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茂玥,李宜真
(河南師范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河南 新鄉 453007)
從古至今,農業、農村、農民都是我國發展的關鍵所在。如果處理妥當,國家就能“安而不殆”,反之則會“動蕩不安”。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作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進行部署。而在推進“三農”工作的過程中,“三農”出版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三農”出版指的是與農業、農村、農民相關的文化產品。具體來說,它是包括農業教育、科研和生產,以及面向農村和農民的農業科技圖書和科普讀物等一系列出版物[1]。這些出版物不僅為“廣大農民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還在其他多個方面對農民起到幫助作用。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成為“三農”工作總抓手的這一背景下,“三農”出版也亟待作出調整和改變,從而更好地為“三農”工作服務。
“三農”出版一直致力于向農民宣傳國家方針政策,且成績斐然。政經類圖書,即解讀和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等內容的圖書,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等,已經成為最受農民喜愛的“三農”圖書種類,在鄉村的農家書屋推薦書目中位居前列[3]。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一系列與鄉村振興戰略有關的圖書層出不窮。比如,中國農業出版社就在2020 年舉辦了鄉村振興主題的圖書推薦會,推薦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實施》《圖解中國農村改革40 年》等圖書。這些關于鄉村振興的出版物,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介紹與詮釋,讓農民朋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鄉村振興這項偉大的事業,有效地宣傳了這項重大方針政策,為鄉村振興的順利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精神需求是人類所特有的高層級需求,它與物質需求一樣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然而,由于以往農村物質條件落后,造成農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關注物質需求而忽略了內在的精神需求。當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民的生活條件、物質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對精神方面的需求開始日益顯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4]。圖書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就是人類最好的精神食糧。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三農”出版業從書籍的選題到發行,各個環節都作出相應調整,增加發行數量,提高內容質量,出版了一大批適合廣大農村讀者的精品書籍。此外,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湘潭大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機構與各地鄉村建立聯系,不僅捐贈了大量的圖書,還與鄉村協同創辦了如“農家書屋”、鄉村讀書季等眾多活動。可以說,鄉村振興不僅要讓農民的“物質”富裕,更要讓他們“精神”富足。“三農”出版業的這些行動,滿足了農民的精神需求,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為鄉村振興的實施凝聚了力量。
“授人以財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果不如授人以苗”,鄉村振興僅僅依賴政府扶持和投資不可能長久。農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受益者,更應當成為鄉村振興的行動者和參與者。正所謂“農業振興則鄉村振興”,只有發揮農民的自主性作用,提高農民的農業知識水平,才能使鄉村振興走得更遠、走得更穩。在提高農民知識水平方面,“三農”出版業作出了極大貢獻。許多出版社推出了大量農業科普類、農業經濟類圖書。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就以農業科普類為重點,出版了一系列以生物育種、農作物提質、病蟲害防控、畜禽水產與疫病防控為主題的圖書;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江村經濟》《鄉土重建》《農業走出去: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等一系列有關農村經濟方面的著作;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了《農村居民法律常識案例讀本》等書。在這些圖書的幫助下,廣大農民初步具備了相關的農業、經濟、法律等知識,逐漸開始從“經驗型農民”向“知識型農民”轉變,從“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農民對于閱讀的需求一直以來都處于較低的水平,究其成因,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由于農村經濟條件比較落后、“讀書無用論”的思想長期盛行,大多數農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閱讀能力較弱。而“三農”出版物尤其是科普類、科技類都有著較強理論性,文字相對來說比較晦澀難懂。這就導致農民即便想要獲取相關知識,也難以選擇讀書這個方式。長此以往,便逐漸失去了讀書的需求。其次,農村與城市相比,最顯著的差別就是各種公共配套設施不完善,既缺少購買圖書的途徑,也缺少專門讀書的場所。近年來興起的農家書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問題,但由于一些農家書屋管理不善,導致書籍種類單一、書籍陳舊、數量稀少,甚至出現“有屋沒書”的局面。不僅不能真正滿足農民的閱讀需求,還大大降低了農民的閱讀興趣。最后,受到短視頻軟件的沖擊。目前是短視頻軟件的黃金時代,短視頻以時間短、互動性強、黏合度高、內容有趣等特點吸引了無數用戶,其中就包括農民群體。這就造成在鄉村中,拿著手機觀看短視頻的現象屢見不鮮,看書的人卻寥寥可數。總而言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民的閱讀需求相當貧乏,從而對“三農”出版物的需求也較為貧乏,這個現象給“三農”出版帶來一定的挑戰。
