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珂,田東林
(1.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210;2.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昆明 650210)
在實現鄉村振興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三農”問題一直是必須直面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產業興旺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也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現實需要。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優化重組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地位,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促進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的突破點。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支持農業大縣聚焦農產品加工業,引導企業到產地發展糧油加工、食品制造。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繼續支持創建一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因此,研究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禹城市倫鎮總面積120 km2,人口4.2 萬人,耕地面積6 666.7 hm2,人均耕地面積1 530 m2。倫鎮廣闊的田地被分割成小塊,嚴重限制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農業種植效益低,家庭年收入不到萬元;小型村莊居多且分布散亂,村級組織運轉成本大、公共服務配套差;“一戶多宅”等現象普遍存在,大量宅基地閑置,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嚴重沖突。
對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三產融合思路,倫鎮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致力于以“三產融合”推動產業興旺,以產業興旺促進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改善“三農”問題,確立了“一二三產業融合互促共進,農旅文一體發展美麗鄉村”的發展思路,開啟了倫鎮建設“三產融合特色鎮”的道路。
1)創新“1+8+1”模式(1 個公司+8 個區域聯合社+1 個自然人),組建區域黨建聯合體。倫鎮70 個村莊均成立由黨支部領辦的農業合作社,村民以持有土地為股份自愿入社;為方便管理,將70個農業合作社按黨總支整合成8個區域聯合社;建立“公司-區域聯合社-農業合作社”三級產業經濟組織網格,統一對入股土地進行規模流轉,共整合6 395戶、3 233.33 hm2土地,占全鎮耕地的48.5%,倫鎮土地規模流轉價格由分散流轉的每667 m2每年300~400 元,漲到每667 m2每年800~1 300 元,村民收益大幅度提高,同時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土地保障。
2)堅持產業鏈招商,推廣種養銷一體化模式。投資45 億元建設了2 000 hm2的倫鎮三產融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依托東君乳業投資建設了萬頭奶牛生態牧場;引進了糞污資源化利用、燧禾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整合了向陽坡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法博士蚯蚓生態循環農業項目等,實現了從牧草種植、奶牛養殖、糞便發酵制沼氣發電、廢渣廢液返回耕地的循環閉合式生態農業產業鏈,探索出契合倫鎮發展現狀的“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生態循環之路。
3)挖掘旅游資源,提升綜合效益。按照全域旅游規劃,各農業園區立足自身優勢,均發展了特色采摘、農耕體驗等旅游項目,每年接待游客約10 萬人次,為園區增收3 000 萬元以上。同時,基于歷史文化古城和紅色革命基地,建設齊禹抗戰紀念館、禹息故城等紅色景點,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豐富休閑旅游要素,加速第三產業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城鎮與農村生產要素的雙向流通越來越順暢,但生產要素在農村內部的流通依然不暢。對于倫鎮而言,人才缺乏、土地流轉困難及融資困難是影響農村生產要素流通的主要問題。1)當前我國建設現代化農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急需大量的專業人才,但農民進城務工的潮流已持續40 多年,且城鎮化提速過程中許多農村年輕勞動力大多選擇在城鎮定居,目前農村的人口結構基本以老、弱為主,勞動力的不足極大地限制了農村企業及產業的發展。2)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流轉認識不足、土地流轉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使農民排斥土地外包,造成土地流轉困難。3)發展農村三產融合需要大量的資金,然而由于農村難以形成可流動的產權,無法質押擔保,因此很難獲取銀行貸款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融資,農村的企業及產業融資困難,融資渠道狹窄,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企業、產業發展緩慢。
倫鎮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農村交通道路質量低下。盡管目前農村基本都修建了公路,與其他村莊實現了互通,但是部分農村公路質量堪憂,養護投入嚴重不足,因此農村的公路常常變得坑坑洼洼,影響正常通行。2)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目前,許多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無人看管和修理的問題,導致農田灌溉效率低下,同時農村的集中式供水比例及自來水普及率依然較低,農民日常用水困難,難以促進三產融合發展。3)電商基礎設施薄弱。倫鎮物流體系不完善,服務水平低,不僅無法保證農產品的質量,還增加了農產品的配送成本,導致農產品與工業品進出困難。尤其是在生鮮農產品的儲存、運輸等方面未形成符合倫鎮實際的冷鏈物流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倫鎮電商規模難以擴大。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需要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但目前倫鎮規模化的農業產業化園區僅有3家,尚未形成產業集群[2]。