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欣
(蘭州廣播電視臺,甘肅 蘭州 730031)
廣播技術是廣播媒體信息傳播的基礎,其能在各種復雜環境下快速、完整地完成廣播內容的傳播,對于信息的快速發布和傳播具有積極作用。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技術獲得了較快發展,具體表現為各種現代技術在廣播媒體中的應用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廣播技術的網絡化發展。新時期,為進一步把握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的技術特征,最大限度地發揮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優勢,還需要做好網絡化發展過程中關鍵技術要點的控制。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絡用戶規模達到10.51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74.7%。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以互聯網為基礎依托的新媒體正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廣播媒體行業發展帶來了全新機遇,同時也使得廣播媒體行業的發展面臨全新挑戰。
從廣播技術層面來看,多種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應用使得廣播技術具備了網絡化的特征,這大大提升了廣播技術應用的效率,提升了廣播媒體信息傳播的效率、質量和安全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時代下的廣播技術應用尚存在諸多缺陷。一是廣播設施所處的環境較為復雜,這些復雜的環境會影響廣播設施的使用壽命和廣播技術應用效果,降低了廣播信號傳輸的穩定性。二是在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應用下,廣播技術雖然具備了網絡化的特征,但是其網絡化的普及率仍然較低,有待通過新技術融合應用提升廣播技術網絡化的普及率。三是在新媒體時代下,部分廣播電視臺僅是將廣播節目轉移到了新媒體平臺上,并沒有進行信息服務內容和方式的創新,這造成了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中信息量不足的問題,限制了廣播技術的發展[1]。
作為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數字技術能在提高廣播信號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聽眾的收聽體驗。現階段,隨著數字技術在廣播媒體中的融合,數字化音頻、數字化視頻得以產生,這為廣播節目信號的數字化播出奠定了良好基礎。另外,隨著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廣播媒體中的編碼、調制、傳遞技術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廣播傳播領域使用數字技術時,需在不同開發工具作用下,構建多種子模型。這些子模型具有分布式、異構性的特征。從類型來看,常見的子模型不僅包含廣播節目CAD模型、廣播節目外觀表示模型,而且涉及產品分析模型、節目傳播模型、運維環境模型等。聯合使用這些子模型,能建立適應廣播媒體的虛擬樣機,這對于廣播節目的信息化、網絡化傳播具有積極作用[2]。
傳統傳播方式下,廣播媒體在節目制作、播出中涉及較多的工作量,工作人員整體的壓力較大,這使得廣播媒體的發展受到較大限制。新時期,在廣播技術應用的基礎上,融合使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工作人員便可在后臺輕松地進行節目的編排和更改,這在保證節目制作、播出效率及規范性的基礎上,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壓力。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融合應用,需要重視以下方面的內容。
一是在計算機網絡使用之初,廣播電視臺應重視計算機網絡的布線設計與應用。目前,銅線纜、光纜在計算機網絡布線中的應用較多。在布線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保證所選擇的線纜具有較高的網絡傳輸效率。二是計算機網絡與廣播技術的結合離不開以太網的支撐,應重視介質訪問控制技術的應用,通過介質訪問控制技術的應用,提升廣播節目信號在交換域的傳輸速度,確保整體傳輸時間不超過傳輸最小幀的時長。三是在控制網絡時延的基礎上,應重視網絡組網設計。一般廣播電視臺需結合廣播節目的制作、播出,需要制定不同規模的組網策略,并在組網后借助Internet等技術完成信息管理,在消除信息傳遞各種問題的基礎上,實現廣播節目的有效播出。
