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在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之后,整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大家對未來一下子寄予了期待,也充滿了信心。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每個人似乎都想要有所作為。
——編者
大約是在1992年底,中國嘉德拍賣創始人陳東升先生和我一起探討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可能性。根據對文物管理法律法規發展沿革的了解,以及當時文化和文物部門領導對文物收藏市場的恢復或啟動發展的意向,我認為這是可行的。于是,在和陳東升先生的討論中,我們一拍即合,決定干!陳東升先生有強大的感召能力,我當即就決定加入團隊——籌辦中國第一家按現代企業制度成立的拍賣公司。我們的野心就是要做中國的“Sothebys”,做國際一流的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王雁南、李亦非、寇勤、高原、趙宜明、曹麗等都是最初參與創建的人員,沒有一個人是遲疑的。
那時候,外界對我們是充滿了質疑,因為拍賣對于大家來說太陌生了!存在于法律法規中的障礙和人們思想觀念上的障礙太多了。而且,那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一次文物藝術品拍賣會——“92北京國際拍賣會”就受到了很大的爭議,哪怕是支持者也認為我們太超前了。所幸的是,中國嘉德拍賣的成立及第一場拍賣會的舉辦都得到了管理部門和媒體的支持。所以,我們今天講到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的興起,絕不能忘記當時的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有關領導大無畏的開放精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時任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先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先生,還有文化部市場司和國家文物局各個處室的負責人,他們勇于擔當的精神和具有前瞻性的開放意識,在今天回味起來仍讓人覺得極其難能可貴。
就個人而言,我是一個比較具理想主義色彩的人,所以在參與中國嘉德拍賣的創建和管理工作4年以后,我選擇了離開,去做藝術品市場的另外一個行當——畫廊。彼時,我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經營畫廊,因為隨著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興起,我感受到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結構還不完備,中國應該有現代意義上的畫廊業。通過三年的畫廊業實踐,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后來,我又到北京榮寶拍賣出任了總經理一職。市場角色的來回轉換以及不同體制之間的體驗,對我日后的市場活動和經營理念產生了很大影響。我似乎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特殊性,認識到拍賣在藝術品市場的引領地位,以及拍賣應該如何去扮演這種引領者的角色。所以,我一直對拍賣這個行當有著非常嚴肅的界定,我也一直認為拍賣人應該對自己的職業和執業行為有更高的要求。


進入21世紀,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走到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2001年,甘學軍創建了自己的拍賣品牌——北京華辰拍賣。華辰的成立在業內引起了很大關注,被認為是“異軍突起”。
——編者
因為有參與創建中國嘉德的經歷,有與中央美院合作經營畫廊的實踐,又有在國有拍賣機構從事管理的經驗,我在創立北京華辰拍賣的時候,似乎有了一些更自覺的理念。華辰拍賣雖然規模不算大,但一直備受業內關注,無論業績如何,大家都認為華辰拍賣是一家主流的拍賣機構,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中國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還在成長階段,還需要在結構和經營模式上不斷完善發展。基于這樣一種追求,我們在華辰拍賣的業務實踐中時刻保持一種建設性的創新驅動。
我始終認為,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仍然存在種類單一、模式單一的問題,需要通過一些拍賣實踐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因此,華辰的拍賣規模雖然不大,但種類、模式上的創新較多。比如我們最早推出的西方藝術品專場拍賣,試圖給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在結構上帶來國際化色彩;我們創建了華辰的影像拍賣板塊,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增添了一個新的門類;我們還打造了蘇繡拍賣專場,第一次將傳統工藝美術領域引入拍賣。可以說,這種創新實踐不是即興的,而是階段性的。這既是對整個市場建設的貢獻,也是華辰拍賣品牌對自身的建構。
在品牌理念支撐下的市場實踐和創新過程中,華辰也培養了很多人才,因此被戲稱為拍賣行業的小型“黃埔軍校”。規范化和專業化是華辰從一開始就提出的理念,到華辰從業的第一課就是要領會這六個字的含義。在公司內部,我們提倡風清氣正、業務精進,這是我們經營管理上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同時也是一個成就點。每一個在華辰從業過的人都對這一點有非常深刻的認知和體驗,就算之后離開華辰到其他拍賣機構施展拳腳,也仍帶著華辰的色彩、華辰的文化,我們也為此而感到欣慰。

