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技術化空間感知”、婦女解放與“地球”視域的出現
——頤瑣《黃繡球》與前五四的“中國”想象

2023-01-04 19:48:18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小說

羅 漢

一、“技術化空間感知”與“空間現代性”

現代性不僅存在時間、歷史的維度,還應該有空間、地理的維度。“空間現代性”的提出可以彌補單純從時間、歷史維度研究現代性的不足,從時間和空間兩者關系角度深化對現代性的理解。①劉保慶:《“空間現代性”與現代文學的空間維度》,《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如果我們不將中國現代性理解為一個時刻——1919年所開啟的五四思想啟蒙運動,而是看作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就會發現空間本身及空間感知的變化同樣參與了這一進程,且形態和變化更加復雜。

在空間現代性變革過程中,各種科學、技術引起的空間及空間感知變化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583年,傳教士利瑪竇進入廣東,不僅帶來時鐘、時晷等計時工具,而且帶來了世界地圖,制作了天體儀、地球儀等設備。②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頁。自此以后,西方的各種空間設備和裝置開始不斷進入中國,火車、輪船、地球儀、電報、地圖等不僅逐漸影響并改變了對世界的認知,而且促進了對“自我”的反省,乃至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1843年,魏源《海國圖志》的出版,加快了這一進程。空間現代性使得傳統依靠身體移動進行空間感知無法了解和認知的事物得以被感知,現代意義上的“個人”以及“世界”基本范疇借此才得以可能,而“技術化空間感知”是其中極其關鍵的一個環節。①劉保慶:《“空間現代性”與清末民初小說的“中國”構建》,《廣西社會科學》2019年第9期。

與傳統靠肉眼和身體移動認知相比,“技術化空間感知”指通過現代空間媒介如地圖、天體儀、地球儀、報紙、望遠鏡、羅盤、電報、電視、衛星導航、遠距離視頻等科技與知識,對“自我”與處身的“世界”形成的認知和感受。技術化空間感知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可以突破“當地”的限制,讓遙不可及的地域與事件對當地產生影響,從而帶來社會關系的重組。吉登斯采取“脫域”概念來描述如下現象:“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②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18頁。正如報紙的出現使得我們每個人都對地球另一端素不相識或者終生不知的人群及其生活方式產生了認知,同樣也帶來自我反身性思考。二是它培養并塑造了新的整體感,促進了“共同體”的產生。生活在傳統鄉村社會的人彼此熟悉,但是一個生活在城市的人如果想要對“城市”獲得一個整體認識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借助于城市地圖才能想象。同樣,只有借助于新的技術化空間感知,才能獲得近現代普遍性話語“四萬萬同胞”“兩萬萬膏腴之地”的民族國家認知。

近代以來,技術化空間感知方式逐漸由官方走向民間,由精英走向大眾,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國近現代文學同樣與“技術化空間感知”聯系密切,現代“技術化空間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作家對文學的認知和想象方式。近現代文學逐漸帶有了空間現代性特色,以回應技術化空間感知和空間現代性帶來的空間“震撼”,共同參與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和想象。“技術化空間感知”對中國近現代文學造成了怎樣的沖擊?中國近現代文學又是如何對這種沖擊進行回應,做出自身改變以化解空間現代性帶來的挑戰?這些復雜問題不是一篇文章能夠容納的,這里打算借助對長篇小說《黃繡球》進行解讀,深化對中國近現代小說“空間化”寫作傾向的理解。

《黃繡球》最初發表在光緒三十一年的《新小說》雜志上,從1905年4月連載到1906年1月,共26回。1907年由新小說社出版了單行本,內容增加至30回。③頤瑣:《黃繡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以下引用該書均出自這一版本,只標注頁碼。之所以選擇《黃繡球》作為分析對象,一是因為小說作者與報紙這一技術化空間感知有密切聯系。經學界考證,作者頤瑣原名湯寶榮,江蘇吳縣人,“商務印書館耆宿,任為總記室,涵芬樓叢刊,什九經其校勘”。④陳玉堂:《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22頁。他與報界學人張元濟、李拔可關系密切,又與南社成員同時兼任商務印書館雜纂部部長的徐珂有莫逆之交。1898年起上海的報紙校勘經歷,不僅讓他擺脫了從前的清苦生活,而且從傳統封閉的鄉村空間走向了開放的現代空間。小說中提到的西方著名人物約30人之多,這些人物和事跡大多來源于報紙這一現代媒介。二是因為小說的核心主題正如題目“黃繡球”所暗示的,屬現代空間問題。“黃繡球”不僅是人物名字,而且成為小說主題:20世紀黃種人不僅擺脫了西方列強入侵的弱小地位,而且走出本國,具備了“世界”眼光,擁有了“改造地球”的豪情。作者將小說女主人公“黃繡球”作為小說題目,顯然具有鮮明的空間自覺意識。

