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蓉
(河南科技職業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河南周口 466000)
陶瓷作為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的重要載體,融合了多種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同時也是眾多藝術創作家表達自身豐富內心情感的重要承載體。在陶瓷加工設計中,紋飾應用是一項關鍵內容,是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融合結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通過加強中國傳統陶瓷紋飾內容的創新研究,能夠為當代藝術實踐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與活力。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極為豐富完善的傳統陶瓷紋飾,這些紋飾圖案不僅能夠向人們展現出其造型、色彩的美觀性,還充分表達了深層次的思想文化內涵,能夠體現出不同時代社會背景下的人們審美情趣與文化心理特點。筆者將對以下幾種經常出現于陶瓷制作加工中的裝飾紋飾展開闡述。
我國陶瓷花鳥紋飾興起于古代北宋時期,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花鳥紋飾在陶瓷制造加工中的實踐應用,通常被創作者賦予了作品美好的寓意,象征著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在自然生態環境中,花鳥是大自然所孕育出來的隨處可見的生命,他們種類繁多、形象多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花鳥紋飾在古代社會發展中頻繁被應用在服飾、建筑以及陶瓷等領域中,同時也是眾多文人騷客抒發情意的重要載體[1]。中國陶瓷作品上的花鳥紋飾主要是是以寫意花鳥紋飾為主,其次是通過利用傳統筆墨方式在陶瓷上進行繪畫創作,最終營造出一種自然清新、氣韻生動的藝術畫面意境,能夠給觀賞者帶來一種生命肆意、朝氣蓬勃的獨特感受。在我國古代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彩瓷制作加工上就廣為流行使用花鳥紋飾,比如明宣德時期的青花枇杷手袋鳥紋盤,創作者在傳統瓷器盤上有效描繪出了綬帶鳥在啄食枇杷的美好生動畫面,能夠讓觀賞者切身體驗感受到該陶瓷作品所富有的濃郁自然生氣,成為了彩瓷花鳥紋飾的代表作。而在清康熙時期,陶瓷制作技工對于花鳥紋飾的運用進行創新,融入了傳統畫工筆畫法技藝,促使陶瓷上所呈現出來的花鳥紋飾圖像變得更加生動逼人,充分展現出了自然生命精彩之處,并融入了創作者的個人審美情趣。
中國各個朝代陶瓷名窯在制作加工瓷器時都會廣泛采用各種題材的人物紋飾,有的是出自于民間故事、有的是出自于民間神話傳說,創作者綜合采用象征、借喻以及雙關等表現手法,將人物紋飾造型圖案與美好吉祥語融合在在一起,形成一個成熟完整的陶瓷藝術品。陶瓷人物紋飾的成熟發展期為我國元代,在元代青花瓷制作加工中,創作者喜歡采用以歷史題材為主的人物紋飾。比如,人們所熟知的紹君出塞、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等。而到明清時期,人物紋飾在陶瓷作品中的創作應用更是盛行起來,并且題材也變得越豐富,不僅有歷史真實故事中的人物題材,還有著取材于民間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紋飾。比如,西王母祝壽、八仙過海、精衛填海以及女媧補天等[2]。清光緒時期的青花八仙紋香臺一對(見圖1),其借用了神話傳說故事中的八仙人物形象,各個仙人神情樣貌生動有趣、各執法器、舉止高雅。整個青花器發色沉、胎質緊密,在紋飾描繪上筆觸流暢、筆意不裝巧趣。繪畫紋飾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一個“奇葩”,其中以人物紋飾最為珍貴,受到了當今收藏家與投資者的高度青睞和追捧。相較于植物、動物紋飾,人物紋飾的繪畫難度更大,因此它的價值要高于其他繪畫紋飾的同類型瓷器。

圖1 清光緒青花八仙紋香臺一對
