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津湖戰役中,誕生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在志愿軍赴朝作戰前的動員會上,他喊出了振聾發聵的“三個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在美國新聞界,一張名為《撤退》的照片久負盛名。照片中,士兵滿臉血污、雙眼望天,眼神中充滿了茫然和絕望。這是1950 年冬天,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 師從長津湖撤退的情景。
讓這支美國最精銳的“美利堅之劍”部隊吃了敗仗的,正是他們眼中“由中國農民組成的志愿軍”。這支隊伍,在冰天雪地里,打贏了被公認為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的會戰之一的長津湖戰役。
彼時,朝鮮半島正遭遇50年一遇的嚴寒。紀錄片《冰血長津湖》中,親歷長津湖戰役的老軍醫于芝林這樣描述寒冷的氣候:“當時零下40℃,手捏著鐵,皮膚便粘上去了。再拿下來,就要掉一塊皮。我們把被單白色的一面反過來披著,利于隱蔽。臥在雪山中,忍饑挨餓不能動。”
嚴寒中,戰斗如火如荼地進行。在長津湖戰役中,誕生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在志愿軍赴朝作戰前的動員會上,他喊出了振聾發聵的“三個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1950 年11 月29 日拂曉,敵人密集的炮彈落在楊根思率領戰士們堅守的小高嶺陣地上,這是美軍南逃的唯一通道,也是志愿軍必守的要地。所有的炮彈、飛機炸彈、燃燒彈狂風暴雨般傾瀉在這座小小的山頭上,不一會兒,就把白雪皚皚的山頭打成了黑褐色。飛機和大炮掩護著數倍于我軍的美軍步兵,向楊根思所在的陣地發起了瘋狂的進攻。

《撤退》
在打退美軍的8 次進攻后,3 排陣地上只剩下楊根思和另外兩名傷員,他們此時已經彈盡糧絕。眼看美軍新一波的攻擊又將開始,楊根思命令兩名傷員撤退并將重機槍帶離陣地,不能留給敵人。不久,美軍發起了第9 次進攻,40 多個美軍沖了上來,楊根思抱起陣地上僅存的一個炸藥包,向著敵人沖了過去。隨著一聲驚天巨響,楊根思與敵人同歸于盡,他用生命踐行了“人在陣地在”的承諾。
那一刻,“三個不相信”的錚錚誓言響徹云霄。它宣誓著:最后的勝利必將屬于我們。
抗美援朝戰場上每一位戰士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何為“三個不相信”:長津湖畔,一排排志愿軍戰士俯臥在零下40℃的陣地上,手握鋼槍和手榴彈,保持著整齊的戰斗隊形和戰斗姿態,仿佛是躍然而起的“冰雕”群像;石硯洞北山邊,戰士許家朋在對美軍暗堡實施爆破時,攜帶的炸藥包因降雨受潮失效,他毅然用胸膛堵住美軍暗堡射擊孔,掩護戰友沖上陣地消滅敵軍,自己壯烈犧牲;74 號陣地上,戰士伍先華抱起10 公斤的炸藥包沖向火海,即使中途中彈倒地,仍冒著槍林彈雨爬到敵人火力點,最后拉燃導火索沖進坑道,炸死敵人40 余人,犧牲時年僅25 歲……
以絕不屈服的意志迎戰不可能的任務,這是長津湖戰役寫下的奇跡,也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始終在進行的事業,每一次我們都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曾經有人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而我們以頑強的毅力血戰到底,最終以弱勝強,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轉折;曾經有人笑話我們“貧油”,而我們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忘我拼搏,打出新中國第一個特大油田的第一口油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曾經有人說中國人自己造不出原子彈,而我們以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不屈意志矢志奮斗,終于引爆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曾經有人斷言,中國人吃飯的問題沒人能解決,而我們憑借著赤誠的信念和勤奮的雙手,拓開了一條自己養活自己的糧食生產之路,讓14 億人吃得好……
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克服艱巨的困難,戰勝強大的敵人,那年立下的“三個不相信”的錚錚誓言,在中華大地上一次又一次被實踐。
為什么我們可以做到?我們靠的是不信邪、不畏難、不服輸的精氣神;是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人民的堅定信仰;是為人民奉獻、為人民擔當、為國家盡責的責任與使命;是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氣;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魄力真抓實干、以敢為人先的膽識開拓創新、以善作善成的決心矢志向前的堅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