20世紀是一個空間革命的時代,小說將婦女解放置入“全球”視野中來考量,遠非“婦女問題小說”所能概括。可以說,中國現代性問題一開始就是空間性的:如何在“萬國之林”中擺脫弱小、屈辱的“位置”,避免被排斥出去,從而躋身于“強國之列”?正是這一原發性的空間焦慮促使了一代又一代國人開啟了現代性探索之旅。男性與女性、黃種人與白種人、中國與“泰西”、傳統與現代、民族國家與封建王朝一開始都是處在“全球”空間關系之中,相互糾纏,具有歷史的復雜性。“空間現代性”的提出,也就成為必然,而20世紀中國近現代文學中豐富的空間體驗和經驗也值得深入考察。

二、婦女解放與“地球儀”

這部小說自被阿英稱為“當時婦女問題小說的最好作品”①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121頁。之后,后來的闡釋大多在此理解框架下,從婦女解放、女性形象角度繼續深化對小說的理解。以往的闡釋和理解自有其合理之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忽視了婦女解放的空間維度。小說中空間與時間、性別、種族及中西關系的描繪要復雜得多。

19世紀末開啟的“地球”格局及“中國”在“地球”格局中的空間焦慮不僅成為中國近現代小說敘事的動力,同樣也成為婦女解放、建構現代國家的前提。在此意義上,婦女解放與“中國”在“地球”空間中的位置這一想象方式具有了同構性。故事起源于“黃通理”對所居住“自由村”的百思不得其解:人口眾多,物產豐饒,田地廣闊。人物“文文秀秀”,不與外人來往,“極怕多事”,但是被外村人“欺侮”。有意思的是,“自由村”的定位:“話說亞細亞洲東半部溫帶之中有一處地方。”(第1頁)很顯然,“自由村”成為晚清時代“中國”的隱喻。如何重新把握、反思“中國”,核心在于如何在“世界”格局中來定位。這種空間焦慮在近代小說中很普遍,不同小說采取了不同的空間物象來表現,不同的空間物象傳達出對“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不同理解。《孽海花》將“中國”描述為“孽海”中的“奴樂島”:“在地球五大洋之外,哥倫布未辟,麥哲倫不到的地方,是一個大大的海,叫做‘孽海’。那海里頭有一個島,叫做‘奴樂島’。地近北緯三十度,東經一百十度。”②曾樸:《孽海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頁。《老殘游記》將“中國”比喻為“大海”中的“大船”,拯救岌岌可危的“大船”的途徑是代表西方科技的“向盤”和“紀限儀”。③劉鶚:《老殘游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4—9頁。《文明小史》同樣以大海中的“火輪船”來隱喻“中國”國人對“日出”的期盼,甚至直接發問:“我們今日的世界,到了什么時候了?”④李伯元:《文明小史》,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1—2頁。對“世界”的發問和對“中國”的空間把握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中國”問題一開始就具有“全球性”維度。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小說人物居住的地方是具體、實在的鄉村,不具有引申意義,如《儒林外史》“王冕”居住的“諸暨縣鄉村”。這是由于傳統文化世界是穩定的、給定的,而近代“中國”身份受到質疑,開啟了由“華夏中心主義”到“萬國”的世界空間格局演變的進程。