在古代陶瓷制作加工中,纏枝紋飾也是一種較為常用的傳統紋樣,其盛行于元朝之后,是以自然界中的植物枝桿或者蔓藤作為骨架,往四周方向蔓延,最終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者四方連續紋樣圖案,有著變化無窮、循環往復的特點。在明朝時期,人們將纏枝紋飾稱之為“轉枝”,是傳統陶瓷裝飾花紋形式之一,深受從皇家到平民的一致青睞和喜愛。該種傳統紋飾興起于宋代,在元明清三代發展極為流行,主要是以蓮花作為紋樣創作的核心主題,創作者需要將蓮花以自形而上的方式,描繪枝葉相互纏繞在一起形成的圖案。纏枝紋飾最早是出現于我國宋代時期,宋代人民有著較為豐富的審美觀,強調倫理道德、哲學思想的和諧統一,對于自然界中花卉植物的描繪呈現是一種人格理想與道德品質的重要體現。比如,作為宋朝儒家理學思想開山鼻祖的周敦頤,在其創作的《愛蓮說》中,人們能夠分析了解到作者對于蓮花的無比喜愛之情,同時也體現了宋朝時期文人騷客對于蓮花自然秉性、形態特征同倫理道德、人文精神和人格理想所賦予的審美觀念。元青花纏枝蓮紋碗(見圖2),該纏枝蓮紋描繪了不規則的鋸齒狀花葉,以青花勾畫葉脈幾朵蓮花左右相背,上下相對,相同之中有所不同,不變之中有變化,充分展現了多姿多彩的大放異彩特征。

圖2 元青花纏枝蓮紋碗
山水畫紋飾在陶瓷制作加工中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時期,民間陶瓷制作工藝者主要以褐、綠等色繪制青釉高溫釉下彩山水紋,該時期的山水紋描繪較為簡單質樸,以山石樹木為主。
元朝時期,元青花、釉里紅中的山水畫紋飾開始真正的嶄露頭角,并開啟了瓷繪文人畫的新風采[3]。而在明代時期,我國瓷都景德鎮的青花山水畫紋飾快速發展起來,有著筆法精湛、構圖巧妙以及色粉濃淡的特征,不僅顯露出濃郁的文人畫氣息,還帶有獨特的版畫味道,為之后清代時期的瓷繪山水畫紋飾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明代時期的民窯青花瓷中山水畫紋飾已經佇立于陶瓷藝術之林中,自然美麗田園風光、山川鄉氣、樓臺亭閣無不顯示出該時期藝術創作者的審美趣味,同時還營造出了深遠的藝術意境。在清朝時期,陶瓷中的山水畫紋飾應用發展進入了到了黃金時代,其中以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作為繁盛。康熙青花、五彩山水畫中的山石形態以劈開片狀為主,繼承了南宋畫院派的寫實風格;雍正時期陶瓷中的山水畫紋飾主要采用“披麻皴”技法,該技法由五代時期畫家董源始創,主要用來描繪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乾隆時期陶瓷中的山水畫紋飾以杭州西湖風景、園林風景作為主要描繪對象,通常采用寫實手法進行山水畫在陶瓷上的描繪創作。該時期的陶瓷繪畫作品不僅有精美的山水畫紋飾,還會配以優美的詩句、精致的印章以及秀麗的書法,因此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
在夏商周時期,我國已開始進入封建統治階級化發展階段,該時期的陶瓷制作加工具備了良好的水平,產生了最早陶瓷器的雛形。然而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冶煉一定程度搶走了陶瓷的風頭,絕大多數人并沒有重視創新設計發展陶瓷作品,在陶瓷上所采用的紋飾圖案元素還是以青銅器的造型與紋理為主,缺乏將生活化的豐富元素融入到陶瓷裝飾紋樣設計中。夏商周時期陶瓷以灰陶器為主,在這些陶器上所采用的紋飾圖案有籃紋、回紋方格紋、繩紋等。而紋作為被古代民間社會稱之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樣,其中回紋是由橫豎短線折繞構成的方形或者圓形的回環狀花紋,形似漢字中的“回”字,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回紋。在商周時期出土的陶器上有著眾多單體裝飾回紋,而這些回紋也被頻繁應用在商周時期的禮樂青銅器上,被裝飾在器皿的頸、足、沿等部位,能夠給人一種端莊威嚴、平穩厚重的質感氣息[4]。商朝中期陶瓷的紋飾主要是以繩紋為主,占到了98%左右。比如,出土于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大口尊陶器,該陶器整體器壯健壯雄渾、頗具陽剛之氣,陶器的上腹部裝飾有凹凸弦紋和壓印紋,下腹部則是采用了繩紋進行裝飾。