關于行業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其實甘學軍早已有了一些認識。在他看來,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單一化問題始終存在,理應加強基礎性的開拓和建設。
——編者
我對這個問題產生最明確的認知,大概是在2011年至2012年前后。隨著市場環境、市場需求的變化,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的拍賣市場或者說拍賣行業遇到了發展的瓶頸。這一瓶頸形成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但主要是內部的,那就是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單一化問題。
那時,我在一次行業會議上提出:如不改革,中國的傳統藝術品拍賣將“窮途末路”。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聳人聽聞,但這就是現實——從行業外部來看,社會經濟、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相關政策法規還并不完善;再看行業內部,從業理念滯后,經營方式陳舊,市場結構單一,行業信用和公眾信任流失等等,阻礙著這項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甚至帶來衰退。我們在這樣一個紀念行業發展30年的時候談論這些問題,似乎不合時宜,但這是現實,是行業快速發展至今的現狀,是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性問題。

我不止一次的,或者 說是一直在提醒著我的同行們:要關注互聯網時代的行業發展問題。應該說,我是較早提出這一問題并在實踐中去探討這一問題的人。互聯網在行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經毋庸置疑了。特別是通過近三年的市場實踐,已經沒有一家拍賣行不是線上線下融合 運營了,已經沒有一個人不是在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參與藝術品拍賣了。以華辰拍賣為例,2020年2月10日,我們與有關機構合 作,率先在全行業舉辦了第一場抗疫拍賣,主題為“藝起扛”。這場拍賣完全是在線上進行的,不僅是一次公益性活動,不僅是我們實現社會使命和責任的一種方式,同時也給我們的線上經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實踐演練機會。
實踐也證明,這種改變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傳統的拍賣行業無論在經營模式、經營理念還是內容拓展上,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轉折。互聯網使傳統的藝術品收藏活動擴展到公眾當中去,拓展成為更多元的消費形態,這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模式、發展方向都是一種革命性的轉變。

2014年,甘學軍當選為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他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拍賣行業協會要為中小企業服務。
——編者
從當選北京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到如今,8年的實踐中,為中小企業服務都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包括在拍賣行業的規范化、法律法規的培訓、加強與政府管理部門的聯絡配合,以及行業自律、會員維權等方面,我們都做了許多工作。可以說,北京拍賣行業協會已成為最活躍和最有成效的協會之一。但由于主客觀的原因,我們遠遠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馬上要到換屆了,我希望下一任協會會長能將這種理念和擔當繼續下去,為新形勢下的行業發展探討更明晰的路 徑,相信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一眨眼,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已走過30年。這30年,堪稱一段迅猛發展的歷程——從無到有,從興起之初就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并一直延續著這樣的勢頭發展至今。這在其他國家是從未出現過的現象,也是史無前例的。這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得益于中國的社會經濟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生的巨大變化,得益于中國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在這種變化中迅速增加。
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30年的成就意義重大,這是中國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發生根本變化的一個寫照、一個表征。但對于一個行業的發展來說,30年仍然是處在初期階段。我們在回顧 成就時,應該更多地探討現實、展望未來。中國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正面臨著新的考驗,需要進行新的界定。我們在行業模式、經營理念、市場結構、內外環境等方面還面臨著很多危機,有些困難甚至是根本性的,關乎生存。未來,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應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重新認識和構建市場結構、行業模式、法律法規,從而再次起步,再謀發展。(注:本文圖片由甘學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