼,不曾想午間的兩個小時,梨花又走過了生命歷程的一大段,花朵全開,花瓣徹底綻放,花蕊擁抱陽光,薄如蟬翼,鮮嫩嬌艷。走出宿舍樓,驚訝地發現樓前的玉蘭盛花期已過,樹下落英繽紛。走在通往教室的路上,白楊已經吐出綠芽,梧桐也已抽出新葉,不禁想到“綠樹陰濃夏日長”的詩句,心中早早裝滿夏天的味道。到了下午六點,再次回看窗前這枝梨花,已經明顯枯萎,花瓣也被風吹散,只見樹下落羽片片。
周末接待一位南方過來的朋友,一同去看“鄢花三月玉你相遇”唐韻小鎮玉蘭節。鄉間的溫度比城里低了三五度,對玉蘭卻是難得的好,蓓蕾的、初綻的、盛開的,各有層次,連株成片,相互映襯。朋友很是驚奇:北方的花兒居然開得這樣早?江南也不過剛剛草長鶯飛。據玉蘭節的主辦者介紹,溫度越高,玉蘭開得越早,以往多是三月下旬看櫻花,清明節后賞玉蘭,今年玉蘭卻開在了櫻花前,比往年提前了至少二十天。時令和花序似乎有點亂,需要重新理一理。
好在有這場春雪!我們不僅回歸了正常,而且相遇了不尋常。你看,雪為花起舞、花因雪含羞。海棠垂絲花開正艷,因為有雪變得白里透紅;梨花一枝春潮帶雨,因為有雪變得晶瑩深情;紫荊滿樹爭艷簇擁,因為有雪變得水潤厚重;桃花點點自有風流,因為有雪變得滿面春風。還有那一樹綠柳,因為這場春雪,居然成了大雪壓枝的“青松”,柔媚之中平添了颯爽青蔥。
一冬無雪,人們期盼太久;一冬少雨,大地渴望太久。是冬負了雪,還是雪誤了冬?或許,正如這一場不期而遇的雪,冬季的缺失會在春季補上,而且成了二零二三年的第一場雪。人生亦如此,風物長宜放眼量,某個時段的付出,不必局限在當時。也許,在另一個時段就會收獲驚喜,開啟新的篇章,讓你帶著不一樣的心情,走在春風里,走在春天里。
花開似雪,雪伴花俏,你為我飛舞,我為你瀟灑。人行道旁、花樹叢前、湖心島畔,伴著雪舞,到處都有拍照留影的人。還有來自不同地域、單位、行業的學員,在教室里、餐桌上、路途中,熱烈地研討政治經濟、農業生產、行業發展,興奮地交流著這一場春雪帶來的諸多利好。這一場雪的驚喜,醉了春天,醉了人間。
送你一束黃玫瑰
宿舍住處附近有一處苗圃,種有蠟梅、櫻花、牡丹、芍藥、玫瑰。今年的立夏趕在五一小長假的最后一天,假日值班,恰逢天氣有雨。幾聲輕雷響過,芍藥有情含淚,薔薇嬌柔滿架,知夏的石榴堆出火紅。此刻正是春夏之交,富貴的牡丹開過,高桿的月季怒放,多彩的玫瑰爭艷,綠樹濃陰,花兒養眼,漸欲迷人眼。
二十四番花信,每個節氣都有花語。五月,是玫瑰的花季,五彩繽紛的花色中,紅白藍紫,唯有黃色卓然其間,不需紅的濃烈,不需白的沉靜,不需藍的幽遠,不需紫的內斂,這一分香檳黃恰到好處。見到的第一直覺,注定選擇就是她:這束綠葉襯托出的黃玫瑰,最能表達人到中年的相遇。
歲月靜好的時刻,送你一束黃玫瑰。
中年如人生入夏。這個時節,街上的風景很多,不同年齡段的女子裙裾飛揚,以不同的衣著展現絢麗,引來不同人的注目。街上的故事也很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們,聚散有時,在不同場合演繹人生的旋轉,注釋時光的輪回。
時光運行就像一組以自然規律為圓點的同心環系,一環、二環、三環……不同年齡的人在不同的環道奔走,旋轉自己的人生。某一時段某一人或者某幾人,忽然跨越了環系隔離,進入另一年齡段的運行環道。于是,就有了許多跨界的故事。
一個大齡男子與一位年輕女子相遇。大齡男驚訝年輕的鮮活靚麗,感嘆自己白活這么多年,于是決定再青春,拋卻現有,繼續別人看來已有的重復建設。小女子欣賞長者的成熟與積累,體味與同齡完全不同的味道,有學術、藝術的傾倒,也有不用打拼的現實基礎,于是決定賭一把,開啟在乎現在擁有不管以后長久的旋轉旅程。
時光不以個人為基點,不管誰與誰相遇它都一刻不停,事情一旦開頭,就必須在大軌道里繼續旋轉。真正走到一起,光芒繁華散去,激情變為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才發現男女少有相見恨晚的契合,會有今不如昔的抱怨,也會有看錯彼此的悔倦。接續下來的,有男子的接二連三,有女子的初一十五,曾經演藝圈的錯亂,只有想不到,沒有看不到,不知是戲如生活逼真,還是生活如戲所演。這種旋轉,不僅在演藝,也在官場,也在商場,不看容貌長相、身份地位,不看實力深淺,貌美如花也可能紅顏薄命,位高權重也可能晚景凄涼,家業萬貫也難免妻離子散。出走一圈,晚年的病床前,相伴的多數還是原點,個中滋味全由自己品嘗。
人生就是一遭旋轉輪回,每個人都在旋轉的舞臺。在人生不同的時刻場合相遇,已經走過年少的天真,白玫瑰承載不了歲月的深沉;已經走過青春的浪漫,紅玫瑰完成了表白的熾熱。送你一束黃玫瑰,是因為喜歡的欣賞、欣賞的喜歡。這份喜歡,有勇氣的贊同,有相遇的珍惜,有責任的擔當。這份欣賞,有本真的善良,有期待的關注,有成長的守望。這份欣賞與喜歡,跨越職務職業、男女性別和身份時段,有并肩的夜晚加班,有突來的風雨同擔,有聯動的一體掛念,有感恩的迷津指點。這一束黃玫瑰,既不是白米粒也不是朱砂痣。這是中年獨有的表達。不在彼此的生活里,卻在關注的生命里,總在某一個時刻不經意地想起。
有一首歌就叫《黃玫瑰》,開頭便是:黃玫瑰,別落淚,所有的花兒你最美。有人評論:深情的人必聽《黃玫瑰》,歌詞句句扎心,令人難以忘懷,誰為誰感動?無獨有偶,每日音樂公眾號有一篇微文,壓題的照片就是黃玫瑰,伴著《思念》的旋律綻放:忙碌的生活,讓我們少了問候,肩上的責任,讓我們各自拼搏。見與不見,依然思念,聯不聯系,都沒忘記。
春來時,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立夏時,五月槐花香,綠陰風微涼,空氣中有香甜的味道。花開花落,不問誰家歸去,有路伸向遠方;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縷清香暖天涯。
責任編輯/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