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玉,孫瑞,劉建成,鐘良省,張敏川
(1.友聯船廠(蛇口)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54;2.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54;3.招商局海洋裝備研究院,廣東 深圳 518067;4.廣東省海洋資源勘探開發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54;5.深圳自升式平臺設計研發工程實驗室,廣東 深圳 518054)
自升式鉆井平臺上,一般采用開式冷卻,由海水冷卻設備內部換熱器后排海。在CJ46型平臺上,需要冷卻的設備主要分布在主船體、生活樓頂和懸臂梁鉆臺3個區域。鉆臺上的設備海拔最高,生活樓頂海拔次高,主船體海拔最低。3個區域都需要海水供應,但僅有潛水泵可直接從海里抽水。針對不同海拔支路,常見解決方法是由增壓泵提供海水給各支路,需要較多額外增壓泵,因平臺上安裝空間有限且樁腿承受能力限定,要盡量減少泵的數量,增加可變載荷和空間,以有利于鉆井作業。當僅有潛水泵時,如海水系統設計為在多個出口排放,其流量分配和壓力分布復雜,一般調試需人工操作調節各設備的流量和壓力到合適工況,耗時費力困難大。為此,設計一種新型的海水系統,借助FLOWMASTER軟件展開CFD仿真分析[1],并討論對應的調試方法,讓普通操作人員也能便利、快速地進行調節,以解決海水冷卻系統的有效分配問題。
根據潛水泵多高度供水系統原理[2],減少鉆臺處的排海口[3],鉆臺設備冷卻水設計為返回與主船體設備冷卻水匯合,一起在船體基線高度(船底)排海。這部分管內流體的壓力損失主要為管內沿程阻力、局部損失及設備壓力損失,其相對船體基線高度的位能(重力勢能)沒有變化。
生活樓頂放置的設備為VFD剎車電阻,設備尺寸大,壓力要求低≤0.05 MPa,因占用空間大,適合放在空曠的生活樓頂,溢流口可根據需要方便直接排海,保留單獨排海口,相對船體基線位置較高。這部分管內流體的壓力損失為管內沿程阻力、局部損失以及設備壓力損失,其相對基線高度的位能具有變化[4]。
文獻[5]對平臺上主機艙的5臺主發電機組的冷卻水分配進行分析,提出通過各支管調節,以達到流量平衡。該分析僅限于5臺主機位于同一海拔的狀況,且冷卻水經匯總后排海,各支路能量損失差別僅在于管路布置不同帶來的管內沿程阻力、局部損失以及設備壓力損失的較小差別,通過調節各支管閥門開度可以較快達到流量平衡。但如果涉及到整個鉆井平臺,針對數十臺設備和多個排放出口的情況,分析如下。
為方便分析,建立一種簡化系統[6]見圖1。考慮到同一高度的設備壓力損失差別較小,在主船體設置2臺同等設備,在鉆臺設置兩臺同等設備,在生活樓頂設置一臺設備。平臺設計的標準作業氣隙高度為h1。設置一臺潛水泵B1,插入海平面以下,潛水泵出口分3路管線101,102,103,管線101到主船體設備J5、J6,海水冷卻設備后,連接到主船體排海口,并在設備J5、J6出口匯集管上裝有調節閥V4。管線102到生活樓頂,給設備J1供給冷卻水,設備J1為VFD剎車電阻,體型大,采用開敞式水箱直接冷卻,需求水量大,但需求壓力小,要求壓力≤p2(取0.05 MPa),海水冷卻設備后直接排海,開敞式水箱有冷卻水透氣口和溢流口,該設備放在生活樓頂,設備J1前裝有調壓閥V2進行減壓,以避免超壓。管線103供給懸臂梁鉆臺設備,設備壓力要求為≥p3(取0.08 MPa),海水冷卻設備J2、J3后兩路匯合,返回主船體,并在管上設置調節閥V3。管路103的海水與管路101的海水冷卻設備J2、J3、J4、J5后匯集排海,排海口設置總調節閥V1。

