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攤鋪機是公路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機械,其底框架是攤鋪機重要結構件之一,具有平衡整機重心、支撐輸料底板、輸料刮板鏈等作用。原底框架制造工藝存在生產周期長,焊接變形量大,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等缺點。為解決以上問題,技術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從工藝路線優(yōu)化、拼點工裝改進、焊接變形控制三個方面,來提高底框架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經生產驗證,優(yōu)化后的制造工藝縮短了生產周期,產品質量得到有效保證。
關鍵詞:底框架;工藝優(yōu)化;工裝;焊接變形
0 " 引言
底框架是攤鋪機上的一個重要結構件,用于連接機架側板與履帶梁安裝板、支撐輸料底板、輸料刮板鏈等,其制造質量將直接影響攤鋪機整體結構強度、輸料平穩(wěn)度等[1]。其結構由折彎板、方管、支撐板及配重等部件拼接而成。目前,本公司攤鋪機底框架,存在生產周期長、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焊接變形量大等一系列問題,制造工藝優(yōu)化工作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為解決上述問題,技術人員從工藝路線、拼點工裝、焊接變形控制三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改進,以便進一步提升底框架生產效率、產品質量,降低制造成本。
1 " 攤鋪機底框架組成與分類
1.1 " 結構組成
攤鋪機底框架為平面框架式結構,縱向方向由折彎板拼接而成,橫向分布三排,折彎板兩端與中間連接過渡位置由120mm×120mm方管、t30支撐板橫向貫穿支撐,部分型號底框架端部連接配重,如圖1所示。
1.2 " 結構分類
雖然底框架中的配重外形及數(shù)量不盡相同,但按結構形式可分為有配重與無配重兩類,有配重的又可分為連接式焊接與嵌入式焊接兩種。此外,根據輸料底板在底框架上的裝配形式方式不同,底框架可分為有孔與無孔兩大類,二者工藝路線也有所差距。有孔式底框架工藝路線為:一道拼點→一道焊接→火焰校形→鉆孔→二道拼焊;無孔式底框架工藝路線為:一道拼點→一道焊接→火焰校形→二道拼焊。
2 " 攤鋪機底框架制造工藝的不足
經實際生產與裝配工序反饋情況分析,底框架制造工藝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2.1 " 輸料底板難裝配
輸料底板裝配時,無法平鋪于底框架之上,需人工打磨輸料底板接觸面至平整。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底框架折彎件由等離子切割,切口參差不齊,導致裝配干涉。
2.2 " 鉆孔與螺柱加工精度難以保證
有孔式底框架焊接后需先人工劃線,再用搖臂鉆床進行鉆孔加工,孔距精度難以保證,生產周期長,影響生產進度,屬瓶頸工序。此外,與底框架連接的輸料底板螺柱規(guī)格為PD M12×35,底框架孔大小為Φ16mm,理論裝配余量2mm,但實際生產中發(fā)現(xiàn),螺柱存在焊接不勻、垂直度差問題,裝配過程中常出現(xiàn)裝配干涉,需進行擴孔處理。
2.3 " 焊接后縱向易發(fā)生彎曲變形
底框架結構縱向方向上為折彎件拼接,橫向方向上由方管和支撐板貫穿支撐,其焊道位置分布于折彎件與方管、支撐板、配重之間。整體焊道分布為一面焊道數(shù)量多,一面焊道數(shù)量少,縱向方向分布不均勻,橫向焊道均勻對稱,從而導致焊接后縱向方向上發(fā)生彎曲變形,中間變形量小,兩端變形量大,橫向方向上幾乎無變形。焊接后需采用人工火焰校形,費時、費力。
3 " 底框架制造工藝改進方案
3.1 " 工藝路線優(yōu)化
3.1.1 " 采用激光切割下料
攤鋪機底框架的折彎板采用的是t8 Q345號鋼,由等離子下料切割。因現(xiàn)場等離子切割機使用年限長,易出現(xiàn)切割紋、斜口等缺陷,缺陷不穩(wěn)定,不易控制。為解決上述問題,可使用公司內的12kW大幅面光纖激光切割機切割折彎板,將工藝更改為激光切割下料,來提高切割質量[2]。
3.1.2 " 采用激光切割機成孔并加大孔徑
有孔式底框架由搖臂鉆床鉆孔加工,配合人工劃線,生產周期較長,影響機架生產進度。經結構形式與生產方式分析,采用激光切割機將孔直接切割出來,在拼點工序來保證孔距要求,即可替代鉆床加工,減少一道工序,縮短生產周期約45min/件,降低制造成本。此外,為保證產品質量的穩(wěn)定性,還需將框架孔由Φ16mm增大為Φ18mm,與輸料底板進行螺栓配合。
3.1.3 " 改進工藝的驗證
為驗證以上工藝方案的可行性,技術人員以常規(guī)型號底框架(有孔式)為研究對象進行生產驗證。由激光切割出的折彎件切口與表面垂直,切割表面光潔美觀,切割孔粗糙度滿足設計要求。拼點作業(yè)時,為保證孔距要求,在原拼點工裝上鋪設檢驗樣板,底框架拼點后,測量驗證合格。裝配過程中,輸料板與底框架緊密貼合,無干涉現(xiàn)象,無需打磨處理。底框架現(xiàn)場裝配如圖2所示。
綜上,優(yōu)化后的工藝滿足生產要求。雖然實驗成功,但若無樣板檢驗底框架孔距,容易因拼點誤差大而導致裝配干涉風險,為此需通過拼點工裝改進,來保證孔距精度要求。
