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二廣高速公路洛陽城區段拓寬工程為例,分析公路拓寬施工中的土工柵格加筋技術和預應力管樁技術,對新老路基的沉降量進行監測,并建立了基于BP神經網絡的變形預測模型,對拓寬路基的變形進行預測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土工柵格加筋技術和預應力管樁復合地基技術,能夠有效的控制路基的沉降量,最大沉降值為5.89mm,橫向邊坡變動率為0.74%。BP神經網絡預測模型的相對誤差為1%左右,全程預測的數據偏差在0.1mm以內,精度較高,滿足工程領域估算要求。
關鍵詞:拓寬路基;不均勻沉降;土工柵格;預應力樁;變形預測
0 " 引言
近年來國內多條高速公路已經進行了拓寬改建,但是普遍存在新老路基沉降不均勻的問題,影響行車舒適性和快捷性,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1]。
高速公路拓寬工程亟需解決新老路基差異沉降問題,以保證新老路基之間可靠銜接。本文以二廣高速公路洛陽城區段拓寬工程為例,分析公路拓寬施工中的土工柵格加筋技術和預應力管樁技術,對新老路基的沉降量進行監測,并建立了基于BP神經網絡的變形預測模型,對拓寬路基的變形進行預測分析。
1 " 工程概況
二廣高速公路洛陽城區段拓寬工程項目,起于朱家倉互通式立交以南處,終于彭婆樞紐互通式立交以北處,全線共33km。在原有四車道基礎上,兩側各加寬兩個車道,路基由原來的26m拓寬至42m,全段路基平均填土高度3.56m,最高填土高度9.6m。拓寬路段的地質情況如表1所示。拓寬路段的路基多為填方路基,對老路基填土鉆探結果如表2所示。
2 " 拓寬路基不均勻沉降控制技術
2.1 " 土工柵格加筋技術
路基是公路的承重結構,承受面層傳下來的車輛荷載,必須保證路基足夠的強度和應力擴散性能。土工格柵由聚丙烯、聚氯乙烯等聚合物壓制而成,變形模量大,抗拉強度高,抗老化性能好[2]。土工柵格加筋路堤布置如圖1所示。
土工格柵自身與填土之間的摩擦以及網孔與土體之間的咬合,可以束縛路基填料,增大路基的剛度模量,減小路基的側向變形。此外,土工格柵具有一定的張力和延展性,能使路基與土工格柵形成一個連續柔性結構,可以分散路面傳遞的載荷,使得更多范圍內的土體參與抵抗變形,使路基所受的應力均勻化[3]。
2.2 " 預應力管樁復合地基處治技術
預應力管樁強度高,能有效向深層土體傳遞載荷。由于管樁和路基填料之間的剛度相差較大,管樁和填料之間產生拱形效應,路基填料的載荷傳遞至樁帽,增大了樁體承受的載荷,減小了路基土體承受的載荷[4],從而提高了預應力管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
為了充分發揮管樁的作用,在樁帽的頂部鋪一層碎石加筋墊層,使其形成樁網墊層復合地基,克有效降低加固區的沉降變形量。預應力管樁復合地基結構如圖2所示。
2.3 " 沉降監測
工程質量控制要求按照輕微沉降等級進行控制,橫向邊坡變動率以0.15%作為控制上限。路基單側拓寬8m,允許的最大沉降量為12mm。拓寬路基的沉降標準見表3所示。
施工過程中,每隔200m設置一組斷面沉降量監測裝置。路基施工結束后開始監測,前10天,每天監測一次沉降量。之后,每2天監測一次沉降量。監測數據顯示,最大沉降量發生在新舊路基交界處偏向新路基大概1m左右的位置。最高填土高度9.6m處的監測數據如表4所示。為了便于分析沉降量變化趨勢,將沉降量監測數據繪制成曲線,如圖3所示。
由表4數據可知,拓寬路基的最大沉降量為5.89mm,小于表2中的允許值12mm,路基施工合格。最大沉降量處的橫向邊坡變動率為0.74%,是輕微沉降等級的一半。由圖3沉降量變化曲線可以看出,施工結束前期,沉降量較大。施工結束30天后,沉降變慢,并且逐漸趨于平穩。由此可見,應用的土工柵格加筋技術和預應力管樁技術,對控制路基沉降效果良好。
3 " 拓寬路基變形預測技術
路基拓寬工程最為常見的問題是新老路基沉降不均勻,為了提前預判路基的變形情況,事先預測并制定針對性的變形控制措施,對路基的沉降變形進行預測具有重要意義。BP神經網絡算法能夠快速、準確的處理非線性數據,非常適合對新舊路基的差異沉降進行估算和預測。
3.1 " BP神經網絡原理