圖1 優化的供水系統
據此建立僅3個區域共5臺設備的簡易模型,方便展開水力分析、調節方法研究和仿真計算[7]。
1)各管線和閥門尺寸按以下公式[8]計算。
(1)
式中:QJi為各管線流量要求;即設備流量要求;Vi為管內流速,因全為泵排出管,設計取值范圍為[9]2 m/s≤Vi≤3 m/s。
2)泵B1額定排量QB1為鉆井工況下各設備海水冷卻需求量QJi之和,取20%裕量, 按以下公式計算。
QJ4+QJ5)(1+20%)
(2)
3)額定壓力pB1設計為從鉆臺到海面的位能再加上p1(≥p3,取0.1 MPa),按下式計算。
pB1=ρg(h1+h3)+p1
(3)
4)可變氣隙下,當平臺在高于標準氣隙h1作業,整個平臺離開海面距離加大,即各設備位能損失加大,入口壓力將減少,要維持原入口壓力,則需調節V1開度減小,以調節泵出口壓力變大,總流量將變小。
以上調節是基于圖2潛水泵特性曲線。

圖2 泵特性曲線
閥門V1開度減小,即流量減小,則對應曲線上壓力增大,如閥門V1開度增大,即流量增大,則對應曲線上壓力減小,通過開度調節壓力抵消平臺升降時位能的變化。但根據泵特性曲線,只能在一定范圍內調節,調節后的流量必須滿足鉆井工況下各設備海水冷卻需求量QJi之和QJ0,即在附圖2陰影范圍內調節。平臺的標準設計氣隙高度為h1,如平臺需要在高出設計氣隙使用,則取泵特性曲線中最小流量為QJ0查到對應壓力為pmax,轉換成揚程高度hmax,反推出氣隙高度。
(4)
式中:p1為鉆臺需求壓力;h3為鉆臺高度;hz1-z2為管路能量耗損,見圖2框陰影示意,即該平臺必須被限定在最大氣隙h下進行泵流量調節,此時泵工作點揚程為hmax。
上述分析基于文獻[10]和流體力學中帶分支管路網絡中存在物質平衡和能量守恒定理。
1)物質平衡。每個截面節點的各管路的海水流量相加為零
(5)
按圖1中3路支管101、102、103交匯于泵B1出口管上,其3個支管的質量流量Q101,Q102,Q103與泵B1的流量加應為零,即
(6)
2)能量守恒。管路中任意2個截面節點能量關系應符合
(7)
在多分支管路匯集的理想流體中,以上公式也適用,即2處任意管路節點的總能頭皆為恒定數C,伯努利方程如下。

(8)
式中:p為節點壓力;v為流速;ρ為空氣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h為位能高度;hz1-z2為2節點間能量耗損。將已知參數代入方程即可計算出其他未知數。
基于上述水力分析、物質平衡、能量守恒定理和伯努利方程(8),通過調節閥來調整hz1-z2,增加流體局部阻力[10],使得局部壓力下降,能量形成損耗,從而影響其他參數,據此初步擬定基于圖1優化原理的一種6步驟調節方法如下。
步驟1。閥門開度調節參考圖3開度與壓降關系曲線,流量不同曲線不同,流量越大,在開度變小時壓降越大,開度變大趨于全開時,流量對壓降的影響趨于差別很小[11],開啟泵B1,將閥門V1開度從全開Ratio=1逐漸調小,V2開度調到Ratio=(0.1~0.3)區間,直到泵B1出口壓力(壓力表204)至少大于鉆臺面海拔的位能對應轉換成的壓力,壓力為