3.2 " 拼點工裝改進
3.2.1 " 工裝改進方案
為保證有孔式底框架拼點后孔距精度,需對原拼點工裝進行優(yōu)化改進。因折彎件采用激光下料,精度高,切割質量好,設計人員制定了2種工裝改進方案:一是直接以孔來進行定位,在原工裝上對應孔的位置鉆出定位孔,并插入定位銷;二是原定位形式不變,在原工裝上對應孔的位置鉆出檢驗孔,拼點時目視檢驗是否孔距合格。優(yōu)化后工裝如圖3所示。
3.2.2 " 方案驗證
通過生產驗證,兩種方案拼點出的底框架在裝配過程中,均無需打磨,輸料底板螺柱與底框架無干涉,無需擴孔處理,產品質量合格。然而方案一因使用銷軸定位,將折彎件插入銷軸中,需人工調節(jié),難以操作,所用時間為55min/件,且易出現(xiàn)磕碰。方案二方便快捷,容易判斷孔距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時間為45min/件,且具有檢驗來料件是否合格的功能。綜上,采用方案二作為工裝優(yōu)化方案。
3.3 " 焊接變形控制
3.3.1 " 焊接變形類別
在對工件展開焊接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其焊件在形狀以及尺寸方面出現(xiàn)變化,則代表著其構件同樣存在變化。這種受到焊接影響所出現(xiàn)的變形問題,便是焊接變形[3]。底框架折彎板與方管、支撐板之間的焊縫截面上下不對稱,導致焊縫收縮不對稱,進而產生一定的變形,屬于角變形。底框架整體焊縫上下面分布不對稱,造成其焊縫縱向收縮存在著不一致,進而導致焊件整體兩邊向一側彎曲,屬于彎曲變形。若施焊方向、焊接順序操作不當,將出現(xiàn)扭曲變形,導致底框架的平面度不滿足要求。一般來講,焊接變形可通過合理的焊接順序、剛性固定法、反變形法等來進行控制[4]。
3.3.2 " 焊接變形情況跟蹤
為減少底框架焊接變形,技術人員以常規(guī)型號底框架進行工藝研究?,F(xiàn)場跟蹤10件底框架焊接后的變形情況發(fā)現(xiàn),底框架為整體彎曲變形,頭部變形量為16~18mm,尾部變形量為14~16mm,從兩頭向中間呈遞減趨勢,1/4、3/4位置處變形量分別為6~7mm、4~5mm。焊接變形后的校正時間平均為60min/件。底框架焊接變形如圖4所示。
3.3.3 " 焊接順序分析
技術人員針對底框架現(xiàn)場焊接先后順序進行分析。焊接順序為:焊接底框架側部→焊接底框架下部→焊接底框架另一側部→焊接底框架上部,如圖5所示。底框架內部的焊接順序及焊接方向不統(tǒng)一,焊接時間為65min。分析認為,先焊接側部較為合理,但隨后焊接下部將造成底框架兩端向下變形。
3.3.4 " 制定改進方案
為減少焊接變形量,技術人員制定了兩種改進方案:一是先焊接底框架兩側部,再焊接上部,最后焊接下部。兩側焊道焊接后,起到支撐加固作用,以此來削減兩端向下變形量。二是兩底框架下部相接點焊固定在一起,采取典型的剛性固定法,以減小焊接變形。其整體焊接順序與方案一中的要求相同,兩件底框架內部同一部位處的焊道連續(xù)焊接,兩側部及上部焊接完畢后冷卻徹底,再割開點固焊點。底框架焊接點固如圖6所示。
3.3.5 " 方案評估
技術人員以兩種方案各焊接4個底框架進行方案評估。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方案一增加了一次底框架翻轉,時間約8min,平均焊接時間約73min;方案二增加了點固、割除打磨點固焊點的時間,約15min,平均焊接時間約80min。
焊接后對變形量進行了測量,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到:方案一兩端焊接變形量減少約6~8mm,1/4、3/4位置處變形量減少約1~2mm;方案二焊接變形量兩端減少約8~9mm,1/4、3/4位置處變形量減少約2~4mm,方案二焊接變形控制優(yōu)于方案一。兩種方案焊接后的底框架校正時間分別約為25min/件、20min/件。
綜上可知,改進方案一焊接校形時間為98min/件,效率提升21.6%;改進方案二焊接校形時間為100min/件,效率提升20%,且需重新改制焊接工裝。因此,將方案一作為優(yōu)先焊接變形控制方案。雖然通過優(yōu)化焊接順序的方式,減少了底框架部分焊接變形量,但焊接變形仍較大。后期我們將結合公司底框架焊接工作站項目,通過采用焊接工裝預變形的工藝,進一步控制焊接變形。
4 " 工藝優(yōu)化效果
按照優(yōu)化后的工藝,對常規(guī)產品型號底框架進行了6個月的生產制造驗證。此過程中跟蹤記錄發(fā)現(xiàn),產品質量均符合設計要求,裝配無反饋,市場驗證合格。此外,通過取消鉆孔工序與焊接變形控制,生產周期平均減少53min/件。按此計算,每年可節(jié)約成本約10萬元。將該工藝推廣應用于其他底框架產品,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縮減生產周期,減少員工勞動強度,節(jié)約制造成本。
參考文獻
[1] 李志虎.瀝青混凝土攤鋪機關鍵部件有限元分析[J].工程機械,
2022,53(9):101-104.
[2] 宋維建.萬瓦級激光切割裝備及技術[J].金屬加工(熱加工),
2018(3):22-24.
[3] 王軍.船舶焊接變形與控制策略分析[J].船舶物資與市場,2022,
30(9):39-41.
[4] 汪超.工字梁車架焊接變形控制[J].機械制造,2022,60(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