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宣強
(盤州市民主鎮農村工作服務中心,貴州盤州 553506)
有機茶葉是現階段我國茶葉行業的流行趨勢,健康、綠色的特點使有機茶葉在我國茶葉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茶葉產業是貴州省盤州市民主鎮的第一特色主導產業,民主鎮的茶園海拔均在1 800 m 以上,是典型的高海拔茶區,茶葉種植基地總面積約為325.3 hm2。為保證有機茶的整體品質,民主鎮應積極推廣應用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加強有機茶園的養護管理,為有機茶葉創造良好生長環境。
有機茶葉栽培中強調“自然農耕”,所以有機茶葉與普通茶葉的外觀、耐泡程度、營養成分及口感都有明顯的差異。1)在外觀上,有機茶葉葉脈粗獷,手感粗糙,茶葉上有經自然環境洗禮后產生的葉璇,且葉片顏色較深(墨綠色),葉片邊緣不規則。2)有機茶樹生長緩慢,每年采摘次數較少,茶樹內營養物質的長期積累使茶葉非常耐泡,沖泡過程中茶葉香味可長時間保留。3)有機茶葉口感醇香,茶樹根系發達,內部營養成分豐富,沖泡后茶水顏色更加清亮[1]。
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原農業部頒布的《有機茶產地環境條件》(NY 5199—2002)對有機茶優質、高效栽培的產地環境給出了明確規定。有機茶種植區域應遠離當地工業生產區、污染源,且產地生物多樣性指數較高,水土保持良好;為滿足有機茶生長的養分需求,所選區域的土壤應具有較強的通氣性,土壤內有機物質豐富、土層深厚、土壤內潛在肥力多,不存在積水、重金屬污染情況。適宜有機茶生長的土壤包括高山香灰土、烏砂土、黃土壤等,土壤pH 值應控制在4.0~6.5。
民主鎮的土壤類型較為多樣,以壤土、黃棕壤土、黃紅壤土為主,且土壤pH 值小于6.5,符合有機茶的種植要求。民主鎮的茶園海拔均在1 800 m 以上,具有高海拔、低緯度、多云霧、寡日照、無污染的天然優勢,是高品質茶的天然產區。茶園基地均建設在海拔較高的地方,空氣質量良好,灌溉的水質無污染,符合茶園灌溉要求[2]。為改善有機茶種植環境,民主鎮相關經營單位通過建立防護林或者隔離帶,合理將有機茶園、非有機茶園隔離栽培,以此避免采摘時發生交叉問題,保證茶葉品質。
茶葉產業是民主鎮的主導產業,茶葉產業總產值2019年達1 411萬元,2020年達1 934萬元,2021年達1 362 萬元,2022 年僅1—4 月產值就已經超過1 950萬元。茶產業的飛速發展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有力地促進農民增收,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在有機茶葉的高效優質栽培中,民主鎮按照“三變”發展模式,成立了20 個村級合作社,建成66.7 hm2以上茶葉產業基地13 個。民主鎮共有10 574戶37 118 人以土地折價入股等方式成為合作社股東,其中入股貧困戶2 252 戶7 658 人,貧困戶覆蓋率達100%,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盤州市民主沁心生態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盤州市民主啟昌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民主鎮的主導合作社。目前,有機茶葉高效栽培技術已經成為民主鎮發展茶葉產業的核心技術,同時帶動著全鎮茶葉產業向著綠色、健康、安全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提升民主鎮有機茶葉品質。
有機茶葉優質高效栽培中,應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對茶園進行選址。民主鎮的茶園基地海拔均高于1 800 m,氣候環境、水文條件都應符合有機茶樹的生長要求,相關人員在選址過程中可詳細分析民主鎮的土壤條件、空氣條件、周圍環境、污染情況,排查所有會影響有機茶樹生長、健康的因素。例如,民主鎮的土壤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能夠滿足有機茶葉優質高效栽培的根本要求。確定有機茶園的建設區域后,還應結合茶園地形,劃分茶園內的地塊,同時布設茶園的排水、蓄水、交通設施。劃分有機茶園地塊時,茶行長度不得大于50 m,每塊地面積應小于0.7 hm2。
在種植有機茶時,應按照國家對有機茶葉的相關規定,選擇生物特性優良、抵抗性強、抗病害能力強的種苗。目前,民主鎮主流的有機茶品種包括福鼎白茶、龍井43號。在有機茶種植中,茶園內的茶樹應采用單行或雙行的種植方式。由于民主鎮的有機茶基地海拔較高,為滿足有機茶種植要求,還應提前根據茶園地形條件提前布設茶行[3]。
正式栽培有機茶葉時,茶農需要深翻茶園內的土壤,深度為30~40 cm。采用單行種植有機茶葉時,每穴種植2~3株,單行種植規格為150 cm×33 cm,每667 m2可種植6 萬株。雙行種植時每穴種植2 株,每667 m2可種植7.6萬株左右,茶園內小行距、大行距分別為60 cm、160 cm,有機茶株距為33~35 cm。
