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洗臉巾、一次性內褲、一次性剃須刀、一次性廚房紙、一次性拖把……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被一次性用品包攬。用完即拋的一次性物品,正在圍剿年輕人的錢包。
“讓我看看還有多少人在用毛巾洗臉?”隨著電商直播平臺的主播“一聲令下”,商品列表里的一次性洗臉巾瞬間被搶購一空。
不少消費者會選擇趁著折扣購買日用品。除了洗臉巾,還有一次性內褲、一次性剃須刀、一次性廚房紙、一次性拖把……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被一次性用品包攬。
隨便打開一個年輕人的購物App,已經很難找到購買數量為1 的日用品了。如果有,那也是一箱。經久耐用的毛巾和抹布似乎正在成為過去式,用完即拋的一次性物品,正在圍剿年輕人的錢包。

一次性洗臉巾替代傳統毛巾,登上了年輕人的洗漱臺
曾經,一次性用品在大部分人生活中還并不常見。只有偶爾下館子吃飯,打包剩菜回家時,老板才會拿出一個價值幾分錢的發泡塑料餐盒。又脆又薄的餐盒泛著慘白,擠在一起嘎吱嘎吱作響,掰開一次性木筷互相摩擦去除碎屑,是上一輩人熟悉的生活片段。
直到2001 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了針對一次性餐具的“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技術要求”,大力推廣可降解易回收的聚丙烯類產品,這種充滿時代感的發泡型一次性餐具才逐漸從市面上消失。
彼時,一次性用品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根本談不上“品質”,它更多意味著“湊合”。雖然湊合,但一次性用品提供的便利卻是實實在在的,這一點差旅人深有體會。一次性牙刷、拖鞋、香皂、梳子等在酒店里一應俱全,減輕了人們的行囊負擔。
如果說以往酒店提供一次性用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如今酒店提供的一次性潤膚乳、浴衣甚至是香水香薰,則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入住體驗。遇上質量不算差的,甚至可以帶回家繼續使用。
如今,一次性用品不僅打破了“廉價湊合”的刻板印象,甚至因為其“用完即拋”的便利性,成為品質生活的代名詞。一次性毛巾、一次性內褲、一次性隱形眼鏡,干凈又衛生;一次性雨衣、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床單,省去了清洗的時間和精力。這些一次性用品使用后會被我們打包進一次性塑料袋里毫無顧慮地扔掉。
如果不是這一番細數,你可能還沒察覺一次性用品是如此陣容龐雜。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一次性”正在以浪潮般不可阻擋之勢朝所有人涌來。
年輕人對一次性用品的依賴,也體現在了一次性消費的市場數據上。
一次性洗臉巾的飛速發展,擠壓了傳統毛巾的生存空間,“純棉、無菌、便捷”的賣點讓它迅速替代傳統毛巾,登上了人們的洗漱臺。用完即拋的瀟灑早在背后標好了價格,一次性用品的價格并不便宜。一次性用品從曾經定義的“廉價”中完成了蛻變,成為不少人眼里的“消費升級”。
隨著一次性用品涉獵的行業越來越多,范疇越來越大,從生活表面到隱秘之處,一次性用品幾乎占領了家中的每個角落。
在一項針對如何改進提升生活品質的調查問卷中顯示,僅是一次性清潔用品數不勝數:一次性抹布、一次性拖把、一次性清潔劑、一次性靜電除塵撣、一次性靜電除塵紙……
但一次性用品種類越多,我們的生活就會越輕松便利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生活在被一次性用品包圍的日常中,“丟棄”似乎成了比“購買”還要熟練的下意識動作。
但當習慣了東西只使用一次之后,不少人察覺出了異樣:很多原本不是一次性的東西,也被用成了一次性。好看便宜的手機殼一次打包下單5 個,每個只使用一次,換上新的很快就忘掉舊的。日常用品的使用年限越來越短,有人提出了著名理論“燈泡陰謀”來解釋生活中耐用性商品的消失:為了提高燈泡銷售量,商家從一開始就將商品故意設計得壽命短暫,或不可維修。
一次性消費也是如此,它確實帶來了更大的消費市場,但同時也培養了人們新的消費習慣——東西壞了不是修,而是扔。當生活快進到“一次性消費”的階段,人們才發現,最大的困擾不是商品的質量,而是人們已經難以戒掉扔東西的快感。
在一次性用品問世之前,人們生產和消費的大部分商品是可持續的:裝著牛奶的玻璃瓶要回收,餐廳里都是可重復使用的餐具,購物時用布袋或編織袋。
早在2011 年,中國旅游局就頒布規定,取消了星級賓館需配備一次性牙刷、牙膏、梳子、拖鞋、香皂、洗發水等用品的硬性要求。
如何在安心享受一次性用品帶來便利的同時避免浪費?在消費主義浪潮的席卷之下,這似乎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