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東
(海寧市傳媒中心,浙江 嘉興 314400)
智慧廣電是一種信息技術與廣播電視相結合的發展形態,通過統籌廣電行業資源和新一代的通信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內容和相應的產品,整合廣播電視行業發展,推動現代廣電服務民生、政務的深度,實現廣播電視與社會管理各個領域之間的協同發展。在現代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智慧廣電是廣電行業發展的趨勢和走向,能夠有效推動現代網絡、媒介形態下,廣播電視的發展能力和服務能力。政府也可以以現代大眾生活需求和廣電服務需求為導向,通過技術應用、資源的整合和綜合廣電服務網絡的搭建,提高廣電行業的發展質量和服務能力,建立基于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整體性廣電治理和發展體系。
智慧廣電系統架構可以縱向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由廣播電視網絡、通信網絡和物聯網組成的網絡層,以各類軟硬件設施設備形成的智慧廣電數據搜集、存儲、分析和利用的平臺層,借助網絡層、平臺層和各類終端設備提供各類智慧廣電應用服務的應用服務層以及由各類軟硬件設備設施組成的終端層。
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以下簡稱《報告》),當前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進入“雙千兆”時代,有29個城市成為“千兆城市”[1]。2022年上半年,我國5G網絡基站總數達到196.8萬個,千兆光網已經能夠覆蓋3億家庭。有線電視網絡的建設和傳輸網絡的完善,讓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實現互聯互通。數字化技術和產品的發展,有力推動了智慧廣電的建設。截至2021年,我國直播衛星用戶超過1.48億,高清電視頻道超過1 000個。伴隨超高清電視的發展,有線電視高清用戶的數量超過1億戶。在數字化戰略實施背景下,依托5G網絡、超高清電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的技術和產品的支持,我國智慧廣電網絡推動了音樂、動漫、表演、藝術等各領域的巨大發展。盡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目前我國智慧廣電還處于發展初期,并在初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的《關于促進智慧廣電發展的指導意見》,是對智慧廣電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雖然提出了智慧廣電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但這些內容缺乏具體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且沒有對智慧廣電建設進行階段性重點任務的部署安排[2]。這就造成各地的智慧廣電建設主要依據區域條件和資源進行安排。具體到省級單位,雖然省級政府和廣電部門在中央文件指導下,制定了地區智慧廣電建設的內容生產、傳播網絡和服務生態發展方向,并提出了具體的智慧廣電建設工程,但這些工程目標仍然缺乏現實根基。比如廣西省提出了智慧廣電建設的四大體系和十大工程項目,但這些項目和指標的體系過于龐大,具體指導性的內容不多,很難具體落實和執行。
目前,盡管信息技術及其產品已經深入融合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但傳統的技術、產品依然在各行各業中占據較大的比重,新技術和產品的使用率有待提升,新舊技術和新舊產品之間的銜接和整合仍然不足。例如,很多地方在推進數字電視村村通的過程中,由于高清電視、大數據產業還沒有形成集群發展效應,規模較小,很多數據收集分析平臺尚未建立,智慧廣電體系中的人工智能能力、大數據業務能力和有線網絡的光纖化存在不足,很多設備、網絡之間還不具備共享和交互能力。
這種信息技術利用不足和整合效率低下問題,除了資金技術和基礎設施因素外,基層廣電系統中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由于我國智慧廣電的推進時間不長,很多基層廣電部門還沒有完成專業人才的更新換代,許多專業人才仍是傳統技術人才。同時,伴隨傳統廣電機構對現代專業人才吸引力的降低,很多新型技術人才逐漸流失到互聯網企業、新媒體領域。
在智慧廣電建設的各項執行標準方面,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執行標準。例如,智慧廣電具體內容的生產標準、傳播網絡的各項技術標準以及服務內容標準等等,都沒有具體的要求。這就讓基層廣電部門在進行政策落實時,缺乏參考標準,造成智慧廣電建設的效果差異較大。在經濟發達區域,由于基礎設施完善,資金、技術和人才條件成熟,智慧廣電建設的效果較好,且能切實實現各項服務功能。但有些地區的智慧廣電建設受行政干預影響較大,在設施設備完成后,卻因缺乏管理造成閑置和浪費。