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技術是新媒體時代下廣播技術應用的代表。該技術的融合應用為廣播技術的數字化、立體化、網絡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技術應用效果來看,FPGA技術的融合應用使得廣播電視節目的清晰度大大提升,提升了用戶的觀看體驗。在FPGA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首先應重視該技術應用框架的系統設計,確保FPGA技術應用具有完整硬件支撐,能有效滿足數據傳輸中并行運算的控制需求。在此基礎上,廣播電視臺工作人員需要在考慮本單位廣播節目播出需要的基礎上,從頂層設計、模塊分層、邏輯實現、軟硬件調試等多個層面入手開展FPGA技術應用模塊設計,實現FPGA技術與廣播行業業務形態的結合。其次,FPGA技術應用效果受到基礎電源電壓的影響,對此,在選擇與系統相匹配的電源類型后,還需要開展所選擇電源的電壓控制工作,一般要求FPGA技術應用過程中的系統電壓控制在1.2~1.5 V.。最后,在考慮廣播系統結構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工作人員需要從可編程輸入輸出單元、可配置邏輯模塊、數字時鐘管理模塊、嵌入式RAM模塊等單元出發,實現FPGA技術芯片結構的有效設計。通過該技術芯片,能實現FPGA技術應用過程的精準控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兩種技術的融合應用優勢[3]。
同步數字體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技術是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的關鍵技術,其在線路傳輸、交換、復接等層面具有突出優勢。除此之外,將SDH技術應用于廣播系統后,整個廣播系統還能實現光纖傳輸和微波傳輸,這大大提升了廣播傳輸的效率,滿足了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從應用效果來看,SDH技術不僅具有信息量大、損耗小的特征,而且互動性較強。在SDH技術的支撐下,廣播傳播主體能高效地與節目受眾進行互動聯系,這適應了新媒體環境下廣播信息多向傳播的新環境,推動了廣播媒體網絡化的 發展。
在SDH技術應用初期階段,廣播媒體工作者先需要對信號進行相應的數字化處理,確保處理后的信號應能滿足語音、文字、數據、圖像傳遞需要。同時,為實現SDH技術與廣播技術的完美融合,需要重視SDH技術接入系統的合理設計,確保SDH技術拓撲結構應用的準確性。目前,SDH網絡具有鏈型、星型、環型、樹型和網孔型等結構形式,其中雙環結構的應用較多,在SDH技術接入中,應重視該結構形式的應用,以此提升整個廣播傳輸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融合使用SDH技術并推動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時,廣播電視臺工作人員還需要重視SDH技術與ATM、Internet等技術的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SDH網絡的作用,實現廣播節目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4]。
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中,工作人員還應對廣播節目的傳播過程進行優化。從技術層面講,廣播節目的網絡化傳播需重視對多種既有技術的改良和創新應用。一方面,在網絡化傳播中,廣播媒體工作者應重視彈幕投放技術的應用,應科學使用彈幕投放技術,對彈幕的內容進行調整,滿足年輕群體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在網絡化傳播技術應用中,為提升用戶的黏性,廣播工作者還應設計廣播技術網絡化應用的整體結構,通過星型網絡結構完成用戶與廣播節目的銜接。該結構下,網絡化廣播的服務器會被作為中央設備,每個用戶的移動設備將視為一個遠程點,通過單獨線路連接方式的應用,該遠程點與中心節點之間得以貫通,能夠降低廣播電視節目與用戶溝通的難度,實現廣播網絡化向網絡化廣播的轉變[5]。另外,在網絡化傳播技術應用中,工作人員還應重視視頻衛星轉播技術的應用,在車載衛星系統、地面衛星系統和輔助控制系統等單元的結合下,提升視頻衛星轉播技術應用水平,實現廣播節目傳播的整體效率和質量。
新媒體時代下,廣播技術的網絡化發展特征愈發明顯。在多種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基礎上,要提升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水平,還應創新網絡化技術應用的控制體系,構建較為完整的網絡平臺。該平臺應包含廣播制播網、綜合業務網、播控傳輸網等部分,整體綜合性突出,能有效滿足廣播信息傳播需要。另外,廣播媒體工作者還應重視轉播車系統的設計,并對全新模式下的管理系統進行持續優化,以此完成廣播信息的快速傳播,滿足受眾的信息獲取需要和信息服務體驗。
網絡化是廣播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新媒體時代下,廣播媒體工作者只有充分認識到廣播技術網絡化發展的價值和優勢,結合廣播技術應用現狀,深化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FPGA技術、SDH技術、網絡化傳播技術的融合應用,并注重這些技術應用過程控制,才能有效提升廣播技術應用水平和網絡化發展水平,確保廣播技術應用使用新媒體環境,助力廣播媒體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