秦漢時期陶瓷紋飾的主題開始變得多樣化,主要表現在人們生前的各種現實生活場景。在秦漢時期社會盛行厚葬之風,畫像磚被廣泛應用在墓葬之中,人們會在畫像磚上描繪出死者生前的不同場景,一方面可以起到紀念死者的作用,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目前,在我國四川地區挖掘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磚中,說“畫像磚”,實為模制,上色而已,且如今大多數畫像磚已經脫色,然而畫像磚上面描繪的人物形態仍然較為生動,讓人過目不忘。在四川博物館中收藏了大量漢代的畫像磚,在畫像磚上面有著豐富題材內容,紋飾題材種類主要涵蓋了人物、幾何紋、動植物以及云氣等,此外還有一些模仿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紋樣。在漢代時期,具有明顯的“蓮瓣紋”特點的紋飾已經被應用在民間彩繪陶瓷上,該種紋飾的外觀輪廓呈現為微微彎曲的弧線與弦紋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清晰的蓮瓣紋圖案形狀。秦漢時期國家統治者追求“長治久安”的發展理念,在陶瓷紋樣設計上能夠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神仙思想觀念,因而在陶瓷紋飾上會出現大量關于神仙題材的云氣紋。云氣紋是繼承了戰國時期的卷云紋特點,是以修長流暢的弧形曲線作為核心的形式元素,采用反向對弧的曲線構成逆旋云紋式的結構[5]。云氣紋結構樣式的創新促使其成為了秦漢時期標志性的紋樣,表達了國家社會對于“長治久安”的期盼,也是人民對于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唐宋時期,我國陶瓷無論是在整體藝術造型上,還是在紋飾圖案色彩上都有了嶄新的統一發展,尤其是色彩絢麗多姿的唐三彩、長沙窯彩繪得到了空前發展。以唐代長沙窯為例,雖然它的陶瓷燒造歷史偏短,但是卻創造出了屬于它的輝煌,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傳統書畫藝術與制瓷工藝相結合的瓷窯,也是中國第一個燒造紅釉瓷器的瓷窯。唐代長沙窯在制作加工陶瓷作品時,所采用的紋飾主要包括了動植物、人物、山水以及象形圖案等,同時還融入了傳統詩詞書法等內容,促使陶瓷藝術造詣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其中,動物圖是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繪畫題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可以分為鳥雀圖、龍鳳圖以及家禽走獸圖,這些動物種類形態多樣、形象生動有趣,能夠充分展現出唐代時期繪畫者的高超技藝。而宋代時期的陶瓷紋飾則充滿典雅情懷與生活情趣的鮮明特點,其紋飾圖案主要包括了人物紋飾、山水畫紋飾、動植物紋飾以及幾何紋等。在宋代陶瓷藝術發展中,人物紋飾的刻畫應用已經爐火純青,各種人物形象在陶瓷中的出現是與宋代人民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夠向人們傳遞出宋代社會人民的日常生活情趣。在宋代陶瓷中人物紋飾最大的特征是筆法簡練精致、高度概括,形形色色的人物充滿了生活氣息,同時還有著較高的藝術性,能夠形象展現出宋代時期社會人文習俗風情。
元朝時期陶瓷釉料紋飾已經有了重大發展,釉里紅、青花瓷是元代陶瓷器的代表,國家陶瓷加工生產開始向南方地區遷移,確定了以景德鎮為中心,其他窯廠百花爭艷的繁榮場面。元青花瓷裝飾題材主要包括了人物故事、動植物以及幾何圖形等,其中人物故事是以元曲中的人物形象為主,大多數人物著裝為宋代服飾,少部分為元代服飾。而在動物紋飾上則主要包括了飛禽走獸、游魚等,是中國古代裝飾常見的題材。元青花上的龍紋飾圖案極具特色,其繪畫技法顯得強勁雄渾,給人一種犀利之感。龍紋飾整體造型為身軀細長、龍頭扁長、四條腿細瘦、爪牙彎曲鋒利、龍鱗較大,是作為一種瑞獸形象出現在陶瓷裝飾中,寓意著人們對于風調雨順生活的向往追求。明朝時期開創了以青花為主,五彩、斗彩、素三彩為輔的發展局面。明代是我國青花瓷發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其不僅有效繼承了元代青花瓷的優點,還融入了明代能人巧匠的高超技藝與創作風格。牡丹紋作為明朝從官方至民間作為喜愛的紋飾之一,有著花中之王的文化內涵與富裕故鄉的文化寓意。而在清朝時期釉裝飾則是發展到了極致,以各種彩瓷為主、青花次之。清朝的陶瓷器制作加工技藝極為高超、紋樣裝飾極其精細華美,充分體現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創新創造力與卓越才能。清朝的斗彩瓷延續了明朝斗彩顏色沉穩的特點,紋飾題材多樣化,主要以花鳥、人物為主,富含大量清朝時期的藝術文化特色。
綜上所述,陶瓷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高的研究應用價值,值得人們深入研究學習,并將其應用在現代社會建設發展的各個行業領域中。傳統陶瓷中的紋飾種類豐富多樣,科學有效地記錄表達了不同朝代下社會民眾的獨特生活方式與審美觀念,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