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宏偉
(杭州市臨安區規劃和自然資源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1300)
在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時,需要充分發揮先進科技的重大作用,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災害應對策略,從地質層的實際狀況出發,選擇合理的物探技術應用策略,提高預估的精確程度與質量,提高人民生活的安全性,進一步優化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地質災害主要是由地球內部及外部的力量差別、人為操作等因素造成的,可能會出現能量差異、地質板塊異常運動、巖層變形等狀況,從而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對環境質量產生較大影響的地質作用和地質現象,需要運用先進技術勘查,預估其發生的可能性,并采取措施積極預防。在過度開墾、亂砍濫發等行為造成水土流失后,地質環境會產生較大變化,在降水量大幅度變化的作用下,土地會呈現出嚴重的沙漠化趨勢,給地質災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所以,規范人類行為,積極完成地質勘查任務,能夠提高生活環境的安全性,降低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從源頭上避免災害的再次發生。
處理地質災害的過程極為復雜,需要依次完成調查、監控、控制和評價等各個環節。現階段,可以運用物探技術準確預測出地質災害類型,完成有效預防的目標,降低各類地質災害對環境損害的程度。現代社會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可以運用多種先進科技預估地質災害,如遠程遙感控制方法等。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給評估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依據,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巖溶災害等各種地質災害預防過程中展現了良好的效果,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需要加大創新應用力度,充分展現其良好的預測效果。除此之外,物探技術能夠提高防災減災工作進行的效率,為災害發生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措施,提高公共區域內部的安全性。可以辨別出重點勘查區域,并完成實時監測的任務,提高勘查工作的針對性,達到良好的勘查效果。同時,物探技術能夠讓人們更加清晰地了解地質層的狀態信息,獲得地質層動態變化信息,分析各種地形狀態的形成原因,有效預防各類風險災難,降低大型地質災害事故發生的頻率。
首先,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可以用合適的手段與先進的技術創造出精確的物力探測裝置,完成收集并處理地質層信息的任務。在獲得海量數據信息后,需要用到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先進技術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充分發揮物探技術獲得數據的價值,準確估計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與可能性。其次,在地質災害發生的過程中,需要長期監測周圍數據信息,確保數據的連續型??梢赃\用各種作圖軟件將各類數據信息直觀地顯示出來,制定出相應的防治方法與控制策略,完成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的監控目標,有效避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二次發生。最后,在地質災害發生后,需要運用物探技術探測出該災害對于工程項目發生的損害,及時完成無損檢測項目。專業的檢測儀器能夠獲得精確的檢測數據,能夠推動工程項目朝著長期、穩定、安全性的方向不斷發展。
首先,在預估地質災害類型時,可以將海量數據信息作為基礎。發生地質災害位置處與其周圍地質層存在著較大的物理差異,需要通過數據分析過程得出科學結論,降低勘查異常狀況發生的概率與可能性。在分析數據時,需要從多個維度出發,綜合各種數據信息,獲得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及特點信息,切實提高物探技術預估結果的準確性與高效性。其次,在選擇物探技術類型時,需要結合地質實際情況,提高勘查結果的精確程度。運用多種方法對比分析實驗結果,能夠提高勘查工作的經濟效益,節約生產流程耗費資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準確度和競爭力水平。最后,可以根據勘查工作中已知的條件推測出未知條件,完成從簡單到復雜的空間布局。在勘查工作正式開始前,需要完成搜集資料的過程,如地質地形狀態資料、地質災害發生情況資料等,運用信息技術系統處理后可以得到準確的勘查結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1)運用淺層地震映象法發出的地震波勘查地質災害。人工可以運用淺層地震設備向著巖層發出地震波,可以根據該過程的傳播規律來辨別出相關地質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工作人員能通過落錘法或者敲擊法激發地震波,并仔細觀察該過程中所產生的波形信息,詳細記錄其接收情況和偏移距離信息。在此過程中,若時間信息發生的重大變化,需要考慮地質層信息的異常狀況,可以運用上述數據分析過程來解釋。不同狀態的地質層的密度等特性各不相同,地震波在經過巖層的邊界時可能會發生折射或者反射作用,可以借用相關儀器設備具體分析地震波波形的變化規律及傳播時間信息,通過其變化規律推測出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在完成數據分析過程后,即可獲得實時的巖層結構信息及外形狀態信息,完成地質災害勘查工作內容。
(2)運用GIS物探技術勘查地質災害。GIS技術的操作流程十分簡單,并且可以獲得極為準確的地質勘查結果,在預估重大災害發生概率時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該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不易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能夠完成全面實時監控的目標,能獲得大量準確數據信息,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提前了解移動時間與距離、檢測時間和精度之間的關系能夠大幅提高精確度,掌握關于勘測精度及狀況的相關信息,精準的預測出地質災害的發生狀況。例如,在對重慶市萬明區域進行地質勘查時,利用GIS技術獲得該處地理位置的精確信息,并根據位移距離信息確定地質災害發生的大概位置,精確預測出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3)運用高密度電阻率法勘查地質災害。高密度電阻率需要在直流電的作用下發揮作用,能獲得3D電阻率的阻斷層面,用可視化的方式完成地質勘查工作任務。該技術適合點間距較小的地質狀況,具有較高的執行效率,能獲得高密集性的數據信息。在完成地下勘查任務時,可以運用該技術獲得電異常體的相關信息。根據地質層導電狀況的差異性可以勘查出地形狀況的差別,經過反演處理后可以完成電極設置的任務,有效降低了各種干擾因素對結果的影響,提高了勘查結果的精確性。
(4)運用面波技術及地震CT掃描技術勘查地質災害。面波技術能夠獲得面波在地質層中傳播的速度、方向及形狀信息,根據物理學知識可以解決地質勘查中存在的眾多問題。運用該方法能夠準確勘查出地質環境狀況極為復雜的路況信息,提前采取措施應對各種意外地質災害狀況。運用掃描方法可以獲得關于地質信息的清晰圖像,從中可以獲得巖溶變化特點。目前,該技術具有極為廣泛的發展前景與發展空間,有希望廣泛應用于未來的地質勘查工作中。
(5)運用探地雷達方式提高現場監測效率。探地雷達主要是由探測金屬物品和非金屬材料構成的,能夠在天線的幫助之下向著地質層發射出頻率穩定的電磁波,反作用于地質層。由于地質層之間存在著電性差異,導致電磁波在邊界處會發生明顯的折射現象,根據地理位置、地形構造及深度的不同獲得準確的地質勘查結果。雷達設備產生信號的間距時間十分微小,在遇到外表不均勻的介質物體時,可能會產生較強的反射信號,能夠在地面上接受到回波。運用接收機放大信號信息,并將其運輸到微機內部,可以根據幅度變化的大小對數據進行編號,達到良好的勘查效果。
綜上所述,物探技術在地質災害勘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地質災害的產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從實際出發,綜合分析其各種影響因素,選定科學的物探技術,不斷提高預估精度與質量。可以運用探底雷達方式提高現場監測的質量,運用CT掃描技術獲得可視化的圖像信息,用GIS技術提高勘查效率,提前防治各類地質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