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興亮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工程經濟學院(45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教育部也提出了“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機構、共享資源”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內涵是把辦學模式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目前,“新工科”建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校企合作之間的隔閡,其突出表現就是企業的優勢資源不能為高校教學、科研提供有效服務,另一個表現為學校的產出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結合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文章對新工科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模式進行了探討。
目前,大多數高校進行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標是讓企業為學生提供一個實習場地和相應的專業技術指導,由于建設工程的施工周期長、作業面廣,工程造價編制的可參觀性低,導致學校學生實習最常見的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實習,校企合作的深度明顯不夠。由于合作目標定位不明確、不深入,沒有考慮企業作為市場盈利主體的收益回報,嚴重影響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校企合作協議也只是做為一紙文件而束之高閣;既使有一部分企業愿意為學生安排實習任務時,也只是把學生視為廉價勞動力進行短期使用,沒有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無法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了校企雙方合作的深入推進[1-2]。
校企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性的復雜工程,涉及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面主體,要使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得以良性開展,需要充分調動高校、企業、政府多方的積極性,因此良好的體制機制建設可以為校企協同育人提供外部環境保障。現階段我國校企合作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保障體系,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校企合作的長效發展。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進程的逐步推進,校企合作在層面、內容、模式等方面均有了巨大的改變,但校企雙方合作的保障機制仍不夠完善,缺乏校企合作的運行保障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和法律保障機制,這就需要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合作方案,充分考慮合作目標、合作權益等方面[3]。
保障體系建設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質量監督評估體系建設等方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培養教師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是院校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同時,還應積極從企業引進一批工作經驗豐富的外聘教師,既可以指導學生,也可以指導青年教師。聘請一些企業技術骨干人員開展校園講座,與學生分享企業生產技術的最新成果,促進學生了解實踐信息。在基地建設、校企平臺方面,企業與高校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和基地建設,可以實現雙方優勢資源的共建共享,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基地的建設,推進了企業和高校的密切交流與溝通。院校應建立動態性的評價監督機制,注重結果性的評價,更注重反饋性、過程性的評價。同時,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作為參與主體,還應積極建立企業參與的監督評價機制,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監督評價過程中,對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行監督和反饋[4]。
高校在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時,要注重對優秀人才的引進工作,尤其是對應用型、技能型教師的引進。應該借鑒和學習德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功經驗,擴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從企業引入一批實踐經驗豐富、操作能力強的技能型教師,作為兼職教師承擔一部分實踐實驗教學任務,組建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結構,與高校教授、講師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彌補院校教師實踐能力欠缺的不足。在校企合作育人過程中,高校和企業還應建立“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雙向發展的師資隊伍模式,“企業導師”可以指導學生實驗實踐教學,并定期開展相關講座。
院校應堅持“外引+內培”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方式,在積極引進高學歷高職稱人才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原有師資力量的教育培訓力度,尤其是對青年教師,更要注重培養其“雙師”素質能力。院校應鼓勵和支持教師定期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和頂崗,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學習最新的專業技術知識,了解企業、行業生產技術領域最新的動態信息,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實踐經驗。還可以組織部分優秀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真實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企業相應的負責安排實習崗位。同時,高校還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與基地,基于教師已有相關的科研項目或課題,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開展科技攻關,通過具體科研項目的研究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5]。
權責約束機制是保證校企合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規定著校企參與雙方應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責任。在校企雙方合作過程中,利益激勵機制是調動企業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手段,而權責約束機制則是在校企雙方合作過程中保證合作順利良性開展的基重要保障。校企合作權責約束機制從制度的層面明確了合作雙方應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確保校企雙方合作更加有章可循、有制可約。因此,建立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的權責約束機制為穩定的校企合作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需要最大程度共享雙方的資源,由于高校、企業及其它參與主體分屬于不同系統,要實現各參與主體優勢資源的共享共建,如何打破不同系統間的藩籬,是校企雙方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因素。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和陣地,應充分發揮自身具有的科研、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可以選派優秀教師為企業員工提供理論輔導,發揮高校科研團隊的力量為企業核心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提供科研支持,將高校的科研與企業的生產相結合,促進技術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在資金、場地、設備等方面的優勢,為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支持。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讓學生深入企業參觀學習,并解答學生在實習中發現的問題,幫助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同時,企業可以選派一部分優秀骨干技術人員,深入高校為師生開展技術輔導和培訓,幫助教師和學生了解最新的技術動態信息,為教師和學生介紹生產領域的最新成果,彌補高校實踐教學不足的短板[6]。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創新和人才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實力的主要手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高校能為企業培養所需的人才,尤其是具備較強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校企雙方合作過程中,企業積極參與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教學內容的安排、課程的設置、實踐教學任務;高校應定期召開校企合作會議,吸納企業的建議和意見,按照企業和行業需要進行人才培養,培養的高質量畢業生優先供合作企業選用。
要想使校企合作能順利開展,雙方必然都需要一定的利益驅動,特別是作為企業,利益也是參與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動力。一方面,高校希望在校企雙方合作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確保高校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希望通過校企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和人力資源支持,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實現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使參與主體付出的與回報成正比,合作雙方應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力所能及的按協議規定為對方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付出,針對合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應依據合理的分配原則,進行客觀的利益分配,使雙方按需收益,從而調動雙方的合作積極性[7]。
通過校企深層次的合作,形成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管理、教學、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密切雙方合作關系,促進院校進行教學改革,院校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優勢,根據行業企業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一系列改革,增強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培養的主動性。通過校企合作,雙方的優質資源得到充分共享利用,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學校的畢業生良好就業,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提升校企雙方的社會聲譽,形成良性循環促進長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