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有效防范工程車輛及機械傷人事故,相關技術人員在安全管理措施上進行了不斷改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關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從工程車輛及機械的特點、安全風險點的分析入手,提出工程車輛及機械智能主動安全防護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并運用現代檢測、計算機及無線通信等技術,為有效防范在復雜環境下作業而引發的安全事故,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工程車輛;機械;智能主動;安全防護
0 "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大規模公路網持續建設并運行,公路改擴建工程也逐漸增多。公路建設及作業區逐漸增多,衍生出一系列亟需解決的安全防范問題。
首先,隧道建設與全封閉的道路作業區內部的車輛及機械設備混雜,安全風險與日俱增,但相關安全防范措施缺失或執行不力。其次,道路養護、清排障占道作業時,常采取邊通車、邊施工的作業方式,進而不可避免地會對施工作業機械和人員產生影響,導致作業區附近路段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其中較為典型的情形是“追尾作業車”、或“闖入作業區”,從而給施工人員、車輛造成一定傷害。
傳統的安全防護辦法,主要是在工程車輛及機械上安裝警示燈、警報器。其在實踐確實也發揮了一定的防護作用,但由于其預警被動致防范效果不佳,一旦周圍車輛、人員誤闖入作業區,或者駕駛操作人員處理不當、失控等,極易造成安全事故。為切實消除由工程施工源頭帶來的安全隱患,有效預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亟需運用現代科技,大幅提升車輛及機械的安全技術防范能力。
1 " 安全防護關鍵技術問題
工程車輛及機械具有品種多、夜間作業多、循環行駛多、速度快、載重大等諸多特點。工程機械一般作業環境惡劣、速度低、盲點多、人員靠作業,安全風險大。安全防護的關鍵技術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1.1 " 防追尾
由于工程車輛及機械作業環境復雜,因作業需要經常會在高速公路變道、駐車,極易造成車輛追尾事故,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后方車輛追尾,是安全防護首要的關鍵技術問題。
1.2 " 防盲區
大多數工程車輛和機械體型比較大,機構也十分復雜,視線的盲區較多,由此帶來的安全隱患非常大,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防盲區是安全防護關鍵技術之一。
1.3 " 防撞人
在所有作業安全防范過程中,防撞人事故是最為重要環節,必須采用多種手段全面防范撞人事件出現。
1.4 " 防墜坑與墜崖
工程車輛及機械在作業過程不可避免的會遇有地坑或懸崖,一旦發生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防墜坑、墜崖也是一項需要解決的一項關鍵技術問題。
2 " 安全防護技術路徑
2.1 " 采集危險信息
采用各類現代檢測傳感器,實時監測工程車輛及機械周邊的安全風險,如可能造成追尾的工程車輛及機械,可能闖入作業區的工程車輛、機械和人員,地坑(懸崖)等。
2.2 " 危險信息處理
采用計算機處理分析危險信息,計算機對傳感器監測采集到的各類危險信息進行處理與分析,并作出預警決策。
2.3 " 預警方式選擇
預警時,采用聲、光、電技術實時發出有效預警。當發現工程車輛及機械周邊存在安全風險時,系統立即以語音提醒駕駛人員注意安全;同時,針對不同的安全風險方位采用定向聲波,實時向周邊車輛、機械或人員發出有效預警。
2.4 " 緊急制動方式
當上述聲、光、電預警失敗時,系統將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緊急制動將分等級設計,根據不同的安全風險等級,采取不同制動措施。當危險完全消除時,系統制動自動取消。
2.5 "對人員的精準預警
對人員的實時判別、有效預警,也是解決工程車輛志機械安全防護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通過精準定位、雷達實時探測,精準實現對人員的實時預警,有效防范撞人事故。
3 " 安全防護關鍵技術
3.1 " 控制系統
3.1.1 " 檢測預警設計
系統由主控制模塊、前向與后向毫米波雷達、超聲波測坑雷達、探人雷達、顯示報警模塊、線束、安裝附件等組成。具體技術包括智能主動安全防護擬采取的檢測手段、預警方式與防護方法等。
毫米波雷達用于探測車輛前方、后方的障礙物。超聲波測坑雷達用于探測車輛及機械后方深坑或懸崖。探人雷達用于探測車輛及機械周邊的人員。顯示報警模塊用于顯示各類傳感器探測到的人、障礙物及距離,當有人或障礙物靠近車輛,且距離小于系統設置的安全距離時,顯示報警模塊會發出聲光報警,提醒駕駛員減速避讓、立即停車,以避免車輛碰撞、或發生撞人事故。系統可與后臺計算機系統連接,進行參數設置、事件記錄的讀取等。
3.1.2 " 電路原理設計
按上述分析,設計工程車輛及機械電路控制原理如圖1所示。本系統由主、副兩個模塊組成,電源由車載DC20V提供輸入。檢測雷達1、顯示+按鍵、遠程通訊等,分別通過CAN1、CAN2、CAN3向主控模塊輸入檢測數據。檢測雷達2通過副模塊后,再通過CAN2輸入主控模塊。人體熱釋模塊(前、后、左、右)、車外設備(燈光、聲音、其他)等通過CAN2輸入主控模塊。疲勞駕駛信號通過TTL輸入主控模塊。主控模塊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后,輸出報警事件信號,事件提醒無線發射與無線接收即可實現預警目標。
3.1.3 " 系統控制電路印制板設計