1)為確保有機茶葉處于無污染的生長環境中,應重視茶園管理,禁止茶農使用違禁藥物催生茶樹。2)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在茶園周圍設置綠色隔離帶、緩沖帶,或是通過建設綠肥基地的方式,改善有機茶園周圍的氣候條件,所設置的綠色隔離帶寬度不得小于10 m。3)相關研究表明,有機茶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5~25 ℃,溫度過高會影響有機茶樹的健康生長,溫度過低則會誘發凍害,所以民主鎮相關經營單位需要加強種植基地內溫度的控制。4)在有機茶葉種植過程中加強土壤管理,管理重點在于提升土壤肥力。茶農可用帶有山草的土壤覆蓋茶樹根部,為預防蟲害、病菌,還應提前對所選的土壤進行紫外線消毒,或是在堆腐過程中用石灰水消毒。消毒結束后可將山草放置在茶園邊角處,用濃度為5%的石灰水對山草進行二次消毒,之后覆蓋茶園[4]。
為改善有機茶園的土壤環境,可飼養蚯蚓分解茶園土壤內的枯枝爛葉,釋放土壤養分,使土壤肥力符合有機茶葉健康生長的要求。1)蚯蚓具有繁殖速度快、活動范圍廣的特點,將其飼養在有機茶園中同樣可以增加土壤內的孔隙,有利于疏松土壤、調節土層結構。不僅如此,蚯蚓體內蛋白含量高,死亡后可直接轉變為有機肥料,增加茶園內的土壤養分。2)茶農可在茶園周邊開挖長5.0 m、寬1.6 m、深0.5 m 的土坑,然后在土坑底部鋪上青草、谷物、牲畜糞便等,腐爛發酵15 d 后放入蚯蚓,待蚯蚓繁殖后放入有機茶園。
栽培有機茶葉時,施肥管理同樣非常重要,基肥的合理使用能夠使有機茶葉滿足國家對該類茶葉的“無公害”要求。因此,有機茶葉施肥時所用的肥料應符合有機茶葉的無公害標準,如使用牲畜、人類糞便時,應提前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肥料中重金屬、安全衛生情況符合相關標準后方可將其應用在有機茶園內。
4.4.1 基肥
一般在10月上旬在茶園施用基肥,從而在為有機茶樹提供養分的基礎上,增強茶樹的抗寒能力[5]。施用基肥時,茶農應重視施肥深度的控制,對于根系較深的茶樹,一般需要在較深的地方施用基肥,施肥深度不得小于25 cm。對于栽植時間較短的有機茶樹,施肥深度則應控制在15 cm 左右。每667 m2基肥施用量應為茶樹年施肥總量的50%,對于已成年的有機茶樹,每667 m2每年的基肥施用量不低于1 000 kg。為保障基肥的施加效果,還應將菜籽餅、魚粉、云母粉、豆餅等材料混合在有機肥料中,有效增加基肥中的鉀元素、鎂元素,改善茶園土壤結構,夯實有機茶樹的營養基礎。
4.4.2 追肥
有機茶葉栽培過程中,茶園的追肥包括催芽肥、根外肥、日常追肥。為使有機茶葉及早上市,部分茶農會施用催芽肥,施肥深度為10~15 cm,所用肥料為無公害處理后的糞便。日常追肥時間通常在春茶、夏茶開采后,茶農一般選擇在修剪樹木后及時施加追肥。與此同時,有機茶樹生長期間,茶農應定期觀察茶園中茶樹的生長情況,若發現茶樹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應及時檢測茶樹所缺營養物質,并施加含有對應的微量元素的肥料,如硫酸鎂、硼砂。
針對處于幼年期的有機茶園,相關人員可進行綠肥間作,如在茶園中種植豆科植物,以此提高土壤的肥力,促進有機茶樹的生長發育。也可以直接以豆科植物為原料,加工生產氨基酸葉面肥,直接噴灑在有機茶樹葉面上。噴灑時,盡量將其均勻地噴灑在有機茶樹茶葉背面,因為茶葉背面蠟質層薄、氣孔多,其吸收能力是正面的5倍以上[6]。
4.5.1 草害
有機茶葉栽植區域的生態環境良好、水源充足,所以茶園內的雜草生長較快,并且會與有機茶樹搶奪養分,所以在茶園管理中應及時清理雜草。目前,有機茶園除草方式分為機械除草、人工除草兩種,秋冬季節還應通過松土、深耕的方式,將草料直接埋入土壤內,深耕標準為20~30 cm。除此之外,茶園除草時,對于蕨類雜草、白茅草這些會危害有機茶樹生長的雜草應徹底清除,但在大密度的成年茶樹林中,若雜草密度較低且不會影響茶樹健康時,一般無需專門除草。
4.5.2 病蟲害
有機茶園的病蟲害防治,依據“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病蟲害防治是有機茶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的關鍵環節,為確保有機茶葉的無公害性,有機茶葉病蟲害防治多采用綜合性防治手段,具體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1)農業防治有機茶葉病蟲害的方式是修剪茶樹,通過在早春輕度修剪茶樹、每兩年深度修剪茶樹的方式,防控茶樹常見的小綠葉病、茶白星病。在此期間,茶農還應及時將茶園中細弱、營養不良的枝干剪掉,及時清掃落葉,保持茶園內的透光性、通風性。2)物理防治有機茶葉病蟲害的方式是根據害蟲的生長習性,采取對應的防治措施。例如,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茶園中布設黑光燈后可誘殺害蟲;對于卷葉蛾、地老虎這類害蟲,茶農可制作糖醋液誘殺;還可以安裝黃板或者太陽能燈對茶園中的相關害蟲進行誘殺。消滅害蟲后,茶農應做好收尾工作,以免蟲害卷土重來。
與此同時,茶農應維持好有機茶園的生態環境,通過改善有機茶種植區域的生態環境,降低病蟲害發生率。例如,茶農應按照有機茶優質高效栽培的相關要求,制訂完善的養護管理方案;及時在有機茶園內進行深耕翻土,保持土壤活性;定期清除雜草落葉,使茶樹能夠擁有足夠的養分和水肥平衡,增強有機茶樹的抵抗力,從根本上預防病蟲害。
為獲得高品質的有機茶葉,應明確有機茶葉高效優質栽培技術要點,同時積極推廣、應用有機茶葉科學種植技術,規范有機茶種植期間的除草、灌溉、施肥等工作,為有機茶樹創造優良的生長環境,提升有機茶產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