對“中國”進行反思的可能性,依賴于現代“地球”空間定位方式。黃通理一開始對“自由村”無法“把握”,正巧黃繡球告訴他后面房子年久失修有傾倒的危險。他觸類旁通,對自由村/中國的反思一下子成為可能。如果說“倘然后邊一倒,保不住牽連正房也要搖動”。那么,正是在“房子”空間把握中,黃通理發現“中國”的問題所在:“一個村子,分開來有幾千百所房屋,合攏來,卻與一所房屋似的。正似我妻子所說的話,倒了一邊,保不住要牽連搖動。” (第3頁)用“房子”來比喻“中國”,不由讓人想起魯迅“鐵屋子”的空間意象。它們都使人對“中國”獲得一種整體把握感。生活在“房子”中的人,如果不具有這種整體感,就會“鄉紳不顧百姓,百姓抱怨鄉紳,鄉紳百姓,又全與商家隔膜。讀書先生,除了想進學中舉之外,一無念頭,連自家門里的事都糊糊涂涂”(第1—2頁)。這與魯迅“鐵屋子”中熟睡的精神狀態何其相似!

與魯迅“鐵屋子”意象的悲觀不同,小說謳歌了“黃繡球”們“改造地球”的豪邁,對“中國”未來的認識更積極樂觀,而且小說突出了技術化空間感知對“中國”整體把握形成的促進作用,這集中體現在“地球儀”和報紙兩種現代空間媒介上。當黃通理試圖采取“房子”意象來感化“熟睡”的村人卻遭失敗時,其妻黃繡球問:“可不知世界上也有女子出來做事,替得男子分擔責任的么?”(第7頁)“世界”最初是佛教詞匯,隨著黃繡球逐漸受到黃通理的“啟蒙”,逐漸被“地球”一詞所代替。黃通理借助“房子”把握“中國”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地球”視域模式的中國化。

作者顯然有意將黃繡球設置為鄉村普通女性,描述了她從一個鄉村家庭主婦到“女豪杰”演變的過程。1907年單行本發行,在《時報》上登廣告:“此社會小說也。黃繡球即書中主人公,以一鄉僻婦人,力任社會改良事業,歷無限艱難困苦,始底于成。其勇氣耐心及辯才手段,均可為當世忠士之法。”①《時報》1907年10月3日。小說的重心始終在鄉村,同時輻射上海、廣東、云南、安徽等地,視野之開闊,遠非當時婦女小說可比。《女媧石》女主人公“金瑤瑟”一出場已經在“美洲留學三年”;《女獄花》女主人公沙雪梅開篇殺死限制自己自由的丈夫,后來四處提倡“殺盡男賊”;《女子權》兩性結合具有非自然性。“鄉僻婦人”黃繡球精神的變化,尤其是“地球”視域的獲得過程,更顯示作者眼光的可貴。

“地球儀”在小說中出現過至少三次,第一次出現在黃繡球得知女性可以和男人一起出外做事時,一時沖動打算放腳,又覺得應該問問丈夫能否放腳。黃通理正在“書房”指著“地球儀”教育孩子,讓她出去:“你一個女流之輩,不要在這里攪擾。”(第13頁)在“世界”中男女一起做事的空間想象,讓黃繡球獲得了“只要是地球上體面的事,一件一件的都要做出來”的激情。如果說“世界”一詞來源于佛家,在描述周圍空間時常等同于“天下”一詞,而“地球”很明顯是外來詞,只有借助于“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才能得以想象。在“地球儀”西方空間科技設備面前,黃繡球完成了現代意義上的“人”之教育:由“一家之妻”到“地球人”,第一次獲得了獨立的主體地位。

我們這村上,不過是地球上萬萬分的一分子……你看這地球上,畫的五洲形勢,其中經緯度數,面積方里,盛衰沿革,野蠻文明,許多有學問的專門名家都考究不盡,單講那地球上地理科學的范圍,有關于地球表面之天文地質等事,有關于地球上政治生業等事……地球上的地理學,是先從自己的知識擴充,由自己所住一鄉一里的知識,擴而充至于外鄉外里;由外鄉外里的知識,又擴而至于我的國度;由我的國度,擴而至于別的國度,然后能就全地球的事,考究得失,做他出來。不是什么讀書只為取功名,種田的只為收租稅,做生意的只為賺銅錢,就叫做做事了。(第14頁)

