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馨可
(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當前,我國許多高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其最終目標就是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論、道德及文化修養。在此過程中,英美文學所具有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了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1]。但在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所學內容只是接觸不同階段文學作品的風格、流派以及作者背景等,并未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挖掘,也未能理解文學作品中蘊藏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元素。對此各高校需要制定更加明確的教學目標,科學施策,從整體上提升英美文學教學的效果。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和文化底蘊也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越發凸顯,重建人文精神已經成為我們需要擔負的重要民族責任。
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而言,英美文學原著鑒賞是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也是打下牢固語言基礎的重要前提。通過文學作品閱讀能夠使學生的英語專業文化顯著提升,因為英美文學原著代表著英語文學語言中的精華,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其認知思維得以顯著提升[2]。其實許多中外文學作品的誕生環境都極具特色,而且所處歷史背景也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能夠反映作品誕生年代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環境,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較多的語言材料,學習英美國家的語言表達方式,同時也可以積累豐富的人文知識,拓寬自身的認知空間,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只有深入閱讀和理解英美文學作品,體會其中蘊藏的內涵才能夠提升對英美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為有效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文化繁榮與發展。
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環境,人同樣是使自然環境得以存續和繁榮的動力,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應以道德觀、價值觀等作為規范和前提,只有提升了人類意識形態的規范性和正向性,才能夠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通過閱讀大量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到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培育人文素養??v觀各類英美文學作品,作者都會在作品中融入情感并突出自身的價值觀念,眾多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能夠引起學生共鳴,其高尚的品質、善良的人格以及鮮明的個性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能夠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受到震撼。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也會因為作品中蘊含的深厚底蘊和人文精神感受到蘊藏在作品背后的魅力,使其審美品位得以顯著提升,提高其文學修養,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為自身增添文學優勢和魅力。
文學藝術具有較強的思想性,作家們在寫作過程中也會結合作品內容和豐富的思想感情。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通??梢栽谧x者和作品之間建立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人能夠通過作品認識社會和世界。文學語言體系的構成具有綜合性,通過不斷的交流和汲取,其創新性和活力亦能夠得以保持。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表達方式通常十分豐富且具有多樣性,這也使語言系統自身煥發著無盡的生機。讀者可以通過閱讀與作者形成靈魂上的溝通和交流,使其自身的精神世界獲得十足的靈感,在看待事物的過程中也有能力立足于多個視角進行分析,從而勇于創新,勇于質疑,在人文精神的引領之下提升自我價值。
為有效提升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各高校均將英美文學課作為一項基礎性課程。但是英美文學教學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加以重視:
面對著經濟全球化的世界發展背景,外語專業所具有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但目前不少高校在設置專業課程時,課程安排并不十分合理,授課任務過重、課時安排不足等問題時有出現。不僅如此,有的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教授實用英語,如此一來,英美文學課程有限的課時就被壓縮,學生自然也沒有時間消化在課堂上接觸到的文學作品內容,學習效果自然也會大打折扣。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人文素質將出現迅速下滑,在就業后也不能彰顯其自身的專業優勢。
就目前情況來看,多數高校英美文學課教學都依舊采用“一言堂”形式,因為教學任務繁重,師生互動較為缺乏,只由教師一味地灌輸來完成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很難得到激發。如此學生的專業能力得不到提升,那么其在職場中的優勢也會得不到凸顯。又因為缺乏教師的悉心引導,學生感受不到英美文化所具有的真正魅力,不了解英美人民的民族文化和生活背景,其英語語言感受力和自身的文化素質也難以提升。
多年來,英語專業的教材內容沒有得到較大改動和更新,誕生于20世紀的英國文學作品數量更加有限,一些節選中的語言文字晦澀,許多學生都難以理解其要表達的思想。如此一來,學生對此類課程產生抵觸心理,吸引力出現明顯下降。而且縱觀多數英美文學類教材可以發現,多數教材都側重于介紹作家的生平,很少有教材會著重凸顯作家特點或作品的特色。這樣一來,學生很難深入體會英美文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人文精神,自然也不能夠通過學習豐富自身的語言體系。
為有效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各高校應當立足于英美文學教學活動進行改進,以此培養出具有綜合性文學素養的外語人才。
各高校應當針對性地分析英美文學所具有的特征,制定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計劃,優化課程結構,提升學生整體人文素養。首先,應當保證英語專業教學計劃的系統性。應該以英美文學課程特征作為參考,立足于客觀教學要求,對教學形式與方法進行創新。特別是面對信息化的社會背景,各高校應當意識到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已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線上授課已經十分普遍,學生的閱讀方式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者應當學會整合教育資源,在尊重時代變化的前提之下選擇更加優質的文學作品,與學生共享與分享教學資源,幫助其提升閱讀能力與效果,與學生共同感悟英美文學的藝術價值。同時,在設計課堂教學策略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推行體驗式教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營造生動的閱讀場景,同時也要與學生開展積極的交流和活動,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勇于主動思考,培養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體系,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內在價值。
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依舊處于形成階段,教師自身的生活態度與修養自然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故而從事英美文學教育的教師自身也應該堅持學習和自我完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及職業素養,打下牢固的專業功底,以此對學生形成良好影響,從根本上提高其人文精神與人文素質。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不僅應當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業務能力,同時也需要培養起合格的敬業精神,在工作之外也要堅持學習,拓寬視野,提高自身人文素養[3]。高校應該重視教師的成長需求,為其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使其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如此一來,高校學生不僅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拓寬閱讀視野,提升其文學鑒賞水平,同時也能夠使自身的文學素養得以顯著提升。在現代與古老文學的交融之下,學生和教師都能夠從中獲益,鍛煉心智,增強其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在日后的生活與學習中獲得更深刻的人生感悟。
無論民族意識形態如何,其人文精神必然具有其積極性,這也是各民族人文資源得以形成和豐富的前提。在英語專業學生閱讀和學習過程中,加強和重視對英美文學優秀教材選用,非常重要,不僅需要重視作品語言技能的彰顯及內在規律,同時也要深入理解和挖掘其中蘊藏的人文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認識到不同的學生具有的接受能力不同,應該立足于學生的能力和需要安排學習任務,選擇內容積極向上、語言優美的文學作品作為學生的閱讀教材,優秀教材能夠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較好的調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