多數農產品處于初加工階段,缺乏品牌和競爭優勢,目前倫鎮僅有“麥香公社”“向陽坡蔬菜”等不到5 種農產品品牌。此外,從基地建設到加工流通、倉儲管理、市場營銷等產業體系還不夠健全,導致與農業產業發展相關的新業態發展緩慢,極大地削弱了農村三大產業的互通,難以建設自己的產業品牌。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方略提出后,國家支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政策力度越來越大,政策含金量也不斷提高。但是,大多數的政策文件是在宏觀層面上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出指導性意見,沒有在微觀層面,如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企業發展、各類融合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進行詳細指導[3]。因此,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缺乏系統化及長久有效的支持政策。
1)在人才方面,倫鎮要全面落實農業人才獎勵政策,引導高層次人才、大學生、退伍軍人等人才返鄉創業創新。同時,可借助中國科學院禹城綜合試驗站駐鎮優勢,積極吸引高層次人才,打造農村信息科技人才隊伍,高效落實新政策、新技術等,進而更好地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4]。2)在土地流轉方面,加強農民對土地流轉的認識,充分利用村喇叭及宣傳欄等方式深入宣傳土地流轉政策,改變農民傳統的思想觀念。同時,健全農村社會保障機制,逐步降低農民對土地的過度依賴,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經濟功能。3)在融資方面,對倫鎮部分企業制定優惠政策,采取各項措施積極推進農村三產融合市場化融資,以投資入股、銀行貸款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向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拓寬融資渠道。
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從以下3個方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加強農村公路的建設。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資金投入,嚴格監管農村公路建設的質量,督促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實現常態化,加快公路“戶戶通”建設,做到村村通公交車、戶戶建硬化路。2)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及自來水建設。重點抓農田水利設施突出薄弱環節,重點推進田地灌區續建配套任務,加快推進山塘維修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大力發展滴灌等節水技術,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等技術[5]。同時,對農村自來水水源、供水管道等設備定時檢查維修,加強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建設,通過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區域供水互聯互通,提高農村水廠供水標準和規模,根據實際情況分步推進,保障自來水的供應。3)加強農村電商建設。①鼓勵把網絡銷售直播間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并與農村產業發展相結合,引導新零售、在線旅游等業態在農村落地,充分釋放農村的發展潛力。②促使電商平臺與農業生產互通互利,全面利用數據優勢,將倫鎮的特色品牌精準推送給目標客戶,加快物流網絡建設,做到市鎮村物流互通,促進產業的三鏈協調。③根據倫鎮的實際情況構建生鮮農產品專用的冷鏈物流系統,實現產業聚集,使倫鎮的農產品能夠走出禹城,銷往其他地區。
倫鎮要搶抓禹城市是山東省唯一的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機遇,深入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投資建設創新創業園,堅持園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積極融入省會濟南城市群經濟圈,形成優勢產業集群。1)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著力培育“農業+旅游”、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紅色旅游,促進現代先進科技與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2)促進農業產業三鏈協同發展,農村三產之間實現互通的關鍵是農產品加工業,重點聚焦農產品加工環節,摒棄現有的低級初加工形式,向農產品精深加工靠攏[6]。3)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著力推進倫鎮特色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結合鎮域實際,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做到“基在農村,做在農業,利在農民”,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1)加大資金投入,成立倫鎮三產融合發展專項基金,逐漸建立健全“三產融合”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完善種糧直接補貼、農產品補貼等支持政策,支持一產優先發展。2)完善促進農產品深加工的政策,重點聚焦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發展具有倫鎮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3)制定可以促進農業多方位發展的政策,根據倫鎮農業園區的實際情況開發多種農業新形式。例如,可以根據倫鎮東君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為重點的綠色生態示范帶及“生態體驗式旅游”景觀發展休閑農業,充分利用互聯網做好宣傳,將這種現代農業新業態廣而告之。4)詳細制定微觀層面的政策,在主體培育及企業發展方面繼續鼓勵各類主體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加強東君乳業、麥香公社等企業建設,以這類龍頭企業為主,帶動更多小微企業發展現代農業,使倫鎮的農業園區發展壯大,促使更多具有倫鎮特色的農產品品牌誕生。5)加強企業及其他組織與農民的合作,以更好地發展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鼓勵農民投資入股,從而與企業互利共贏、風險共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