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艷紅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內江 641200)
四川省內江市總面積5 385.46 km2,現轄2 個區(市中區、東興區)、1 個縣級市(隆昌市)、2 個縣(資中縣、威遠縣),共70 個鄉鎮,924 個行政村;13個街道辦事處,356 個社區;較2018 年減少了38 個鄉鎮、700多個行政村。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位于經濟條件差、離城區較遠的地區出現了一批“空心村”,這些村子大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嚴重滯后,青壯年勞動力放棄傳統的農作物生產和畜牧養殖選擇進入城鎮務工,村內留守的多為老弱病殘幼等群體,大量耕地拋荒或利用率不高,大量農房空置,土地利用現狀堪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繼新農村建設戰略后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也是解決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大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必經之路,要充分認識這一戰略的重大意義,科學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邏輯和建設目標,緊緊抓住土地這一核心生產要素。
土地整合利用是通過對不規則和零碎的田塊進行土地平整、完善田間道路網絡、新建和維修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和生態防護等工程措施來提高土地的生產率、質量及抗災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灌溉面積和灌溉能力,使未利用的土地變成高產、穩產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1]。實施土地整治改善了土地地勢起伏大、灌溉困難、田間交通不便的現狀,使建成的田塊適宜機械化與智慧農業工程建設布局,打破土地流轉壁壘,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常態化、靈活化,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為發展觀光農業、生態養殖、有機農產品生產等符合大眾需求的鄉村特色經濟奠定基礎,盤活土地和農村經濟,助力鄉村經濟快速發展[2]。
在加入WTO 后,我國遵守按糧食消費量的5%從國際進口糧食的協議規定,減少了很多主糧以外農產品的本土生產量,這里面就包括了最重要的輔糧和油料作物——大豆,隨著進口和投資的放開,糧食作物的大量進口成為威脅我國糧食安全的一大隱患。受近幾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各糧食出口大國實行糧食出口緊縮政策,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糧食自給自足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環節。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部分地區當季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影響了糧食總產量。因此,對農村土地進行整合利用刻不容緩,應充分利用耕地,以更廣的種植面積和更高的產量來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的糧食短缺危機,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鄉村振興戰略是城鄉發展思路的重大戰略性轉變,是中國共產黨“三農”工作的繼承和發展,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盼,影響深遠。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農村產業振興,產業興旺的前提是作為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雙重身份的土地供給及時、充足、通暢。因此,需要做足做活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用地“三塊地”的改革,合理利用土地資源[3]。鄉村振興是提振農村“人氣”、緩解農村“空心化”、集體經濟去“空殼化”和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措施。穩定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能保證外出務工農民的生存基礎,同時保障了進城農民返鄉的自由與基于身份而取得土地財產權的福利,為農民返鄉創業和組團發展農業生產奠定了扎實基礎。鄉村振興不僅對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農村發展方式的生態化提出了嚴格標準,這對“放活”后的農村土地利用行為將起到積極的規范作用。
內江市大部分地區屬于丘陵地貌,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自動化和機械化,表現為經營模式分散,生產周期較長,農業生產與自然條件依存度較高,自然災害抵御能力較差,農作物生產風險較大、收益低,農民務農積極性不高[4]。鄉鎮企業不發達,以土地為依托的農村經濟尚未完全盤活,無法吸收剩余勞動力,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農村土地荒蕪和農村整體蕭條的問題日益突出,“空心村”問題普遍存在。
近年來,內江市實施了一系列政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但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總體趨勢未得到改變,一些勞動力(特別是青年人)為了給后代創造更好的環境條件,以各種方式外出打工或經商并移居城市。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內江市常住人口3 140 678 人,較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減少了562 169 人,下降15.18%,年均下降1.63%,鄉鎮人口銳減,部分村莊逐漸消失,農村土地整合利用缺乏大量的勞動力。《內江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市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數據存在較大差異,表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是典型的勞務輸出大市,且勞動力大多流向成渝等周邊大城市。
