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麗峰,盧 鳳,王艷艷,胡曉燕
(內蒙古科技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依靠人才、依靠教育,“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我們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校教育工作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大學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擔當使命,除靠思政課程,還需要借助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等載體,通過深入挖掘、巧妙融入思政內容在教師的授課資料及言行中,創新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課程思政全覆蓋,大力宣傳正能量,必須所有教師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立德樹人,教誨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矢志不渝聽黨的話、跟著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占領高校思想陣地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擔當和使命;積極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嶄新局面,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和有力人才支撐。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礎必修課,面向各專業開設,受眾面廣、影響力大,是所有計算機類課程的先行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能,培養計算思維,以滿足信息化社會對大學生基本素質的要求[2]。多年一線授課與學生零距離接觸驗證絕大多數大一新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薄弱、綜合應用能力差[3]!互聯網、辦公自動化將伴隨每個人的一生,本門課決定著大學生將計算機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的能力,是作為當代應用型大學生必須學好并且能夠用好的實操技能課程。
高校教師和課程體系的新定位是“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課程思政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學質量的提高、思政內容的融入歸根決定于任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及思想政治素養,教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因此任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加強個人政治素養,研究分析思政課程內容,探索、挖掘所授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設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建立其課程學習各知識點的思政案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方針,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增加思政教育內容力度,逐步在教學中將教書育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言行;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4]。在授課過程中即傳授知識又完成了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知識體系去教書、以價值體系去育人、以創新體系去影響大學學生[5],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成為學生學業與生活的導師,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成熟,給予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支持。
教學離不開教材。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計算機學科知識不斷更新、計算機軟件不斷升級,一本單一的教材是無法滿足信息時代《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要求!為提高教學質量,本門課在持續的教學改革中自創文件夾式的活動(電子)案例教材──也可叫案例說明書,就像購買新的電子產品,按照說明書一步一步學習操作一樣。其優點:(1)避免了被教材牽著鼻子走的現象,例如一換教材,教學資源就得更新,給任課教師帶來很大工作量,且不利于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2)杜絕教材陳舊、滯后的問題──教材的編寫、出版到使用是有周期的,而教學不能滯后;(3)便于思政案例的建設及更新,確保授課資源的與時俱進;(4)使任課教師具有自主權:根據不同學時、不同專業的培養方案所需掌握的知識點、側重面,從案例庫中選取所需案例進行教學。
本門課的教學方式為“案例教學,舉一反三”。每個案例均由四部分組成:案例素材、案例完成效果、案例活動(電子)教材及配套的案例教學視頻。案例活動(電子)教材中包括此案例的要求、涉及的知識點、實現步驟及圖解、拓展知識。每個案例都是獨立的事件過程,針對該案例涉及的知識點,在案例素材的選擇及活動(電子)教材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Word模塊教學中設置的第一個案例為“字體設置”,用來對Word文字處理軟件中的“開始”選項卡下的“字體”組進行教學,選擇的案例素材為毛澤東創作的詞《沁園春·雪》,通過該案例的實踐教學既把紅色教育融入了本課程思政教學,又使學生學會利用Word文字處理軟件中的“開始”選項卡下的“字體”組及【字體】對話框,完成詩詞《沁園春·雪》中字符的格式設置,從而掌握知識點:字符格式(包括字體、字形、字號、顏色、字符間距、字符位置及文字效果等)。優點:每個案例都是獨立的,便于教師在教學中局部更換教學案例達到思政案例與時俱進!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采用行動導向思政案例教學法,其教育理念:“學中做,做中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一個個教學案例,消化知識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指路人,遴選思政素材,數字化教學資源,把思政內容融入學生的教學案例中,統領學生思想陣地,全程體現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法;實踐案例,踐行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使各項教學活動與教書育人同向同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6]。本課程的行動導向思政案例教學法打破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課堂以活動案例教材為指引,采用引導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標;以教師精講,學生多練習為主,教師承擔著激發、引領學生學習的使命,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技能與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行動導向案例教學法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知識體系教育的統一。在教學中,通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內容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在學習中潤物無聲地接受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潛移默化地從思想建設上助力提升教學內涵質量,教師讓教育潤物細無聲,既教好書又育好人,學生接受的知識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實踐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達到了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行動導向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的個人體驗,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忙起來,每節課有成果;由此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獲得感,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實現了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融合;引導學生增強了“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入腦入心,助力學生成長!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建設既是對“教書育人”教學初心的回歸,更是對我黨領導下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詮釋和落實。課程思政是需要長期堅持推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進,提升政治思想素養,深入挖掘本課程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理論聯系實際,根據教學反饋的信息不斷豐富、完善、優化《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做到思政案例選材嚴謹、思政目的明確,達到教學相長!教學創新需要緊跟時代,課程思政是一種創新思維[7],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煉和完善,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體系,從而更好地服務教學、服務社會,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政治思想覺悟高的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和有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