制定價格是圖書出版的關鍵環節,價格的高低不僅受到市場、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也切實影響著出版機構、銷售者、受眾等一系列群體,“三農”出版物也不例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國家、政府與農民對“三農”出版物的要求提高,而提高圖書質量的本質是成本的提高。因為在高質量的要求下,對作者的要求、對印刷的要求、對紙張的要求都隨之提升,這就造成印刷成本、作者稿酬等一系列成本的增加。從這個角度來看,“三農”出版物價格的增長是正當的。然而,農民群體作為我國較為龐大的低收入群體,并不能輕易接受圖書價格的提高。換言之,如果“三農”出版物價格的提高勢必會造成受眾的大量減少。因此,這就造成“三農”出版物的定價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提高質量會導致書籍價格的提高,進而造成受眾大量減少。另一方面,提高質量而不提高價格則意味著利潤大量減少,利潤的持續降低最終又會使“三農”出版物各方面品質下降,同樣又導致受眾減少局面的出現。因此,“三農”出版物在定價方面較為困難。
一般而言,“三農”出版物的受眾是農民群體,因此,最理想的銷售地點應當是鄉村。但是,由于農村距離城市較遠、交通不夠方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圖書銷售站點并不能夠下沉到鄉村之中。比如,圖書線下銷售的主要場所是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各大書店,然而這些書店在鄉村中卻寥寥無幾。并且,圖書銷售活動如新書發布會、作者見面會等也都不會在鄉村舉辦。對于其他種類出版物來講,這些幾乎不會對它們的銷售產生任何影響,但是這對于“三農”出版物的銷售來說影響卻是巨大的。目前,隨著電子產品的普遍使用,網絡銷售逐漸成為圖書銷售的主要渠道,這也給“三農”出版物的銷售帶來一定幫助。但是,農民對網絡購物的信任度和需求量不高、鄉村快遞的時效較慢、收發快遞不夠方便等因素仍然阻礙著“三農”出版物的線上銷售。總而言之,對于“三農”出版物而言,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存在著銷售渠道不暢、供應與需求脫節等銷售問題,這些嚴重制約著“三農”出版的發展。
“三農”出版工作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任何時期,“三農”出版都必須首先把“黨性原則”貫穿在工作的各個方面,即要在出版工作中堅持黨的領導。可以說,堅持黨的領導是“三農”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更準確地說,“政治高度是站位問題,絕對不能出一點問題”[5]。
讀者是出版行業的根基,沒有讀者,一切出版活動都只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三農”出版的讀者大多是農民群體,因此,“三農”出版的一切工作都應當主要圍繞農民來進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社會各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鄉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三農”出版更應走進“一線”,只有知道農民所想、明白農民所需,“三農”出版工作才能有的放矢[6]。具體而言,“三農”出版機構可以在不同的鄉村中設置長期駐村工作組,讓工作組的成員承擔起聯系農民與出版機構的任務。工作組可以通過實地調研、數據匯總、拜訪本地學者等方式了解農民的閱讀興趣、習慣等,這些不僅能夠使“三農”出版物的選題、內容、樣式等多個方面符合農民需求,也會為“三農”出版業培育出一批真正懂農民、愛農村的人才隊伍,從而真正實現出版工作重心的下沉。此外,“三農”出版機構也可以選取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鄉村進行圖書團購活動。2022年初,某豪華車企就在山東曹縣的大集鎮中舉辦車展,并取得優秀的銷售成績,這就給“三農”出版物的銷售活動下沉提供了借鑒思路[7]。總而言之,“三農”出版要在工作中時刻遵循“從農民中來、到農民中去”的工作原則,扎根農村,貼近農民,只有這樣才能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走出“三農”出版的高質量發展路徑[8]。
大道至簡,價格是銷量的重要影響因素。降低價格是提高客戶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三農”出版業中更是如此。因為“三農”出版所面對的客戶大多是我國的低收入群體,如果出版機構能夠在保證出版物品質的前提下降低出版物的價格,就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受眾。可是保證品質意味著出版成本不會降低,那么就需要在其他方面降低成本。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得各種資源不斷向“三農”傾斜,各種政策也都支持著“三農”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三農”出版應當積極與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企業機構等尋求合作,從而降低相關的出版、銷售成本,最終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實現價格的降低。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三農”出版的發展也將會達到新的高度[9]。
由于社會信息化的不斷進步,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到多個領域。在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中,產生了如網絡電視、網絡雜志、短視頻平臺、公眾號等新媒體,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著巨大影響。第4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較2020 年12 月提高了1.7 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互聯網在農村已經基本普及,甚至從實際情況來看,相較于傳統媒體,農民對于手機、互聯網等有著更深的媒介依賴性[10]。因此,“三農”出版必須順應時代潮流,與新媒體相結合,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比如,“三農”出版機構可以通過短視頻的形式開展圖書講解等活動,使客戶對出版物有更加直觀的感受。也可以依托公眾號、直播平臺等渠道,使客戶在進行閱讀、購買等活動時更加便捷、快速。還可以借助手機聊天軟件,建立“三農”出版物的線上社群,既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也能方便出版機構對客戶的精準投送。總而言之,目前是互聯網的時代、新媒體的時代,“以紙質圖書方式表達知識主題不斷被數字產品邊緣化的命運是不可逆轉的”[11],只有緊跟歷史潮流、加快數字化轉型,“三農”出版才能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