地球儀帶給黃繡球巨大的心靈震撼,一是讓她“發現”了獨立的“個人”:“一個人站在地球上,不能做點事,不能成個人,才怕人笑話。”(第15頁)獨立“個體”的出現首先需要打破“自我”原有空間認知,在新的空間中對“自我”重新定位。黃繡球原本和其他普通婦女一樣,結婚后服從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定“三從四德”,頭不敢抬起,腰不敢挺直,悶在大門里,有話不敢說。“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空間約束及在此空間內身體行為舉止的規約,共同塑造了傳統婦女的形象,也內化為女性自我認知和定位。地球儀打破了黃繡球狹隘的空間,擴充了她的視界,使她能夠將自己放到“地球”上來定位自我。在這里,“人”的發現是和“地球”視域的出現并生的。地球儀這一現代空間設備不僅擴大了黃繡球的空間認知,更重要的是她第一次獲得了“人”的體驗。

顯然,要想成為一個“人”,首先要成為一個“地球人”。小說鮮活地揭示了現代“人”之發現和“地球”空間的出現具有內在的關聯。將自身置身于“地球”空間后,小說特意回顧了黃繡球由小到大的經歷。傳統文化中,女性私性經驗是“無意義”、不具有“歷史性”的。作者顯然試圖表明,正是在“與男人在地球上共同做事”的觀照下,黃繡球的女性經驗具有了歷史“書寫”的價值。作為“人”,黃繡球第一次具有了歷史維度,生命存在具有了時間“綿延”特征,而以往歷史、時間的“綿延”只屬于男性。這種自我認知是“切身性”的,與身體體驗密切相連。黃繡球自小父母雙亡,跟著嬸娘生活,連普通窮困家的女兒都不如。小說側重敘述了黃繡球“裹小腳”等被虐待的經歷,“裹腳”的“血肉淋漓”,動輒被毒打,讓她認識到“真真女孩子不是人”,同時將身體的“沖動”壓抑成“鬼胎”:希望能同男人“出出面,做做事情,就好了”(第12頁)。

作者渲染、歌頌了黃繡球由“鬼胎”到“人”轉變的喜悅,并從身體經驗和內在心靈兩個層面認識到裹腳的弊端和“天足”的可貴。“他這‘有就好了’四字之中,有多少歡喜美滿的情景,有無限恍惚決斷的精神!在他自己,亦莫知所以然。一念之間,想道:‘要做事,先要能走路,要走路,先要放掉了這雙臭腳’。” (第13頁) 1896年“英女士立德夫人”在民間創辦了“天足會”,1906年由中國人接辦,改名為“中國天足會”。1896年,梁啟超等人成立“戒纏足會”。1898年,康有為曾提請皇上禁止婦女纏足,梁啟超等進步人士開始寫文章反對“裹腳”,提倡“天足”。轟轟烈烈的“反纏足”運動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不過其內在邏輯是,“強國”必先培養強健的“國民”,而“國民之母”廢除纏足也就成為必然。1897年,梁啟超《戒纏足會敘》提出“反纏足”的立足點是“強國本”:“中國之積弱,至今日極矣,欲強國本,必儲人才,欲植人才,必開幼學,欲端幼學,必稟母儀,欲正母儀,必由女教。”①梁啟超:《戒纏足會敘》,《梁啟超全集》第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80頁。如果說社會層面的提倡強調“強國”“強民”的外在性,小說描寫黃繡球“纏足”的身體體驗和放足的內心歡悅,將“反纏足”的合理性“內在化”了。“廢除纏足”“釋放天足”更顯自然,也更有說服力和鼓動性,文學書寫的感染力超越了理論宣傳的限度。

正是獲取“地球”視域后,黃繡球對自身有了新的認知,女人不僅僅是洗衣做飯生孩子,而且認識到“人”的獨立性:“怎見得我就不能擴充知識?只要你有什么知識,換與我,我也慢慢的會有知識,再給兩個孩子開通些知識,這先就有了四個人了。” (第14頁)很顯然,“我”和“你”的對立不再是性別,而是“人”站在“地球”上的獨特生活體驗。正是在獨立“自我”出現之后,黃繡球第一次開始掌控自己的命運,做出了不管黃通理是否反對都要放腳的決定。