根據控制系統原理,設計相應的電路印制板圖。選擇電子原器件,完成焊接電路板、檢測電路板等相關工作。
3.1.4 " 編寫程序設計
根據系統框圖編寫相關計算機程序,包括數據采集部分、通訊部分、主機獲取數據、顯示、報警、制動等。
3.2 " 安全檢測系統
3.2.1 " 前后、向檢測用傳感器應用設計
重點解決盲區突出問題,其次是參考距離、速度等重要參數選擇傳感器,使之實時檢測輸出預警參數。一般對工程車輛應考慮選用≧77GHz毫米波雷達,而對于工程機械推薦選用≧24GHz毫米波雷達。
3.2.2 " 檢測周邊危險用傳感器應用設計
為實時檢測周邊的安全風險,采用在特定位置安裝超聲波雷達檢測靠近的車輛與人員的方法,實時檢測輸出預警參數。
3.2.3 " 檢測探人用傳感器應用設計
為確保施工作業過程中的人員安全,需針對作業人員采用人體熱釋紅外、微波傳感器、探人雷達等專用傳感器,強化監測人員流動情況,實時檢測輸出預警參數。
3.2.4 " 對地檢測用傳感器應用設計
為實時有效防范車輛或機械墜坑、墜崖,宜采用超聲波對地雷達、外號筒式設計,并運用計算機算法分析,實時監測車輛及機械后向地面狀況,實時檢測輸出預警參數。
3.2.5 " 疲勞駕駛防控應用設計
為有效防范疲勞駕駛行為,設計采用瞳孔+人臉+動作分析方法,實時檢測輸出預警參數。
3.2.6 " 安全警戒線設計
為有效預防作業人員誤闖入車輛及機械作業區,有必要設立安全警戒線。安全警戒線采用激光線束設計,在車輛或機械周邊2m范圍形成長方形框。對于在昏暗的工作環境下防范人員闖入作業,它將發揮有效的警示防范作用。
3.3 " 工程車輛防追尾系統
工程車輛防追尾系統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系統采用DC12V、≧24GHz的毫米波遠距離雷達,實時監測工程車輛所在車道后方200m范圍的危險車輛。設計采用計算機算法分析,預設在工程車輛駐車時后方車輛行駛速度≥35km/h,或者后方車輛與工程車輛之間的相對行駛速度≥20km/h,判定后方車輛有可能與工程車輛發生追尾時,啟動定向聲波向后方車輛發出預警。如后方車輛減速或變道行駛、解除危險,系統自動關閉。如后方車輛繼續向工程車輛靠近且距離達到預設50m范圍時,系統應二次預警,實時提醒作業人員及時躲避。
3.4 " 工程機械防撞系統
針對工程機械盲點多、聲音嘈雜、速度低等等突出的安全問題,筆者設計了工程機械防撞原理圖,如圖3所示。系統設計采用中央控制器控制,24GHz短矩雷達用于在180o范圍內實時掃描,超聲波雷達用于監測兩側坑或懸崖,激光線用于警告周邊人員,探人雷達用于實時探測周邊是否有人,LED爆閃燈用于實時爆閃警示,定向聲波用于實時預警車輛和人員。必要時,主控制器實時發出緊急制動命令。
3.5 " 自動制動系統
自動制動系統由中央控制系統控制模塊控制,如圖4所示。系統可根據安全風險等級,采用不同的制動模式。系統采用外掛式機械制動設計,當制動模塊接收到制動命令時,拉線電機啟動,定滑輪拉動踏板鋼絲繩實現制動。為解決自動平緩、安全制動問題,設計時采用計算機算法,實時數控電流,控制踏板拉力,實現控制制動力度目標。
4 " 關鍵技術應用
為將上述關鍵技術成果應用于工程實踐,我們在開發出系統樣機的同時,在四川路橋集團有限公司養護分公司、江蘇高速公路工程養護有限公司等單位施工作業車輛上(如裝載機、壓路機等)進行了測試。同時為保證測試效果,還模擬了實際作業環境進行測試,并對其進行了改進。在隧道施工裝載機作業、高速公路養護防撞車、掃地車、救援巡查車作業中,對該方案進行多輪次測試與改進,工程車輛及機械的安全防護能得到大幅提升。目前,該技術已于施工作業中投入應用,應用效果良好。
5 " 結束語
本文從工程車輛及機械的特點、安全風險點的分析入手,提出工程車輛及機械智能主動安全防護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并運用現代檢測、計算機及無線通信等技術,為有效防范在復雜環境下作業而引發的安全事故,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雖然該方案目前還處于試點應用階段,但從使用情況來看,使用效果良好,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接下來將擴大試用范圍、總結經驗,為盡快實現產業化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袁朝春,李道宇,吳飛,等.汽車縱向主動避撞DRV安全距離
模型建模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5,29(10):
29-33
[2] 李霖,朱西產,董小飛,等.自主緊急制動系統避撞策略的研
究[J].汽車工程,2015,37(2):168-174
[3] 俄文娟,丁延超,趙鵬,等.危險品運輸車輛自主緊 急制動控
制策略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7,34(S2):44-50
[4] 胡遠志,呂章潔,劉西.基于PreScan的AEB 系統縱向避撞
算法及仿真驗證[J].汽車安全與節能學報,2017,8(2):136-142
[5] 裴曉飛,齊志權,王保鋒,等.汽車前向主動報警/避撞策略[J].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14,44(3):599-604
[6] 劉志強,張春雷,張愛紅,等.基于駕駛行為的追尾避撞控制
策略研究[J].汽車工程,2017,39(9):1068-1073.
[7] 于廣鵬,譚德榮,田厚杰,等.基于縱向避撞時間的預警/制動
算法[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36(2):30-34
[8] 商強,譚德榮,高松,等.基于駕駛傾向性辨識的避撞報警算
法[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4,14(13):28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