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德光,鄧海峰
(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1400)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明確提出要“推動職業學校‘課堂革命’,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1]。課堂教學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皺C械制造工藝”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銜接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職業性的特點,一直以來其課堂教學備受關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能力本位職業教育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具備完成企業工作崗位任務能力(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能力本位職業教育具有符合企業需求、提高職業教育效率和效益等優勢[2]。因此,基于能力本位進行“機械制造工藝”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機械制造工藝”課程實踐性強、知識點豐富,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課程,學生需要熟練掌握知識點、靈活運用技能點。該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真實工作環境、掌握崗位能力,更有助于學生就業時在較短時間內勝任工作崗位。隨著經濟社會和產業結構升級,職業院校學生來源途徑逐漸多樣化,現有“機械制造工藝”課堂教學模式不能滿足需求。
隨著高職院校生源的變化,學生基礎較差,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主戰場”[3],但課堂教學邊緣化,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一方面,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對知識點、技能點的理解存在局限,其學習主動性較強,學習成效卻不佳,這部分學生比較有好奇心、動手能力較強。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由于長期以來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容易開小差,難以進入學習狀態,對電子產品依賴性較強。因此,激發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改變課堂邊緣化的現象是當前的重要工作,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課堂才有生命力。
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參考書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機械制造工藝”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傳統教材,其裝訂形式、內容選擇、結構組織等都是參照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編寫的。一方面,教材學科體系濃厚,編寫理論性偏強,近年出版的教材雖然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改進,但仍存在過于追求知識的完整性、連貫性,追求對概念、原理的詳細描述等問題。另一方面,所使用的教材內容陳舊,缺乏企業人員參與,未及時納入行業的新技術、新知識、新規范,對學生職業能力的關注較少,教材偏重于教師使用,不適合學生學習參考。
堅持以“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課堂教學改革應靈活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塊化教學[4]。課程教學設計就是把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有機融合,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5]。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對“機械制造工藝”課程認識不夠,對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了解不夠。一方面,認為“機械制造工藝”課程理論性強,習慣于對概念、原理的深度剖析,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學生動手環節的設計,削弱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對“做中學,學中做”“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夠,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判斷,精于深入剖析,卻拙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只有厘清每個系統元素間的相互作用,才能更有利于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機械制造工藝”課堂教學改革需滿足企業專業崗位(群)需求,才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適應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
根據課程標準和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機械制造工藝”課程培養的是能夠獨立編制軸類、盤類、箱體類零件工藝卡片,能獨立操作數控車床、數控銑床等機床,并且具有產品質量意識、精益求精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紀律觀念和團隊合作精神等素養的人才。
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學習習慣、知識基礎等方面存在短板,但善于形象思維、實際動手能力較強。教師在授課前,應采取問卷、交談等形式深度分析學情,了解班級生源結構情況,了解學生的需求;應該在課堂教學設計、任務安排方面進行創新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是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重點,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落腳點。從學習者的角度看,大多數學習者具有積極參與學習的心理準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因各種原因對參與課堂教學不感興趣。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學習現代職業教育新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以課堂教學為基點,幫助學生意識到課堂是自己的課堂,而不僅僅是教師的課堂。
基于“機械制造工藝”實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現實需求,可從明確學習目標、重構教學內容、組織教學設計三方面探索“機械制造工藝”課堂教學新模式。
學習目標要完整、系統、具體,學習者才能理解它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6]。課程標準是制定“機械制造工藝”學習目標的依據,是課程教學的參考書。一是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教師應理清課程標準所對應的專業崗位(群),明白學習目標是依據課程標準制定的,通過課程學習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清楚課程標準與職業能力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有助于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課堂教學的開展。二是要仔細研讀教材。教材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載體,教師要仔細研讀現有的教材,搞清楚所選擇的教材內容能否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課程標準中的知識點、技能點對應到教材中的內容是什么。三是要把課程標準和教材結合起來。對知識點、技能點進行學習目標描述,學習目標結構要完整,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三個維度[7]。知識目標是指課程學習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掌握的程度,用理解、熟知、分析、歸納、評價等進行描述,如熟知機械加工工藝過程的組成、生產綱領。能力目標用“動詞+條件(環境)+工具+名詞”的方式描述,如具備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手動輸入程序的方式在數控車床上加工零件的能力。素質目標用堅持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在任務中體現產品質量意識等來描述,如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團隊合作精神。
目前,教材內容的局限,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必須依據課程標準重構課堂教學的知識點、技能點。一是按照課程標準梳理“機械制造工藝”課程對應的職業能力,形成職業能力清單,重構培養目標對應的知識點、技能點,以能力為最小構成單元進行模塊化設計,這些最小單元之間互相獨立,組織在一起又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8]。例如,在“機械制造工藝”項目一“軸類零件的加工”中,以能力為最小結構單元劃分為“能獨立正確裝夾圓柱形毛坯件”和“能獨立正確裝夾外圓車刀”兩個模塊,二者互相獨立,結合起來卻具有完整性、系統性。二是重新組織課堂教學內容。根據職業院校學生最近發展特點和教學規律,按照從易到難、基于工作過程等邏輯組織排列教學內容。“機械制造工藝”課程按照從易到難劃分為四個項目,分別是“軸類零件的加工”“盤類零件的加工”“套類零件的加工”和“箱體類零件的加工”。
教學設計要體現工作過程,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設計環節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理論基礎,把每個任務按照典型工作過程分為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工作計劃、進行決策、工作實施、評價反饋六個步驟。明確任務應按照學習目標明確告訴學生學習任務是什么、做什么,每個學習任務要清晰、具體,且必須根據學習目標確定每個學習任務,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必須一致。有學者指出引導問題對學生完成任務能發揮引導和啟發的作用[9],以引導問題的形式完成獲取信息、工作計劃、進行決策、工作實施四個步驟。獲取信息以引導問題的形式設計,旨在掌握完成任務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工作計劃旨在引導學生掌握完成任務的知識和技能后,對需要完成的任務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提出的計劃方案至少為三種,太少達不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目的,太多對學生來說則太困難。進行決策是指學生在提出的至少三種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并按照步驟和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完成任務。評價反饋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評價標準要以學習目標為依據,要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效率。完成評價后,應對本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包括知識技能總結、學習方法總結反思、態度反思等。
通過課堂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教師的教學觀念得到轉變。在課堂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三點。
課程標準來源于專業崗位(群)調研,是職業能力經過教學化處理的結果,是確定學習目標的關鍵。因此,在“機械制造工藝”教學準備階段,首先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確保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的完整,三者缺一不可。其次要重點思考素質目標,素質目標要堅持愛國主義情懷,培養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崇尚技能、熱愛勞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開展每個教學環節,特別要以評價反饋環節為引擎,帶動獲取信息、工作計劃、進行決策、工作實施的順利開展。在“機械制造工藝”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合理利用評價反饋環節驅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評價反饋以成果為導向,讓學生每次都能及時看到成果,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習資源包含教科書、參考書、教學設備與教學媒體等,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依據,更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推進,應靈活運用雨課堂、短視頻等現代化教學途徑[10],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一是合理運用AR、VR 技術教授學習過程中難以表述、結構復雜的知識點、技能點,用虛擬仿真軟件模擬真實的車間實際操作環境和過程。二是合理利用大數據和智慧網絡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解決教學過程受時空限制的問題,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同時線上課程還能監測學生學習進度、學習效果和參與程度,有利于教師線下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
課堂教學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落腳點。能力本位課程以就業為導向,它的工作任務分析是確定課程培養目標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的培養,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