小說尤其動人的地方是,“地球”視域讓黃繡球走出傳統女性自我的同時,激發出前所未有的改造“地球”的激情和抱負:“你看我庸庸碌碌的,我將來把個村子做得同錦繡一般,叫那光彩激射出去,照到地球上,曉得我這村子,雖然是萬萬分的一分子,非同小可。日后地球上各處的地方,都要來學我的錦繡花樣。我就把各式花樣給與他們,繡成一個全地球。那時我就不叫‘秀秋’,叫‘繡球’了。” (第15頁)隨之變化的是,小說女主人公名字的變化。此前,黃繡球在小說中沒有名字,每次都是以黃通理“妻子”身份出場。此后,黃繡球不僅有了名字,真正成了一個“地球人”,具有了時空意義:“黃族人”改造全地球。

三、“中國”經驗與“全球”視域

婦女解放和改造世界屬并生同構性關系,婦女解放需要改造原有社會空間,而改變“中國”在世界中的弱小地位的同時又需要改變世界秩序,反過來又需要女性參與,婦女解放又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說切實提出了這一問題,婦女解放、“中國”重建與世界秩序重構是20世紀現代性問題的三個層面,相互糾纏在一起。反思中國現代性,挖掘20世紀中國現代性的獨特經驗,需要將三個層面納入整體性框架之中。中國與西方、公與私、男性與女性,一開始就是相互聯系的,“全球性”研究視野也就具有內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僅憑一腔熱情顯然不能實現婦女解放的宏圖,“改造地球”的激情同樣需要落實到現實層面。當時許多婦女問題小說具有很強的非現實性,如《女獄花》“殺死男賊”的偏激,《女媧石》女性男性化、丑化,等等。《黃繡球》的可貴之處在于采取了平實的手法處理理想與現實、激情與理性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在處理“中國”經驗和“西方”經驗的關系上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放腳”之后出門看“風景”不僅遭遇鄉村輿論的非議,黃繡球甚至還被抓走坐牢,但都沒有打消她“放腳”和“改造世界”的決心。阻力不僅是外在的,而且是內在的。空間“知識”的匱乏成為黃繡球“改造世界”的最大阻力,表現為“出門”的苦惱:一是地理知識的缺乏,“大門外東西南北的方向,還辨不清楚” (第17頁);二是文化知識的不足,“一個人不認識,認識的又無從講到這些,并且自己不會寫字”(第17頁)。小說讓黃繡球為此生病,在夢中接受“羅蘭夫人”的“啟蒙”教育,從此以后不僅“腦識打開”,思路清晰,表達流暢,而且獲取了西方知識。“放腳”出門的外在實踐和“辦女學堂”“啟蒙”的內在認知相輔相成,成為黃繡球“改造世界”最重要的兩件事。

黃繡球的“病”具有空間性,不由讓人想起魯迅小說中的“狂人”。“狂人”之所以得病同樣受到鄉村輿論壓力尤其是庸俗“看客”的空間對峙,小說中“狂人”被“治愈”之后到遠方“赴任”,①魯迅:《狂人日記》,《魯迅小說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頁。何嘗不帶有無法直面曾經“對抗”過的“空間”特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黃繡球四處宣傳“放腳”和辦女學堂,又何嘗不具有和“狂人”在精神上的一致性聯系。不同的是,黃繡球時期的“個人”是和“種群”相聯系在一起的,黃繡球始終和鄉村世界保持了同生共死的空間親密性。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走出鄉村之后,很少也很難再回到鄉村。黃繡球改造世界的方式本身就具有傳統“鄉土”特色。不同于五四啟蒙的高高在上,黃繡球利用迷信感化了兩個尼姑。在黃繡球的啟蒙下,兩個尼姑終于意識到“吃四方”的可恥,體會到同黃繡球一起做事的“人”之快樂。為了讓更多人“放腳”和“辦女學堂”,黃繡球采取了傳統“說話”“彈詞”穿街走巷的方式,把“啟蒙”知識編成“話本”“彈詞”,化抽象為平實,走進貴族官宦家庭,與女主人們打成一片,從而走出了一條“鄉村家庭啟蒙”的路線。

