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濤,陳 英
(1.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2.九三學社廣州文體藝委員會,廣東 廣州 510550)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勾勒出未來5年數字經濟發展藍圖,未來5年數字經濟建設與發展脈絡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城鄉統籌的快速推進、農土入市的土地改革、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等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經濟助推實體經濟發展,既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1]。
廣州地區山水資源、鄉村資源豐富多樣,鄉村旅游發展前景看好,逐步形成了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紅色農業、溫泉養生、綠道休閑、古村風韻、民俗鄉情、特色民宿、研學基地、自駕露營和水鄉風情等類型多樣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2]。截至2020年,廣州市擁有從增城、白云、番禺、花都、南沙、從化等區精選出的“花都綠色田園游”“白云親子休閑游”“黃埔古村史韻游”“增城生態養生游”等8 條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8 個省級文化旅游特色村,17 個廣州旅游文化特色村,有14 家鄉村旅游景區被評為國家3A 級以上旅游景區。從化區南平村、蓮麻村,番禺區大嶺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增城區、從化區被認定為廣東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增城粵菜尋味游”“從化踏尋紅色經典農業游”“番禺區水陸空三棲美食街區游”3 條線路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在2020 年“廣州最美村莊”的評選活動中,廣州市文化和廣電旅游局在啟動儀式上公布了30 條“美麗鄉村游黃金線路”,其中“美麗從化溫泉生態鄉村游休閑精品線”“生態從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小鎮休閑文化游)”最具特色。30 條特色鄉村旅游線路,串聯起海珠、白云、黃埔、花都、番禺、南沙、從化、增城等區的精品鄉村旅游景點,涵蓋了森林康體、觀光農業、綠道休閑、古村風韻、水鄉風情等多樣類型,將指引市民及游客深入廣州各特色鄉村,領略傳統嶺南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魅力,同時滿足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市場需求。
筆者以花都區旅游情況為例,詳細分析目前廣州市鄉村旅游的情況。花都區地處廣州市北部,圍繞“打造粵港澳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積極培育文旅產業市場主體,謀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大力推動文商旅融合發展,打造“花漾花都”文旅品牌,成為都市生態文化休閑旅游圈。結合當地特色產業融合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休閑養老等項目,利用數字經濟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目前已有1 個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紅山村),3個市級旅游文化特色村(紅山村、塱頭村、洛場村),4 個鄉村旅游點(竹洞村、馬嶺村、綠沃川科技農業觀光園、志惠農場),評出10 個區級十佳賞花地。
1)竹洞村,位于花都區赤泥鎮北部,距離花都區中心區域約20 km,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百畝黃花風鈴木)、深厚的嶺南文化沉淀(洪熙官故里,廣東醒獅傳統)。以區域內的盆景產業為依托,通過植入盆景藝術文化節、盆景藝術大師工作坊等元素,建設嶺南盆景小鎮,打造全國盆景產業品牌。
2)紅山村,位于花都區梯面鎮西部,是廣州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休閑農業),位于具有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腳下,被譽為“廣州市最美山村”。村內有桃花島中心公園,油菜花觀賞基地。通往王子山的縣道橫貫其中,交通較便利,村中現有花泉豆腐花廠、桶裝水廠、水電站等多家企業。
3)塱頭古村,位于花都區炭步鎮西部,距離花都中心區域約15 km。依托珠水皮帶廊下公路連接鎮區,村建筑坐北朝南,布局比較規整,村面建筑保存較好,排列整齊,規模宏大,建筑占地6 萬多m2。塱頭村現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筑有近200座。
進入“十四五”規劃的數字經濟時代,廣州市各區域的傳統鄉村旅游陷入困境,面臨提質量促升級的困境。營收渠道少、景區收入低、后期維護力度不足、開發創新產品更新換代難等問題凸顯。
1)鄉村基礎配套設置不夠完善,經營場所不規范。基礎設施不完善,道路狹窄,雙向通行容易引發堵車,特別是在節假日,導致“最后一公里”問題突出。同時,部分鄉村旅游線路缺少來往中心區域的直達旅游公交車。鄉村經營場所中的服務者基本都是本地村民(中老年個體商戶是主力服務者),管理意識薄弱,服務水平跟不上,無法滿足城市青年的需求。
2)鄉村旅游項目趨于雷同,缺乏人文環境和現代技術的有機融合。各個村鎮缺乏統一發展規劃和長遠布局,鄉村旅游的休閑娛樂項目沒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內容和形式上基本雷同,主題單一。例如,每個鄉村景點都有相同的健身器材,而缺乏突出文化和產業背景的休閑娛樂項目。
3)鄉村旅游中的休閑體驗項目偏少,體驗流程簡單,項目創新性不足,并且鄉村旅游與當地產業融合力度不夠。由于受休閑體驗項目的限制,游客基本1 個小時就游玩結束,逗留時間短、消費支出低,降低了鄉村旅游帶來的經濟收益[3]。
4)鄉村旅游中地方特色宣傳力度不夠。對5G 時代的多種新媒體技術應用不充分,用在宣傳環節的資金、人員不足,宣傳意識和手段沒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薄弱的宣傳營銷阻礙鄉村旅游發展,導致青年一代對休閑鄉村旅游認知不足,游客數量增長緩慢。
5)政府引領作用不強,協調各產業間融合的力度不足。政府在鄉村旅游中發揮宏觀的指導作用,但單一村落發展受科學技術手段、組織能力、協調資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鄉村旅游組織機構統一協調當地產業,研發數字化的融合產業的休閑旅游產品的能力不強[4]。
