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越,楊 浩,張貞明,李智燕,李新媛
(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1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業,保護好寶貴的草場資源,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這些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是林草工作者在林草融合新形勢下做好草原恢復建設和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的重要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1-3]。新時代新要求賦予草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更加明顯,草原建設工作也更緊迫,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維護草地生物多樣性等成為當代林草人面臨的時代課題[4]。
根據機構改革要求,甘肅省各市(州)、縣(區)都成立了林業和草原局,這是草原技術推廣體系的一次大變革,也是草原生態建設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草原技術推廣工作進入到新時代。目前,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職能定位、內外部環境、各方面條件等都發生了變化,一些新的情況隨之出現,也面臨著新形勢下的新機遇、新挑戰[5]。為了推進甘肅省生態文明建設,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屏障,需要全面掌握林草融合機構改革后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機構設置、職能確定、人員配備等情況。為此,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2021年3月通過查閱文件資料、發放調查表、電話訪問、赴甘南及河西實地走訪等方式,對全省草原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甘肅省草原地處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青藏高原生態屏障以及北方防沙帶的交匯區域,是西部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全省現有天然草原0.14億hm2,14個草原類型,可劃分為25個亞類43組88個草原型,集中連片分布區域為甘南高原、祁連山地以及河西走廊及走廊北山一帶,是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底線和生命線的重要資源[6]。近年來,甘肅省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優化完善了一系列草原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有效落實草原生態保護制度,大力推動草原生態保護項目建設,不斷完善草原技術推廣、監測、災害預警防控等服務體系,推動甘肅省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朝著效好質優的方向穩步發展。特別是機構改革成立林業和草原局以來,各級林草部門堅持“保護優先、節約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草原保護方針,制定印發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安排下達退牧還草、退耕還草、退化草原修復治理、有害生物防控等項目,通過明確保護目標、加大資金投入、加強項目實施監管,全省草原生態環境整體趨好,部分草原不斷退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特別是甘南等局部地區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草原植被逐步恢復,草原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7-8]。
根據甘肅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原甘肅省農牧廳的草原監督管理職責調整到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并設立草原管理處,負責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指導組織實施草原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監督管理草原的開發利用。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總站整體轉隸到省林草局,成為省林草局局直草原技術推廣單位,保留了原有工作力量和工作條件,主要職能為負責全省草原調查和監測工作;指導全省草原保護利用和生態修復治理工作;負責全省草原鼠蟲病等生物災害防治工作;指導全省人工種草和草業生產工作;指導全省草原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工作,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和科技成果轉化;完成省林業和草原局交辦的其他工作。現有在編人員88人,其中研究員15人,副高級技術職稱31人,中級技術職稱28人。
調研結果表明,甘肅省各市(州)、縣(區)林草部門機構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改革后,14個市(州)都成立了林業和草原(林業)局,并內設草原管理科室,開展草原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86個縣(市、區)中有32個單設林業和草原局,54個在自然資源局加掛林業和草原局牌子,單設比例為37%,部分市縣設林業和草原局未配置草原相關部門。全省草原技術推廣單位現有工作人員65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48人,占比68.6%(表1)。

表1 甘肅省草原技術推廣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單位:人