“羅蘭夫人”的夢中“啟蒙”具有象征性,其實質是“報紙”的出現。梁啟超1902在《新民叢報》發表《羅蘭夫人傳》一文后,羅蘭夫人名聲鵲起,影響很大,許多報紙紛紛宣傳羅蘭夫人的革命事跡。②梁啟超:《羅蘭夫人傳》,《梁啟超文集》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第346—362頁。與其說羅蘭夫人夢中啟蒙黃繡球,不如說一批批黃繡球們接受了報紙的啟蒙。小說一開始讓黃通理給黃繡球講述西方文化知識和人物事跡,到黃繡球自己看報,再到黃繡球動輒演講“泰西”事跡,都顯示了報紙和演說打破時空限制的力量。

問題在于,小說讓羅蘭夫人來啟蒙黃繡球與黃族人“改造地球”之間是否矛盾呢?黃繡球“改造世界”的合法性根基在哪里?或者說,面對報紙代表的西方強勢話語,“黃族人”“改造世界”的“地域經驗”存在嗎?小說一開始就鮮明地提出了這一問題。當黃繡球向羅蘭夫人訴說自己“放腳”和“繡全地球”的抱負后,羅蘭夫人指出:“近來你們的花樣,霉的霉,爛的爛,原來都是紙糊的,就如女工一般,只好描描,不能上得繃架子,動針動線,那里還能夠用錦繡鋪起絨來,平起金來,灑起什么花來?” (第20頁)黃繡球在夢中不服氣,誤解對方要拆她臺子,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顯然,晚清在西方列強侵略下顯示出“全地球”空間格局中的弱勢地位,使得黃繡球此時顯得底氣不足。

對西方經驗的警惕,既體現在黃繡球夢中,又體現在辦學堂“商舊培新”的宗旨層面。在夢的結尾,黃繡球仿佛對西方文字逐漸產生了熟識感,“都認慣的” (第21頁)一般。與此同時,羅蘭夫人逐漸變得陌生,像是變了一個人拿出一本全是中國字的關于地理教授法的書。顯然,夢境的變化似乎暗示了中國傳統文明自身內在就具有改造世界的地理啟蒙法。給黃通理講述夢境時,黃繡球強調夢中像另有一個人送給她一本地理講授法的書。再次見到“畢去柔”時,黃繡球又提及夢中有人送了一本《地理教授法》。小說讓“畢去柔”給黃繡球解惑,講解“地理教授法”:“地理所賅甚廣,凡天然界、人事界的各項學術,譬如天文、動植、礦物、農田、人民、財產、政治、制度,無一不從地理上發生,因為人不能離地球而立。”(第93頁)這里的“地理”并非指單純的山川土地,而是廣義上的大范疇,是其他事物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的思維和實踐的基本范疇。“人站在地球上”成為“地理”經驗的根本出發點。由羅蘭夫人發展到畢去柔,小說潛在的用意很鮮明。畢去柔本名“畢強”,暗喻黃族人必定擺脫柔弱的空間位置,走向富強的空間位置。這與畢去柔的“地理教授法”相一致,“劣的必須想出法子,求占優的位置”。

在黃通理和黃繡球所辦學堂中,小說特意提及兩個“天文儀”“地球儀”的架子及兩塊匾額“商舊培新”和“多苦心”。前兩者來自西方,后兩者出自中國傳統。“商舊培新”出自朱熹《鵝湖寺和陸子壽詩》最后兩句:“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商舊培新”原則既不是一味否定傳統舊學,提倡新學,也不是回到傳統否定新學,而是提倡兩者相輔相成。小說中對傳統文人王安石、朱熹、袁子才等思想的引用和對西方學人笛卡爾、羅蘭夫人、亞當·斯密、孟德斯鳩等思想的引介形成了互文、并生的關系。對傳統保守的批評和對上海激進流弊的批判,形成了穩健改良的改造思路。甚至人物設置也體現這一點,黃通理認為自己“審慎周詳”和黃繡球的“勇猛進取”需要相互配合,“改造地球”才能成功。黃繡球“放腳”的舉動既得到晚清政府政令的首肯,又符合女性身體經驗的需要;不僅獲取男性“強國”“強種”的“國民之母”話語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西方文明的認可,效果很明顯。但是,運用穩健的改良思想來“改造世界”,并不能確保四者之間始終能夠相協調。五四時代“公理”的消失,各種“主義”的出現,現代新的性別不平等等一系列復雜的社會現象,顯然超出了小說的視野。

