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曉慧 張秀文 苗小金
威海市立醫院醫療美容科,山東威海,264200
臨床資料患者,女,51歲。鼻根部皮下腫物10年,增大1年。10年前患者無明確誘因鼻根部出現一皮下腫物,約黃豆粒大,無痛癢等自覺癥狀,近1年增大明顯,發病前無局部外傷史,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有高血壓病史,平日口服硝苯地平控釋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體檢:一般情況良好,系統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查體:鼻根部皮下可觸及約1.0 cm×1.0 cm大的圓形皮下腫物,形狀規則,表面光滑,呈暗紅色,微隆起于皮面,活動度好,與表皮有粘連,各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圖1)。彩超顯示:鼻部低回聲結節。排除手術禁忌癥,完善術前檢查后,在局麻下行鼻根腫物切除術,術中沿腫物邊緣完整切除腫物,并發現腫物深達鼻背筋膜,與表皮粘連緊密,包膜尚完整,質脆,切除后送病理檢查。皮損組織病理示:(鼻部)梭形細胞腫瘤,部分腫瘤細胞異型性及多形性明顯,診斷為非典型性纖維黃色瘤(圖2~5)。免疫組化:CD34(-),S-100(-),Ki67(10%),CD10(+),CD68(+),CK-pan(-),P16(部分+),S100(-),SMA(-)(圖6~8)。

圖1 鼻根部暗紅色皮下結節,微隆起于皮面

圖2 梭形細胞不規則/交叉束狀排列,細胞體積較大,有異型(HE,×40) 圖3 腫瘤中可見梭形纖維細胞、組織細胞、巨細胞,巨細胞體積大,胞漿豐富、泡沫狀,間有淋巴細胞浸潤(HE,×100) 圖4 腫瘤未累及表皮組織(HE,×40) 圖5 腫瘤累及真皮中下層及皮下組織層,血管周圍有少量單一核炎細胞浸潤,未累及神經血管(HE,×40)

圖6 CD10陽性(免疫組化,×100) 圖7 CD68陽性(免疫組化,×100) 圖8 Ki67+10%(免疫組化,×100)
討論非典型性纖維黃色瘤是(atypical fibroxanthoma, AFX)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好發于老年人頭面部皮膚的低度惡性腫瘤,在WHO分類中被列入中間型纖維組織細胞腫瘤。本病臨床較少見,約占皮膚腫瘤的0.24%,好發于70~80歲的老年男性,臨床上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多見于老年人頭頸等曝光部位,表現為半圓形的小結節,肉色或紅色,可伴有潰瘍或出血。另一少見的臨床類型多發生于青年人的肢體和軀干,或一些不受日光照射的部位,但現在也有觀點認為后者是非典型纖維組織細胞瘤非AFX[1],例如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非典型纖維組織細胞瘤等。
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是診斷AFX最有效的手段。組織學常顯示腫瘤細胞位于真皮內,由數量不等、具有明顯多形性的胖梭形纖維母細胞、圓形或多邊形組織細胞樣細胞、畸形細胞以及單核或多核巨細胞組成,可見核分裂象,包括病理性核分裂[2]。AFX沒有典型的陽性免疫組織化學標志物,必須使用一組抗體來排除診斷,經典AFX的腫瘤細胞對波形蛋白、CD10和p53染色呈陽性,從組織病理學看其腫瘤惡性程度較高,但臨床表現較溫和[3]。
臨床上本病應與多形性真皮肉瘤(PDS)、惡性黑素瘤、鱗狀細胞癌等進行鑒別;AFX和PDS腫瘤是罕見的惡性皮膚腫物,AFX腫瘤通常較淺,沒有高風險的組織學特征,臨床表現上發展較慢,表現出較小的轉移潛力;PDS比AFX皮下受累更深,組織學上顯示出高風險特征,具有較高的局部復發、遠處轉移和死亡傾向[4]。根據患者皮損的臨床表現及免疫組化CD34(-),S-100(-),CK(-),可與惡性黑素瘤及鱗狀細胞癌鑒別。惡性黑素瘤常用的黑素細胞特征性標志物包括S-100、SOX-10、Melan 等,其中S-100蛋白敏感性高,是黑素瘤的過篩指標。鱗狀細胞癌早期常表現為紅色硬結,逐漸發展成斑塊狀,有浸潤、破潰和反復出血。組織病理表現為真皮內浸潤生長的鱗狀細胞團塊,有不同比例的非典型性細胞和角化不良細胞,免疫組化結果CK(+)、p63(+)。本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皮損的部位、大小、組織病理學和免疫組化的表現來進行,為排他性診斷。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特點,臨床表現發病緩慢,表現為單發的暗紅色的皮下結節;皮損組織病理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增生,細胞排列不規則,呈交叉束狀,細胞體積較大,具有非典型性和多形性;免疫組化:CD34(-),S-100(-),Ki67(10%),CD10(+),CD68(+),CK(-)。通過臨床表現及病理確診為非典型性纖維黃色瘤。但該患者皮損病史較長,腫瘤位于鼻根部,在AFX中較為罕見。本病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要保證基底及切緣陰性,有條件者可行Mohs法手術切除,可降低局部復發率。AFX雖為惡性腫瘤,但其發展緩慢,愈后較好,本例患者手術切除后,完善全身體檢,行肝膽胰脾腎器彩超、肺CT及全身各淺表淋巴結彩超等相關檢查未見轉移病灶,隨訪2年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