智慧廣電建設應遵循國家發展觀,摒棄以往簡單的攤派大餅發展模式,認真考慮政策可行性,深入分析智慧廣電項目的利弊,從規劃、分析、識別、決策到管理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從而減少盲目施工造成的損失[3]。
行業要改變以往從上到下的標準制定模式,形成從下到上的標準制定流程,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專家意見、民眾需求等整體效益和各方意見的考量下,規范和健全智慧廣電的技術、工作和管理標準。以智慧廣電標準體系框架為基礎,重點制定智慧廣電術語、模型、評價指標、頂層設計、數據分析、公共服務支撐平臺和關鍵標準,收集標準示范應用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新要求,推動標準制定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不斷完善智慧廣電標準體系框架[4]。
只有把信息技術充分整合和利用起來,才能對廣播電視結構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推動智慧廣電的建設水平。目前,智慧廣電建設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包括5G通信技術、云技術、應用SDN/NFV技術、廣電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等。
(1)5G網絡的使用可以有效鏈接信息傳輸過程中接入、控制和轉發系統,利用模塊化的功能設計,對不同的功能進行組合,從而滿足各類智慧廣電應用的需求。在互聯網背景下,5G技術成為智慧廣電平臺搭建、網絡建構、服務完善的基礎。
(2)云技術的使用可以推動各個地區云平臺的建設,從而讓各類服務、資源實現共享,利用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通信即服務(Communications as a Service,C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功能即服務(Function as a Service,FaaS)和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五個層次進行云平臺的構建,可以有效實現智慧廣電建設和服務供給所需要的數據的搜集、存儲和分析。
(3)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技術的使用,可以實現網絡的切片,為不同的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網絡系統的復雜性,降低時延和網絡流量。
(4)廣電物聯網,可以利用軟件無線電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廣電物聯網。智慧廣電網絡建設中各項業務的實時通信有更高的要求,廣電物聯網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促進形成以視頻業務和數據業務為龍頭的跨產業、跨行業、跨地域的多元化產業集群。
(5)大數據技術,這是在海量數據的大數據時代,為客戶提供精準服務、有效分析和解決智慧廣電建設問題以及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的關鍵技術。例如,可以通過客戶終端的觀看行為構建大數據庫,從而為精準服務的升級奠定基礎。
此外,人工智能、IPv6技術、網絡融合等技術也是智慧廣電網絡建設的關鍵、前沿技術。這些新型技術的應用,使智慧廣電網絡滿足5G通信時代的用戶需求,更好地為智慧鄉村和智慧城市建設服務。
廣電行業要形成完善的智慧廣電內容生產體系、智慧廣電傳播網絡體系、智慧廣電服務生態體系、智慧廣電安全監管體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創新節目包裝渲染手段,創新節目內容形態,不斷完善智慧廣電標準體系框架[5];不斷優化媒體內容制作、存儲、分發流程,提升多終端制作和大數據處理能力,推動內容生產向實時化、數據化、互動化轉型,實現從功能業務型向創新服務型轉變;重點對廣播電視與現代互聯網絡架構體系互聯互通的關鍵技術、智慧廣電建設的智能傳輸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優化和完善廣電寬帶網絡的安全構架,提升智慧廣電內容與安全監管監測的智能化和有效性等。未來智慧廣電標準體系建設要涵蓋內容層、業務層、網絡層、用戶層和管控層,具體包括內容制播標準、業務與平臺標準、業務運營支撐標準、傳輸網絡與互聯互通標準、智能終端標準、安全與監管標準以及評估與測試標準等。
智慧廣電是提高社會服務職能,推動智慧城市發展,順應信息化、智能化行業發展趨勢的重要內容。為了推動我國智慧廣電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效率,廣電行業需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部署下,結合現代技術發展條件和各地的廣電發展水平,樹立群眾導向的整體性發展理念,整合政府部門、社會企業等多元主體,以信息技術和智慧平臺建設為基礎,加強頂層設計,規范健全標準,構建更加完善、高效的智慧廣電發展體系,推動我國智慧廣電服務功能的提升和建設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