問題的復雜性顯然還體現在,“商舊培新”中的“新”來自哪里?是指西方經驗還是說西方經驗和中國經驗碰撞之后產生的“新”經驗? 當小說最后提出“地方自治”以應對“晚清”與“地方”之間的沖突時,需要問的是來自西方話語的“地方自治”如何應對西方列強的入侵。1903年起,經過留日學生的介紹與鼓吹,“地方自治”已經蔚然成風:“昌言地方自治之必要者,則近日之風潮也。”①攻法子:《敬告我鄉人》,《浙江潮》第2期,1903年3月18日。翻譯介紹歐美或日本地方自治思想的專著很多,如《地方自治制論》《地方自治財政論》《普魯士地方自治行政論》等。從上海廣智書局為《地方自治制論》所做的廣告可以看出地方自治思潮內在的邏輯:“世競言民權,然非有地方自治之制則民權即無基礎。條頓民族之民權所以獨盛者,由其自治之有素也。”①《新民叢報》第21號封底,1902年11月30日。尋找、挖掘西方富強背后的各種原因,并將其搬運到中國,這是包括“地方自治”思潮在內的許多運動的內在邏輯。且不說這種概括是否準確,將西方富強的某種“知識”搬來是否適用于當時中國的現狀,可能忽略了“知識”的地域性。從思潮本身來看,“地方自治”恰恰可能削弱了“中國”的整體性力量,無法解決西方列強帶來的“亡國滅種”危機,甚至與西方列強入侵具有了“同謀性”的意識形態特征。認為只要實現了地方自治,西方列強就不會再來侵犯,顯然帶有很強烈的主觀幻想色彩。小說《瓜分慘禍預言記》中描寫了有些地方實現了“地方自治”,西方列強排出考察團進行視察,符合西方“地方自治”標準的村莊可以生存下去,不符合的就被剿滅。實現了“地方自治”的村莊眼睜睜看著其他村莊被消滅,不僅沒有報之以同情而是嘆息認可的態度,②軒轅正裔:《瓜分慘禍預言記》,《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董文成等編,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533—538頁。不能不說顯示了“全球”格局消失的弊端和局限性。

隨著故事發展,《黃繡球》也表現出對西方話語更多的傾慕,羅蘭夫人最初提醒黃繡球西方列強“占些光去”的殖民性逐漸被淡化。結尾處黃繡球雖然對自身(暗喻“中國”)站在20世紀“大舞臺”(暗喻“地球”)上的“女豪杰”有清醒認識,但“改造地球”給羅蘭夫人看的想法和《瓜分慘禍預言記》請西方代表團來視察之間,是否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結構一致性呢?小說似乎由于沒有完結而具有了開放性。不過,小說結尾更像一個開端,近現代小說大多不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結尾。形式上的難以結尾根源于內容上的不確定,在全球格局中如何建設現代文明中國,不僅需要應付西方軍事入侵,還應該警惕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知識層面的“不平等性”,這顯然超出了小說能回答的范圍。

猜你喜歡
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何為最好的小說開場白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7:06
小說課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我們曾經小說過(外一篇)
作品(2017年4期)2017-05-17 01:14:32
妙趣橫生的超短小說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29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閃小說二則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精品福利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97在线碰|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无码专区第一页| 婷婷亚洲最大|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欧美成人aⅴ|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无码免费视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h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91麻豆国产视频| a毛片在线| 亚洲精品老司机| 97在线碰| 免费无码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亚洲无码电影|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伊人中文网| 狠狠干综合|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精品久久蜜桃|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国产成人91精品| 久久毛片基地|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国产精品第5页|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日韩精品资源|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91色在线| 国产你懂得|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欧美精品1区2区|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