圖3 閥門開度與壓降關系曲線
p≥ρg(h1+h3)
式中:ρ為海水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h1為氣隙高度;h3為鉆臺到船底的高度。
步驟2。管路102上V2進一步進行上下開度調節,查看壓力表202,確認減壓后壓力不大于設備J1允許最大壓力p2。
步驟3。管路101、103上V3,V4閥門開度交互調小, 查看壓力表203確認鉆臺面壓力上升到正壓,同時查看壓力表201確認主船體管線101上設備J4,J5入口壓力不超過設備允許最大壓力。
步驟4。V1,V2,V4閥門開度同時微量調小,直到鉆臺面壓力(壓力表203)上升到設備需求的最小壓力p3(取0.08 MPa)。同時檢查管路102上壓力表202,如超過設備J1允許最大壓力p2(0.05 MPa)則將閥門V2開度進一步減小,須小于0.05 MPa。
步驟5。管線101、102、103的壓力調節到對應工況后,可對各位置分支路閥門V5,V6或V7,V8進行調節,流量需求大的支路開度調大,流量需求小的支路開度調小,以達到各分支設備取得水量到對應工況。
步驟6。當平臺須在高于標準氣隙h1作業,則調節V1開度進一步減小,以調節泵出口壓力變大,總流量將變小;在平臺低于標準氣隙h1作業時,氣隙變小,則調節V1開度進一步加大,以調節泵出口壓力變小,總流量將變大。
通過在軟件里定義泵流量壓力曲線、管路閥門尺寸、管路長度、海拔高度、閥門開度、流體介質和溫度、管路隔熱絕緣參數等邊界條件,仿真計算出各節點流量和壓力[12],分析合適的調節閥開度,在軟件里建立工藝流程模型,見圖4。

圖4 仿真模型
1)設定平臺工作在標準氣隙下15 m,鉆臺設備J2、J3海拔50 m,設備J1海拔39 m,設備J4、J5海拔17 m,潛水泵額定工況為400 m3/h@60 m,設置調壓閥的開度[13],仿真得到:潛水泵非常接近工作在額定工況0.011 m3/s@0.604 7 MPa(即400 m3/h@60 m)下,符合圖2泵流量曲線,鉆臺設備J2、J3入口壓力達到0.104 4 MPa滿足使用要求,各管路流量和壓力達到合適工況,滿足使用要求。
2)設定為鉆井平臺工作在高于標準氣隙5 m,即20 m氣隙下,鉆臺設備J2、J3海拔55 m,設備J1海拔44 m,設備J4、J5海拔22 m,設置調壓閥的開度,仿真結果:潛水泵工況為0.094 1 m3/s@0.65 MPa(即339 m3/h@65.4 m),符合圖2泵流量曲線,并處于陰影內屬于可調范圍。鉆臺設備J2、J3入口壓力達到0.103 6 MPa滿足使用要求,各設備流量相對減少,但流量和壓力在合適工況范圍內,仍滿足使用要求。
3)通過仿真提取多組數據,得出氣隙高度、排海總閥開度、潛水泵流量關系見圖5。

圖5 氣隙高度、排海總閥開度、潛水泵流量關系
由圖5可見:隨著氣隙增大,需要調節排海口總閥開度進一步減小,而隨著總閥開度減小,潛水泵流量也進一步減小。
按照6步方法和仿真結果,在CJ46平臺上進行實操,升高平臺在高于標準氣隙5 m即20 m氣隙下運行潛水泵,調節各閥門開度,利用超聲波流量計測得泵出口流量為345 m3/h,鉆臺面設備壓力為0.1 MPa,與仿真結果高度吻合;其余各支路流量和壓力結果也符合對應工況。
1)調節各支管閥門開度可調節各支管的流量分配,排海總閥和各支管閥門組合調節,可實現對海水系統的流量有效分配和壓力調節。
2)面對不同類型的升降式海工平臺設備布置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出的海水供給系統方案,設計時盡量減少排海口數量,各支管匯總后排海,并按照6個步驟進行操作,可減少操作難度,有利于讓普通操作人員快速實現精準調控,在可變氣隙范圍內滿足平臺上各設備海水需求工況。
3)平臺作業地點的高低潮水位對潛水泵凈正吸入壓頭具有一定的影響,這需要在海水系統工作時進行微調以消除影響。另外,平臺的消防水也來自于潛水泵的海水供給,但消防水需求工作壓力較高,調節潛水泵不能直接滿足,要先供水給緩沖艙,再由高壓力消防泵供給消防環網,需要對環網進行單獨的水力計算。
4)調壓設施僅選取調節閥進行分析,根據實際需要可換成單節流孔板,多級節流孔板,或其他調壓設施來進行壓力調節,但其調壓能力與泵特性和氣隙高度的關系,都需要進一步設計分析和討論并評估對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