國家生態保護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對草原工作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從整體來看,草原管理機構和人員嚴重不足,從省級、市級至縣(區)級,草原技術推廣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越到基層力量就越薄弱,呈階梯式遞減趨勢。全省草原技術推廣機構縮減,一人多崗多責的情況較多,部分承接草原管理工作的林業管理機構,還承擔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種苗管理、林業資源管理等工作。工作人員少,且沒有草原相關專業的人員,嚴重影響著草原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此外,雖然設立了草原管理機構的市(州)和縣(市、區)承接草原管理工作職責職能,但是原農牧部門熟悉草原工作的人員由于轉崗并沒有一同轉隸到林草部門,人員流失嚴重。例如,機構改革前,臨夏州4縣均有草原技術推廣站,2019年機構改革后,只有州級草原站和康樂縣草原站劃轉到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局),其他各縣草原站人員基本都留在農業農村局,工作職能隨之發生轉變,草原推廣體系相關機構縮減,但工作職能和工作任務增加,導致草原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且年齡結構老化,人才結構不合理,草原監測等專業人才緊缺。
機構改革后,原草原工作站辦公地點基本進行了調整,因新辦公地點條件緊張,原草原工作站建設的鼠蟲害試驗室、生態監測試驗室、草原植物標本室、檔案室等業務用房全部留在原辦公地點。如嘉峪關草原主要分散分布在黑山山麓、文殊山山麓以及新城鎮域周邊等處,交通不便,缺少必要的工作設施設備,制約了草原監管工作的正常開展。隨著國家對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不斷重視,草原工作的占比隨之增加,但林草融合后草原在整個林草系統中的占比卻很小,上下草原體系不健全,設施配備不足的問題嚴重突顯。
在草原體系建設中,重行政管理輕技術服務的觀念普遍存在,草原技術推廣工作得不到重視,不能發揮引領作用,尤其在草原生態監測、生態修復及鄉土草種培育等方面科技支撐不足,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利用等方面亟待加強。部分草原專業技術人員對草原科技成果掌握程度低,不適應林草融合新時代對草原工作的要求。一些縣(區)的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在自然資源局下,草原工作站除承擔草原技術推廣工作外,還要完成林業建設、自然資源保護相關工作。如甘南州現有草原技術人員175人,人均服務草原面積1.01萬hm2;酒泉市現有草原技術人員57人,人均服務草原面積9.55萬hm2。工作任務相當繁重,人才短缺,力量較弱。
在林草融合新形勢下,與時俱進且較成熟的草原技術推廣項目較少,已有較重大的科研項目基本都與發展畜牧業或草原轉化利用有關,支持草原資源和林草融合生態保護建設的較少,與林草高質量發展需求結合不緊密。同時,科技成果支撐草原工作力度不夠,一些成果應用程度不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和成果轉化率僅為30%。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缺少國家級創新平臺,創新與供給能力弱,缺少自主性、原創性、領跑性的重大成果和關鍵技術。因此,基礎保障能力弱,經費投入不足,投資渠道單一,草原生態修復重點工程中的科技推廣經費少,直接影響著草原生態保護水平。
加強草原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必須加快推進林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優先發展戰略。加強草原各級管理機構和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加快草原生態自然保護和人工修復工作步伐,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林草資源監督工作。二是堅持林草融合協調發展的戰略方針。扎實有效開展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統籌安排退耕還林還草、沙化草原治理等項目的開展實施,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合理合法地處理好草地、濕地、林地間的關系,促進草原、濕地、森林、荒漠等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持續加大優質生態系統產物的供給。
統籌社會團體、企業科研力量,加強草業科學技術方面的專業研究,將草原修復及生態保護研究納入國家技術推廣重點科研工作并向下部署安排,與農業農村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草原科研機構開展聯合項目協作實施,有效落實草業新品種選育培養、動態草地監測與生態環境、畜牧生產的數據管理、退化天然草場改良修復等專題研究,強化草原專業人才培養[9]。此外,聘請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教授為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工作進行專業指導,并建立健全跟蹤指導機制,確保項目申報有考察、方案制定有依據、實施中期有檢查、項目完成有驗收,形成一套規范的專業化指導服務體系。
加強草原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必須不斷優化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應制定實施多元化的補助獎勵措施,將相關補獎政策法規細則不斷細化,將草原生態補獎與開展草原旅游新基建等相關牧區發展相融合。同時,加大生態補獎政策深入基層的宣傳力度[10]。
宣傳林草生態保護建設是黨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社會各界應樹立守護大美草原的意識,通過主流報刊、網絡新媒體、現場主題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努力營造一個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草原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例如,可以在全國草原保護日開展草原宣傳活動,也可以舉辦草原風光攝影大賽、微視頻征集等活動,對草原進行“名片展示”,逐步營造廣大群眾愛草護草的良好氛圍,還可以講好草原生態新故事,積極宣傳草原生態保護和草產業發展在甘肅省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中涌現的新人新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