雖然有一定的政策支撐和國家財政投入,但因農業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導致農村基礎設施供應不足、配套設施不齊全,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因農田水利設施常年失修被嚴重削弱,農民務農的意愿越來越低。內江市境內以丘陵地貌為主,土地分散、地塊小,無法使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農民種地仍是“爬坡上坎”“肩挑背扛”的傳統種植模式,生產效率低下。農村的生產經營方式基本上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屬于典型的自家經營、自主消費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不統一進行農作物的播種和收割,不利于大規模的生產和新技術的推廣,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5]。近年來,鄉村道路基本實現了入村入戶,但道路狹窄,去往田地的道路下雨天仍泥濘不堪,不便于大型貨運車輛和農耕設備進出場,阻礙了農村的對外開放和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的不足,環境治理不到位,以及水、電使用的安全性和電網老化等問題降低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土地確權是指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和他項權利的確認、確定,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規定確定某一范圍內的土地(或稱一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的隸屬關系和他項權利的內容。但農民對農村土地確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國家政策學習不夠,對新的發展趨勢不了解,其認為自己對承包多年的土地具有長久的使用權,習慣用經驗辦事,不關心土地確權。所以,農民的參與度不高甚至不愿意在土地相關信息表上簽字確認,導致土地確權工作停滯,影響確權工作的進度,造成土地資源庫數據不全或不夠準確。由于缺乏土地確權數據庫的支撐,土地流轉需要調取地塊信息時不便捷,導致土地流轉不暢。與此同時,多次流轉、口頭協議和不及時變更合同等不規范的土地流轉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土地權屬不清,有地無證、無地有證、地證不符、承包主體人不符及權證與合同不符的問題時常發生,阻礙了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嚴重影響土地流轉和土地利用效率。
內江市丘陵地貌占地面積較大,所謂“靠山吃山”,可以發展特色農業、林業、山林養雞等農牧產業。1)深度挖掘鄉村特色和傳承文化內容,打造特色鄉村產業。按照鄉村振興戰略5 個方面的要求,加大產業振興力度,依托資中血橙、威遠無花果、東興區天冬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產品發展特色農業,開發鄉村采摘、農業觀光、農產品加工等配套產業,培育地理標志性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強化土地整合,盤活農村經濟。2)以產業發展帶動人力聚集,制定配套的返鄉就業、創業激勵政策,加大技術培訓與指導力度,增強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畜牧業的技術本領,培養農業技術的行家里手,真正將“走出去”的年輕人“引回來”,將“想出去”的人“留下來”,同時吸引一批人才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實現個人價值,打造“農業研究-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銷售”完整產業鏈,以產業集聚推動人才集聚,以產業振興帶動人才振興,從而推動整個鄉村振興。3)充分發揮當地高校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強化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發展對接及高校人才培養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的辦學理念,加大高校涉農專業建設力度,培養農村產業發展人才,制定針對涉農專業返鄉大學生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投身鄉村振興熱潮中,為農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入人力資本。
1)針對配套設施不齊全、農田水利設施常年失修、耕作條件差等問題,建議政府加大農業財政預算,拓寬鄉村道路,打通連接主路的“斷頭路”,為農副產品“走出去”創造條件。修繕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新建和整治山坪塘、水庫、蓄水池和水渠等水利設施,提高農業抵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糧食穩產增收。2)提高土地利用率,聘請專業的土地資源規劃團隊,加強對舊村、“空心村”的整治和改造,采用高標準的農田設計、土地整理、土地規劃等現代手段,科學有效地利用閑置地,將荒廢的礦山、廢舊工廠遺址等廢棄土地整理成可使用的耕地,推進撂荒土地復耕復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耕地面積。3)加大農機設備購置補貼力度,運用科學技術發展智慧農業和循環農業,進行農業套種和多季種植,實現土地充分利用發展,采取種果、養雞、養鴨、養魚一體化,實現雞鴨糞養魚—魚糞肥土—肥土種果的循環種、養模式[6]。
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以來,我國農村土地確權頒證登記工作全面啟動,目前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基本完成,土地信息數據庫基本完善,有待于對數據進一步核實。充分利用農村土地確權數據,為農村土地流轉奠定基礎,進一步制定實施細則推動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可以整合利用農村閑置、荒廢土地,加快農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實現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為農村、農業賦予新的生機。規模化生產出的農產品可以通過網絡等方式進行銷售,推行“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
在保證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鼓勵土地流轉,優化簡化土地流轉流程,吸引更多社會力量投入農村建設與農業發展中,推進農業經濟規模化和產業化,帶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7]。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會議、培訓、廣播和電視等形式,大力宣傳農村土地整合的重要意義,使農戶充分認識土地流轉是有法律保障的,是解決人地矛盾、增加收入和拓展就業空間的有效途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及人們對有機農產品等生態農副產品的需要越來越大,農村土地資源利用受到普遍關注。當前,我國已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一二三產業需協同發展,忽略任何一種產業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發展。在當前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抓住土地這個核心生產資料,保護耕地,重視對土地數量、質量的全面規劃控制,不斷優化農村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