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靜
(范麗靜紫砂工作室 江蘇宜興 214221)
紫砂壺起源于宋朝,成熟于明清,流行于當代,發展已有六百余年,已經成為一門系統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紫砂壺種類繁多,質感古樸溫潤,外形獨具匠心,紫砂藝人對于紫砂壺的創作可謂細致入微,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紫砂創作的主題,這就是紫砂壺與其它藝術的不同之處,因此也誕生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紫砂壺與其它藝術品不同,它更加注重對于其它藝術形式的融合,許多制壺藝人通過對其它藝術形式的概括,通過具體的呈現成為一種紫砂藝術的美感,也正是這樣的表現方式才使得紫砂壺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脫穎而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作品。
“精忠報國壺”(見圖1)以青銅器時代的編鐘形象入壺,通過現代的表現手法,以其獨特的裝飾語言表達了其蘊含的文化哲理,也能夠讓欣賞者感受到它是一款兼具實用功能和人文情懷的藝術品,紫砂壺展示了獨特的藝術氣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精忠報國壺”便是如此,下面是筆者對其造型特征和文化價值進行了詳細論述。

圖1 精忠報國壺
紫砂壺與其它陶瓷藝術品不同之處在于,首先是外形結構,在基礎的造型結構上加以創新而成,一件出色的紫砂藝術品,其外形結構一定是基于傳統文化的發展。正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絢爛多彩才有了紫砂陶藝的百花齊放,正如“精忠報國壺”,作品靈感來源于青銅器時代的物件編鐘,其影響力不但提高了紫砂壺的文化品味,還將紫砂壺與傳統文化藝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作為遙遠的商周時期的產物,編鐘一直都是禮樂的象征,是能夠代表傳統文化的符號,形態莊重沉穩,大氣又不失古韻,通過造型及裝飾的創新,以獨特的藝術語言闡述了其中蘊含的文化氣韻,通過壺器將人與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
紫砂壺起源于江蘇宜興,是我國手工藝品中最具文化價值的藝術品,紫砂壺藝術的豐富多彩來源于紫砂藝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廣泛涉獵,能夠做到將壺器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正面主導著紫砂文化的價值,紫砂壺種類眾多,每一件壺器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含義不同,作品充滿了獨特的靈魂和價值,大大提高了紫砂行業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水平。紫砂壺藝術千百年來歷代相傳,紫砂壺的產生體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智慧與勤勞的結晶,宜興紫砂壺的創作包容了眾多傳統文化形式,集繪畫、篆刻、手工于一體,紫砂壺之所以受到大眾的喜愛,不僅是因為紫砂壺造型美觀,風格獨特,還在于它出眾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精忠報國壺”壺身飽滿、色澤古樸,造型儒雅大方,具有較強的造型特點,也彰顯出鮮明的個性,給人一種視覺沖擊。壺器的主要結構是參照商朝青銅器時代的編鐘,編鐘是一種古鐘,是古代用于祭祀、宴請的主要樂器,編鐘興于周朝,盛于春秋戰國。在西周時期,編鐘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樂器,它是古代中國傳統的一種符號和信仰,并且形成了一種禮樂文化,中國的禮樂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是一種民俗文化的載體,這種文化元素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還是傳統文化的象征,能夠在時代的旋律中返璞歸真,成為人們心目中美好無邪的代表。
“精忠報國壺”在壺身的部分采用了陶刻的裝飾手法,使整個壺面看上去凹凸有致,層次感十分豐富,表現出多種文化元素,視覺沖擊感強,整體的壺器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準確,在創意中重現經典,大氣中卻不失典雅,裝飾與結構相互呼應,制作精巧細致,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特色,極具藝術美感。壺身主題以青銅編鐘為原型,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上壺把、壺鈕、壺蓋,形成了完整的壺器結構,壺把筆直干練,將壺器的比例拉寬,結構的嚴謹突出古代禮樂制度的嚴謹;壺嘴為三彎流式,蜿蜒曲折,出水流暢,緊貼壺身,做工嚴謹;壺蓋為內嵌式,與壺肩相平,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且恰到好處,前后兩個視角呈現出圓弧形,為創作留下空間;壺腹一面刻字“精忠”,另一面則刻字“報國”,壺器整體呈現出一個上方下圓的形態,使壺器看上去勻稱且層次感豐富,壺身、壺把、壺嘴和壺鈕相互呼應、協調自然、完美融合,而平面與曲面的結合使紫砂壺看上去更為立體,為硬朗的線條增添了幾分柔美,整件作品無論是從輪廓還是線條的布置過渡得十分自然、一氣呵成。
“精忠報國壺”作為一件以古代編鐘為原型的作品,其裝飾刻畫手法富有靈魂,將點、線、面三者恰到好處地運用組合到壺器的制作中,形成了鮮明的音符符號,這也是對古鐘進一步的詮釋刻畫,將作品的形象表現得更加豐滿,整件作品布局合理、制作精巧、做工嚴謹,經典中呈現創意,形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也表達出作者對古代文化的喜愛和掌握,紫砂壺的設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世界和紫砂藝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守護,不但能夠做到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繼承,還能將傳統文化運用到紫砂壺的創作中,不管是素面素心、古樸雅致或是錦繡華麗,紫砂壺都做到展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內涵。宜興紫砂壺之所以能夠受到大眾的追捧和喜愛,是因為紫砂壺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是創作者文化修養的體現,能夠將內心的文化領悟、文化審美融入到壺器的創作中,可以體現出紫砂壺獨一無二的魅力,經過藝術的創造,紫砂壺成為個性且文化內涵高的藝術品佳作。