據統計,截至2020 年年底,全國已形成15 萬個鄉村旅游特色村,300萬家鄉村旅游經營戶,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20 億人次,收入超過1 萬億元,受益農民5 000萬人,每年帶動200萬貧困農民通過鄉村旅游脫貧致富,為國民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5]。有70%的城市居民傾向于選擇鄉村旅游,每個黃金周能夠形成6 000 萬左右人次的鄉村旅游,預計到2025 年,鄉村旅游人數將達到30 億人次,增長潛力巨大。
國家政策層面發布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組織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初見成效,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大幅提升,鄉村信息服務更加完善,智慧綠色鄉村建設穩步推進,鄉村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網絡扶貧取得明顯成效[6]。
廣州市及下轄各區分別出臺了有關鄉村旅游的政策和發展規劃。《廣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2 年)》《廣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創建指引》和DB 4401/T 8—2018《旅游文化特色村建設和服務規范》等文件和標準,明確了特色文化、建設要求和旅游服務等要求,以地方標準促進鄉村旅游提質增效。白云區出臺《廣州市白云區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廣州市白云區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為白云區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提供全區性規劃綱要,優化布局白云區鄉村旅游發展;黃埔區制定了《廣州市黃埔區旅游發展規劃(2020—2035)》《黃埔區旅游文化特色村旅游規劃》;花都區出臺了《花都區推進旅游產業發展打造粵港澳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2018—2020 年)》《花都區促進民宿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花都區加快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花都區加快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扶持辦法(試行)》等扶持政策,從目標、定位、產業、資金、用地、人才、推廣活動等各個方面,為文旅產業保駕護航。
2019 年廣州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到1.23 億人次,占廣州旅游接待人數的47%,熱點鄉村為紅山村;2019 年端午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66.92 萬人次,占廣州旅游接待人數的42.83%,熱點鄉村為從化天適櫻花園、花都葉海生態園;2020 年端午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86.76 萬人次,占廣州旅游接待人數的47.92%,熱點鄉村為呂田鎮蓮麻村、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2020 年國慶中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23.77 萬人次,占廣州旅游接待人數的48.23%,熱點鄉村為從化區溫泉鎮南平村、石門國家森林公園;2021 年五一假期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91.80萬人次,占廣州旅游接待人數的45.33%,熱點鄉村為廣州白水寨旅游區。
充分發揮政府在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引導作用,由政府統一協調各方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鄉村旅游融合當地產業經濟;結合各村落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完善的鄉村旅游規劃,促進當地產業和旅游業的有效融合;構建服務型政府,全面提升鄉村旅游服務水平,落實對鄉村旅游市場的監督管理,積極完善相關的投訴處理渠道;引導村民、旅游行業協會提升自我管理水平[7]。
突出傳統文化內涵,差異化的特色經營是鄉村旅游、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的前提。有針對性地開發和當地產業結合的休閑體驗項目,各個村落必須因地制宜地深入開展特色資源、深度融合當地產業特色、挖掘本土特色。依據目前旅游消費者差異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實現多元化、特色化、個性化的旅游項目。例如塱頭古村推行國學,讓旅游者體驗漢服、磨墨、書寫甚至是科舉考試等項目。深耕文化內涵,融合現代科技,延長鄉村旅游價值鏈,挖掘傳統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農耕體驗、農業經濟作物認領等獨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8]。
通過“培訓一批、引進一批、交流一批、幫扶一批”等多種方式,加大旅游企業專業人才、經營人才的培育幫扶指導力度。加大對貧困地區旅游行政管理人員以及鄉村旅游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數字化新媒體應用的培訓力度[9]。積極引導和支持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利用淘寶、抖音等平臺實現數字化的自主創業。同時充分發揮具有一定知識的青年的力量,為鄉村經營的老人提供常規培訓,發揮目前鄉村振興隊伍中老一輩的力量。積極尋求與鄉村所在地區高校的合作,強化高校為當地培養人才、服務當地經濟的能力,利用高校師資,建立旅游扶貧咨詢專員隊伍,為旅游扶貧重點村提供發展咨詢、技術指導、項目合作等公益服務。
把握國家部委要求開展智慧旅游景區的建設,推動景區新基建、數字化運營、智能化服務的這一機遇。利用微信、抖音等平臺,以朋友圈推廣、線上直播等多種形式宣傳鄉村旅游體驗項目以及分享旅客真實感受。用“數字化+精細化”打造“小景點、大文化”的文化傳播,向游客提供智能輔助導覽模式的電子地圖、語音導游、商業標識,用數據驅動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利用掃碼分享朋友圈即送價值10 元土特產券(花泉山水豆腐花體驗券)等吸引鄉村旅游消費者,在線銷售鄉村特產和旅游產品。鄉村旅游未來可以考慮引入VR 等新技術,并將其融合到當地產業體驗以及傳統農業體驗項目中[10]。
立足鄉村當地產業現狀,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堅持生態優先、注重環境保護的開發。持續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旅游體驗。加大環保督查力度,完善問責制,保護鄉村旅游的鄉土特色、農業產業特色。結合當前科學技術,融合數字經濟走一條順應社會發展的鄉村旅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