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慶華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444)
隨著全球融合的不斷發展,中國對外開放也保持著良好的勢頭,走出去的需求也不斷加強,擁有專業知識的職業口譯工作者則成為各種大大小小口譯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才。然而,目前在中國,與龐大的需求量相比,專業的口譯工作者出現了很大的缺口。所以“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一定英語口譯能力的專業型口譯人才成為解決我國目前專業領域英語口譯人才緊缺問題的必然途徑”。
最近這些年來,口譯教學研究的著眼點逐漸從研究生層面,轉向英語專業本科生,甚至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層面,研究的問題也在逐漸增加和細化,口譯教學實踐活動的展開也日漸豐富多樣。非英語專業本科生有著良好的專業背景,再加上多年英語學習的經驗以及對于口譯學習和工作的興趣,他們是職業口譯工作者的重要人才來源。
近些年來,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近五十多篇已經發表的論文中,口譯教學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口譯教學。討論最多的是為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口譯課程的必要性以及口譯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及策略;此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培養他們的口譯能力,口譯課作為一門選修課,是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的好方法論也是討論的重要內容。
由于口譯教學理論和方法研究相對滯后,我國口譯教學現狀不容樂觀。無論是教學層次、教學內容、教師教材層面,還是教學手段,質量評定和評定方法都存在不少問題目。班級容量過大,同一個班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目標過高,課時不夠;考試的方法和內容無法真實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實際能力——這些是當前非英語專業本科口譯教學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對于口譯教學研究者的極大挑戰。
那么非英語專業本科口譯教學的目的和目標究竟是什么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翻譯教學和教學翻譯的區別,簡單說來,為輔助外語教學,提高雙語能力而進行的翻譯教學,即教學翻譯,而為培養翻譯工作者,樹立正確翻譯觀和提高翻譯能力而進行的翻譯教學,即真正意義上的翻譯教學。
2.2.1 表現評定與課程設計
為什么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的課程設計要以表現評定為導向?一般說來,測試不是評價學生綜合學習表現和能力的唯一標準,但是測試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教師教學效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標。測試與課程設計之間有著天然內在的聯系。換句話說,測試與課程設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測試是評定課程設計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學生水平,以及教學進程中和教學進程結束之后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的關鍵標準。
2.2.2 非英語專業本科口譯教學課程設計
課程可以被定義為行動計劃,也就是一系列的課程內容,這些都構成了個人的學習框架和學生的學習經歷。換句話說,課程是學生與教師在口譯工作者的職業范圍內的一種互動(Sawyer,2005:42)。課程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實現教學的目標。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有些因素必須要考慮到,例如口譯項目不同,目的和目標也各不相同,學生的動機和語言水平,學生實現目標的能力,課時的長短,教師的資質抑或是教學設備等等。
模塊1:口筆譯理論。
“不可否認……歸根結底,翻譯理論對于翻譯實踐是有著指導作用的”(Komissarov,1985:208,轉引自Gile,2011),能幫助未來的口譯工作者更快更好地掌握職業技能。但是,非英語專業本科的口譯課作為選修課課時很少,而且在本科階段沒有必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專門研究理論性問題,這超出了多數同學的能力范圍。取而代之,有關翻譯理論的講座、討論之類學術活動可以定期開展,向非英語專業本科的學生介紹翻譯的基本概念、原則、策略和方法以及難點,為他們指點迷津,讓他們了解到在現實的翻譯活動中,當他們面對不同的翻譯狀況,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和方法,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模塊2:基本的口譯能力。
Daniel Gile的口譯模式(2011)以及廈門大學的口譯模式(1999)都顯示口譯需要口譯員有著出色的語言能力,保證不同語言與文化之間能夠順暢溝通。這不是簡簡單單地用一種語言的詞去代替另一種語言的詞,而是需要口譯員對語篇進行分析,對文化差異進行甄別,理解原語所表達的意思,結合與主題相關的語言外的知識,利用口譯技巧與技能將原語篇的內容記憶下來。然后,借用一定的口譯技巧與技能將信息用目的語準確、完整地重新表述。
模塊3:基本的筆譯能力。
口譯與筆譯相輔相成,但需要不同的技巧和技能,各有特點。翻譯過程各不相同,筆譯的過程中相對較長,可以反復研讀、反復理解、反復修改,不斷回味,精雕細琢,甚至可以擱置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又會有新想法和翻譯版本。口譯則完全不同,口譯是現場工作,聽完則必須開口翻譯,思考與選擇需要即刻完成,時間以及對口譯成品的滿意度對于口譯員的心理造成的壓力相對較大。
模塊4:語言提升。
很顯然,語言能力是翻譯的基礎。雖然這些本科生并非英語專業出生,但眾多學生很早就開始了英語的學習,再加上網絡上各種英語資源數不勝數,學生接觸英文的渠道也日漸眾多,英語水平也算不錯。盡管如此,但還不足以能夠承擔起即使是較為簡單的口譯任務,更不用說較高級別是的會議口譯之類的任務。口譯任務級別越高,對語言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模塊5:文化能力。
文化與語言之間存在著一種交互作用。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一種人類社會所擁有的能力和習慣”(Tylor,1974)。語言則是“某個特定地區的人們所能理解的通過話語、書寫或者是手勢進行交際的體系或者任何其他的交際體系”(劍橋美語詞典)。語言本身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語言所代表的是一定人群的特點、歷史、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社會行為。與此同時,沒有文化的介入,沒有特定人群的使用,語言及其使用也無從談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對于非英語專業本科的學生,語言學習也是文化學習,語言教學也是文化教學。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的時候,不能只將注意力放在詞匯、語法規則或篇章結構這些表現的語言現象上,還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文化的異同之處,深入探究文化的內涵,增強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保證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教學是一種體驗,是讓學生經歷各種事物的過程,學習來自對外界的感知”(陳青,2009:10)。在口譯教學的課堂里,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學習模塊的組合。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口譯教學近年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口譯教學的課程設計存在著許多問題,阻礙了口譯教學研究的發展和口譯人才的培養。只有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才能既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目標,又讓口譯工作者的隊伍實現多樣化。表現性評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譯員能力得到全面的測試,確保測試的真實、可靠和有效,也為口譯教學的課程設計指明了方向。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所有有利于提高譯員能力的因素都應當被考慮進去。模塊化課程設計讓口譯教學更靈活、更容易操作,學生的自主選擇可以提高其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有利于其學習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