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詹姆斯·戴森/文 毛大慶/譯

1983年,經過4年的創造和測試,我設計的第5127個氣旋吸塵器手工原型終于成功了。也許我應該揮著拳頭,從車間跑到馬路上,尖叫著:“我發現了!”尤其是在經歷了5126次失敗后,這本是我該有的反應。但是,我非但沒有感到興高采烈,反而莫名有些沮喪。
怎么會這樣?答案在于多次的失敗。一天又一天,我頂著巨大的壓力,努力研制一種更加高效的氣旋分離器,用于收集和分離氣流中的灰塵。每天我都設計并制作出幾款氣旋分離器,并逐一進行測試,評估其除塵效果,期望它達到有效吸附0.5微米灰塵的效果——人類頭發的直徑為50~100微米,同時盡可能少地消耗能量。
對于門外漢來說,這聽起來可能既無聊又乏味。我非常理解。但是,當你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一旦達到,就有可能為現有的技術和產品開創出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你就會變得投入、上癮,甚至一發不可收拾。
人們常認為發明是靈光一現,現實恐怕很少是這樣的。與最終取得的成功相比,發明的過程中失敗更多。我甚至想把自傳叫作《詹姆斯·戴森:失敗者》,但被人勸止了,因為這可能會給人誤導。人們都想讀關于成功的書。有趣的是,善于發明的工程師永遠不會滿足于他們的最新發明。他們往往會疑惑地看著它說“我知道怎么讓它變得更好了”——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這是他們革新的開始,標志著產品性能將再次飛躍。
然而,如果未來的年輕發明家能夠認識到,發明一種事物,例如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靠的并不是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時那種突然降臨的靈感,而是對勤奮研究的明智追求,那么他們可能不會因為才華是做研究的“先決”條件這一觀念而氣餒。研究的過程需要做許許多多次試驗,要接受甚至享受失敗,但還要繼續試驗,遵循從觀察中獲得的結論進行研究。發明往往更看重的是耐力和耐心的觀察,而非靈感。
我的故事并不是一個聰明人的故事。我甚至沒有接受過成為工程師或科學家的訓練。然而,我身上有一股沖勁兒,不喜歡遵守慣例,愛挑戰權威,且對一切質疑置若罔聞。同時,我也做好了從一次又一次失敗中尋找突破的準備。如果像我這樣起步晚的人都能成功,這肯定會鼓勵其他人。我記得從獲得學位證書開始,我就很興奮,因為我將要制造一款我參與設計的產品,盡管當時我對批量生產和營銷一無所知。在我前進的過程中,我天真而迫切地渴望學習一切有用的知識。然而,這是一條陡峭的學習曲線,現在仍然如此。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所以經驗沒有多大用處。當時我并不知道這點,我以為有了經驗會變得容易些。對于那些剛畢業的學生來說,知道事實并非如此,一定會深受鼓舞。52年后,我可以向我的畢業生保證,經驗其實沒有那么重要。
對我來說,相比過去,目前最大的改變是,我身邊有一支非常有才華的團隊,我們共同創造新技術,并將其提供給全球數百萬客戶。我們有共同的信念,一起開拓屬于自己的道路,有決心共同克服困難。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忠誠和奉獻精神將戴森打造成了一家全球科技公司,和他們一起工作非常鼓舞人心。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努力尋找那些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年輕人,我已經看到了他們創造的奇跡,我的故事旨在鼓勵他們。有些人可能因此走上這條道路,成為未來的發明家、工程師和設計師。我也會講述一些過去的發明家、工程師和設計師的故事,他們都是我的英雄。
和英雄們一樣,年輕人會發現自己要走的路并不輕松,在這條路上,他們需要具備非凡的決心和毅力。他們將不得不拼命地奔跑,就像我的人生故事開始時那樣……
(摘自《發明:詹姆斯·戴森創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