“精忠報國壺”圍繞著商周時期的編鐘進行創作刻畫,每一件紫砂作品的創作都具有藝術含義,紫砂藝人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需要對設計本身進行思考,一件優秀的作品僅有光鮮的造型特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作品立意和藝術性的思考,這不僅考驗紫砂創作者的設計能力,還考驗制作者藝術語言的能力。整件作品造型特征都是緊緊圍繞“編鐘”來刻畫,將人們對于傳統文物的興趣和對于傳統文化的情感充分融入其中,一件紫砂作品因此才有了靈魂,展現出紫砂壺不一樣的包容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審美水平也不斷提高,這也要求紫砂壺器不僅具有實用性,還要求紫砂壺有著突出的藝術境界和文化內容。“精忠報國壺”就是這樣一件優秀的作品,在壺器實用的基礎上將內涵設計得更加生動、富有靈氣,融入編鐘這一元素,將兩種不同風格的文化匯集,使紫砂壺包含多種藝術形式。“精忠報國壺”的藝術美感在于裝飾的頗有創意,給人一種視覺沖擊,將“精忠報國壺”捧在手上,似乎能身臨其境般地聽到悠揚醇厚的鐘聲緩緩飄來,滿滿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精忠報國壺”蘊含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使收藏者在觀賞壺器精美之余,還能夠領悟到壺器蘊含其中的傳統文化之美,也正是因為這種高級的刻畫才使得壺器有了一種藝術意蘊而別具一格。
題于紫砂壺之上的款識,也是一件優秀的紫砂壺點睛之筆,一般都是代表著創作者表達的創作主題,通過這些文字來確定創造的方向,幫助收藏者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創作初衷,帶領收藏者更好地感悟到作者的創作情感,實現忘我的境界。就像這件“精忠報國壺”,壺身兩面分別刻字“精忠”、“報國”,這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典故,岳母希望岳飛能夠為國盡忠、報效國家,因此在其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以此來激發岳飛的愛國之情,因此“精忠報國”一般都是用于對國家盡心奉獻自己,為國家竭盡忠誠的評價,岳飛的故事也激勵著后世之人,在國家危難之際要勇于奉獻自己,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樣的故事時至今日依舊能夠感動當代的年輕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紫砂壺的創作具有優秀的傳統,繼承和創新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創新是紫砂壺創作不能忘卻的基礎,要研究紫砂壺新的生命力,讓紫砂壺工藝走向更大的舞臺,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其中創新是生命力,傳統是紫砂壺藝人的根本,如果沒有傳統文化的加持,紫砂壺就沒有靈魂,紫砂壺無法通過歷史的考驗,紫砂壺就會失去自己的特色,失去屬于自己的風格以及應有的藝術價值,真正的藝術就是建立在傳統文化之上的,而不是丟掉傳統,否則這樣的藝術無法長久,也無法進步。
紫砂壺屬于民間工藝品,許多作品均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上紫砂藝人的創作才得以成形,因此紫砂工藝要想不斷發展,就必須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只有一些具有新鮮活力的文化作品出現,紫砂行業才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關注,就像這件“精忠報國壺”一樣,其中運用到了多種傳統文化的形式,使壺器看上去更加飽滿立體。
紫砂壺的傳統之美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手工藝品的紫砂壺,其根植于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加上文人墨客的描繪才有了現如今如火如荼的紫砂壺行業。因此紫砂壺的美是無法脫離傳統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美在意境之美,一件優秀的紫砂作品不僅能夠讓人一眼看到其形式之美,還能夠讓人在細細品鑒中欣賞到意境之中的韻味,激發出大家對于紫砂壺的喜愛和興趣。紫砂壺藝術的成熟來源于形體與文化的結合,設計理念是來源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這就要求制壺藝人在制壺的過程中,將自己對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壺器的制作中,紫砂壺在藝術內涵的領悟中將外形做到古樸典雅,這是其它藝術形式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紫砂壺在歷史的長河中打磨出來的。
通過這樣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感染著當代浮躁緊張的年輕人,同時也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使紫砂壺在發展的道路上,既有傳統文化的正確導向,又有能夠獨立創新的匠心,這就是紫砂壺的文化價值,歸根到底還是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新時代的紫砂藝人,要將紫砂中蘊含的精神文化傳承下去,在紫砂壺發展的歷程中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為中心,在長久的藝術磨練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美學風格,傳遞著中國藝術的感染力。
紫砂是一種將多種文化集于一體的藝術形式,正是這種突出的表現形式,紫砂壺受到歷經歲月的洗禮卻依然經久不衰。紫砂壺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特色,這對于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人們是一個幫助,但是隨著人們對于紫砂壺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現代的紫砂藝人有著較高的要求,如何在紫砂壺原有的基礎上制作出更多富有新意的作品,只有對傳統文化多學習,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地領悟和研究,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紫砂壺的創作之中,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使紫砂壺行業才能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