BP神經網絡具有誤差反向傳播學習的自適應能力,可分為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每層之間通過節點直接映射,形成類似神經元的網絡拓撲結構[5]。通過對數據的初始化、訓練,逐步逼近解析的目標值,直到目標函數值達到設定標準。BP神經網絡具有自適應能力,適用于非線性目標值逼近等數據分析領域。三層BP神經網絡的拓撲結構如圖4所示。
BP神經網絡模型的輸入層可連續表示為X1,X2,X3,…Xn,神經網絡的輸出層可連續表示為Y1,Y2,…Ym,輸入層和輸出層之間,通過映射的方式直接連接。Wi為輸入層-隱含層的權重系數,Wj則是隱含層-輸出層的權重系數,系數的大小決定了該數據的重要程度。上述神經網絡模型,輸入層有n個神經元,輸出層有m個神經元,則可以產生n至m的單向映射關系。
神經網絡迭代訓練的基本原理是求解誤差函數,得到目標值。為了獲得最優值,通常是求解誤差函數的最小值。為了快速得到最優解,最初的迭代訓練可人為設定誤差閾值,例如10e-4,達到該值即可結束訓練。
3.2 " 神經網絡結構搭建
3.2.1 " 神經網絡結構參數的設置
在工程估算領域,設置一個隱含層的BP神經網絡,已經能夠滿足精度要求。通過設定一個具體的3層神經網絡,即可進行迭代訓練。確定BP神經網絡的基本結構后,輸入層神經元的數目由初始樣本數據決定,輸出層的神經元數目由尋優目標個數決定。隱含層所需要的神經元數目由下式(1)計算得到:
(1)
式中:n為輸入層的神經元數量,m為輸出層的神經元數量,可根據需要設定具體個數,均必須取整數。α為由經驗確定的變量,通常取2~10,可取非整數值。一般來講,隱含層神經元數不小于輸入層神經元數,且不大于輸入層神經元與輸出層神經元數量之積。
3.2.2 " 神經網絡結構函數的選取
隱含層的計算函數選用線性激活函數tansig(),輸出層選用單極性S函數logsig();訓練函數則選用自適應學習率的梯度下降函數traingda(),可以加快神經網絡的迭代訓練速度,在較短時間內收斂,得到最優解。經過上述步驟后,典型結構的BP神經網絡結構即搭建完成。通過Matlab仿真環境,加載樣本數據后,即可進行迭代訓練。
3.3 " 樣本數據訓練
以監測數據作為訓練數據,設定BP神經網絡迭代訓練9000次,訓練過程的誤差曲線如圖5所示。前400次訓練過程中,相對誤差下降速度非常快,反映出BP神經網絡學習能力非常強。400~8000次之間,相對誤差下降較為緩慢。8000次之后,相對誤差為2×10e-4,且基本不再變化,說明訓練結果已經穩定,得到了最佳預測模型。
3.4 " 路基變形預測分析
運用上述訓練測試完成的路基沉降變形預測模型,對上述表4中的偶數監測期的數據進行預測,驗證BP神經網絡模型的有效性,預測值如表5所示。為了對比分析,將相對誤差取絕對值,繪制曲線如圖6所示。
由表5和圖6可以看出,預測值和實際值差異很小,偏差絕對值在0.1mm以內,預測精度很高。預測數據最終的相對誤差穩定在1%以內,準確度達到99%以上,滿足工程領域估算的精度要求。
4 " 結語
本文以二廣高速公路洛陽城區段拓寬工程為例,對拓寬路基的變形進行了預測分析,得到如下結論:土工柵格加筋技術和預應力管樁技術能夠有效的控制路基的沉降量,最大沉降值為5.89mm,橫向邊坡變動率為0.74%,是輕微沉降等級的一半。BP神經網絡預測模型的相對誤差在1%左右,準確度達到99%以上,全程預測的數據偏差在0.1mm以內,精度較高,滿足工程領域估算的精度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凱樂.高速公路改擴建中路基加寬段差異沉降控制技術的應
用[J].交通世界,2022(25):58-60.
[2] 閻玉菡,孫拴虎,齊海鵬等.高速公路新舊路基差異沉降控制
技術試驗研究[J].甘肅科技縱橫,2021,50(8):55-57+71.
[3] 閔曉陽,陳斌,楊浩等.高速公路改擴建新舊路基差異沉降規
律及控制技術探究[J].建筑技術開發,2021,48(3):159-160.
[4] 賀如意.高速公路加寬路基沉降差異及控制技術探討[J].工程
技術研究,2021,6(16):87-88.
[5] 林國平.BP神經網絡算法預測路基邊坡滑坡變形的應用研究
[J].路基工程,2021(4):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