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虹,冀昭元
(牡丹江市氣象局,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現代技術的發展為天氣預報這一預測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基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天氣預報還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
預報的準確率與公眾對其精細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通過天氣預報發布形式的改進,可以將公眾的態度和認同感調整到更有利的狀態,這也是進行相關改進的基本出發點。對此,相關管理部門應該有非常充分的認知,并能夠將改進從理念到執行都充分落實。
從早期的人為觀察到現在的衛星云圖處理,氣象科學及其相關技術的充分發展,使以數值為基準的天氣預報準確率得到巨大提升,對于天氣預報的用戶來說,意味著更高需求的滿足。“三定預報”應運而生,即定點、定時、定量(確定地點、確定時間、確定天氣變化程度),這些高要求使得天氣預報工作面臨了更多的壓力。
氣象業務建立初期,天氣預報尚處于經驗性階段,預報技術以天氣學方法為主,預報員憑借對天氣學知識的掌握和預報經驗的積累來做預報。進入1990年代,隨著數值預報技術的發展成熟,天氣預報逐漸走上以數值預報為基礎的發展道路[1]。目前,數值預報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一個重要的標志是,數值預報對天氣形勢的預報水平已經超過了有經驗的預報員。但是,既使是國際上最先進的數值預報模式,其預報的可用性也仍然有限。
現階段,數值預報模式對氣象要素的預報能力還十分薄弱;對暴雨、強對流等強天氣,尚不能提供可用的預報。這體現了數值預報模式在表征天氣系統發生和演變的物理過程方面存有局限性,精細化的預報技術體系尚未完成建立。
天氣預報服務于公眾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這是天氣預報存在的基礎條件和根本價值;二是發布形式對公眾印象的影響,如果發布形式過于刻板和僵化,讓公眾產生一些不適宜的感情,就會造成其評價的低層次狀態。為此,需要以改善公眾評價為出發點來研究改進發布形式。
公眾期望100%準確的天氣預報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還不能實現,從天氣預報的技術角度分析,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忽略了天氣預報的預測本質,公眾對預報有了錯誤的理解;二是天氣預報的實施環節未能通過發布形式獲得公眾的認可和理解。
天氣氣候預測中的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2]。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曾指出:大氣系統的本質就是一個混沌系統,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預測是其屬性和特征。在大氣系統中,初始時刻的一個微小誤差和干擾因素,經過時間和其他因素的推波助瀾迅速增長,形成其新的影響模式,這就是蝴蝶效應的產生原因。天氣預報不夠準確是大氣科學與相關技術不夠精確與完善的必然表現,公眾獲得了肯定的預報結果,卻不曾想過或無法想象天氣變化的一些具體環節,這種誤解是造成公眾滿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單一確定預報”的做法存在于天氣預報的發布形式中,天氣預報未能對不確定性以定量的方式進行合理有效地闡述,具體分析出各種可能性的概率,便于公眾基于判斷做出最佳決策。一些較為長期的天氣預報,其準確率的低下容易得到公眾的接受。關鍵在于短期預報的不準確,在夏季和一些特殊地區的特定季節,突發的天氣異常很難在天氣預報中得到體現。
公眾認知中的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與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預報的實際內涵有差別。如: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降水、云和風等日常的天氣要素預報,都是根據數值模式輸出的一個網格內的平均值,而公眾認知中的天氣預報值是某一特定點的觀測值。
解決這一輸入和輸出的錯誤認識,既需要大范圍地開展科普宣傳,也需要氣象部門嘗試發布形式的改進,利用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公眾理解并掌握氣象預報的內涵。通過改進發布形式與提高科普宣傳,使普通公眾、決策者和氣象專業用戶都理解這些科學事實,從而不會盲目地向氣象部門提出不科學的要求及不著邊際的指責。
隨著公眾需求越來越高,氣象部門既要引進先進的設備設施,還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極端天氣、重要活動、時令等節點,優化天氣預報服務質量。
積極調動科研、預報、氣象服務人員探索欲和求知欲,創新氣象預報發布新方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天氣預報服務保障。
積極拓寬發布的載體,通過橫向的聯合以及與社會主體的聯合,進行“生活指南式”氣象宣傳科普[3],進一步拓寬氣象服務的覆蓋面和氣象信息的有效性,促進氣象服務在城鄉的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