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孝容 李靖文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715)
社會多元支持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國家、物質條件、社區人群等給予個體精神或者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通過聯合其它因素對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的個體能夠減輕心理壓力、緩解精神狀態、提高個體身心健康水平等。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助于增強個體主觀幸福感、提高生活滿意度、減少精神壓力和調動積極情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爆發和疾病模式的轉變,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同時,也導致了人們身體素質水平的逐漸下降。引發了國家和大眾關于全民健康的新思考。為了真正確保億萬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國家還陸續制定出臺了這樣一系列重大政策。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健康促進中國行動綱領(2019-2030年)》等相關政策。隨著全民健身戰略的深入實施、亞健康狀態的逐漸年輕化、人們健康意識重燃重現,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強身健體的必要性,人們對于疾病的重視已從干預和治療轉向預防為主。而健康促進能有效預防或延緩各類疾病的發生,并且作為一種積極正向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人們廣為接受。本研究主要調查重慶市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現狀,并分析個人、家庭、社會、政府等多元支持對其產生的影響。探討多元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關系,以期為提高市民身體健康水平和實現健康中國目標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以市民健康促進為研究起點,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抽取重慶市300名市民為研究對象。

表1 研究對象年齡占比(N=300)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
(1)問卷調查法。
①多元支持相關性問卷。結合研究的實際需要,設計“基于社會多元支持對市民健康促進的問卷調查”,共設置4個維度:國家政策導向(8道題)、物理環境充允(8道題)、健康意識轉變(4道題)、外界環境影響(4道題)。對重慶市民隨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0份,并對問卷進行數據的分析與整理;
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該量表由吳明蒼在2014年進行中文修訂,符合本研究量表共27道題,6個維度:人際關系、釋放壓力、參與運動(各4道題),重視健康、精神成長(各6道題),合理膳食(3道題)。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選取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同意5個選項分別計1-5分,得分越高,證明對促進健康生活方式效果越好。Cronbach’s a在量表中的系數為
(2)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統計、Pearson相關性分析,重點探索多元支持與健康促進的關系,并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社會多元支持影響因素總得分為(69.34±10.01)分,國家支持導向維度得分最高,其次為健康意識轉變和物理環境充允,外界環境影響維度得分最低。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總得分為(101.79±16.09)分,單題平均分為3.77,得分最高是參與運動維度,依次是健康重視、釋放壓力、合理膳食、人際關系、精神成長等維度(見表2)。

表2 多元支持影響因素問卷、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得分情況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多元支持維度與市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呈正相關關系(r=0.259,P<0.01),其中精神成長和重視健康與國家政策導向有正相關關系,有其它維度影響較小;物理環境充允與市民主動參與運動呈正相關關系,與其他維度也有一定的關系;外界環境影響與市民人際關系的培養呈正相關關系,與其他維度影響較低;健康意識轉變與多元支持各維度和促進健康生活方式都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231-0.326,P<0.01),見表3。

表3 多元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各維度的相關矩陣(r)
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為因變量,多元支持及其各維度為自變量,分析多元支持及其各維度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結果顯示,在不考慮其他變量的影響時,多元支持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有正向顯著影響,國家政策導向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有正向顯著影響,而物理環境充允、健康意識轉變和外界環境影響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均有相關性。
(1)健康意識轉變維度。
通過數據分析顯示,健康意識轉變對市民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健康意識覺悟水平高的市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總分和各多元支持維度得分就高,同理,執行力也較高。隨著近年我國城鄉全民健身運動得到持續的開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和人們健康防病意識得到全面提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影響,人們對自己進行“健康投資”和主動進行鍛煉的意識增強。游覽、走馬觀花式的傳統運動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健身的需求。相反,對人們身心健康起實際作用、參與性較強的體育項目更能贏得人們的青睞。因此,這一消費轉變為”全民健身”市場提供了發展機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兩江四岸健身長廊”的修建,兩江新區際華園的建設及各社區體育場館數量的不斷完善。人們可以在健身長廊跑道上完成體育鍛煉與健身運動,如,健身跑、仰臥起坐、跳健美操、廣場舞、跳繩等,豐富多彩的運動內容吸引了更多群眾走進健康運動、融入陽光鍛煉中去。運動的求知、求新、求異和運動過程中的切身體驗更加符合人們的運動需求,提升了人們長期以來對體育鍛煉的熱愛程度,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促進了全民體育運動率的提高,為助力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增添了一份力量。
(2)國家政策導向維度。
國家政策導向在多元支持各維度中與精神成長和重視健康維度的關系較大,與其它維度影響較低。這說明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有助于提高市民參與運動和重視健康的意識,能改善市民在精神層面缺失的問題,對促進健康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全民健康,將推動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運動健康領域再次成為焦點。為此,國家陸續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 《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出臺了《健康促進中國行動綱領(2019-2030年)》和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廣泛動員開展多層次全民科學健身計劃不僅是當前提高人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的內在要求。而且也為全面實施“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戰略奠定了長期牢固的發展基礎。當前,國家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人們對運動健身的需求也在進一步加大。
(3)物理環境支持維度。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物理環境充允與市民主動參與運動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完善且充足的運動場地設施能充分調動市民參與運動的熱情,而市民參與體育運動又可以促進市民有意識地合理膳食,對于市民釋放壓力、精神成長、重視健康和人際關系等維度都有促進作用。如,兩江四岸健身長廊的修建、兩江新區際華園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和各社區體育場館數量的擴增和相應配套設施的不斷健全,為市民長效的參與運動、全民科學健身的開展和全民健康意識的落實提供了一個堅實穩定的硬件基礎設施保障。重慶市民在健身長廊、際華園體育特色小鎮以及各社區中運動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不斷增強,顯著地改變了重慶市民參與體育運動健身的態度,使體育人口數量逐步提升,有效地促進了人們身體以及心理健康的同時,也為實現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外界環境影響維度。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人們認為目前國際、國內的,大衛生、大健康背景以及社會群體參與運動的良好氛圍是促進其持續運動的主要原因之一。外界環境影響與市民人際關系的培養呈正相關關系,說明社會群體長期運動營造的運動氛圍對市民參與運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而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交流對于市民人際關系的培養有促進作用。充分發揮“點、線、面”的輻射作用。以家庭作為一個單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用一個個家庭構織出一張全民健身的大網,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既增強了市民身體健康素質,也推動了全民健康的長效發展。
綜上所述,多元支持是影響重慶市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通過對多元支持促進市民健康促進的因素進行分析,國家政策導向、物理環境充允、健康意識轉變和外界環境影響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市民身體健康。為了更好地促進全民健康長效發展,建議進一步通過個人、家庭、社會和政府,“四位一體”協同推進,更好地將全民健康理念落地實施。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全民健康的發展和健康理念的落實提供了機遇。深受疫情影響的人們體育鍛煉的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因此,要抓住這個良好契機,將全民健康體育思想扎根落實到社會每一個人的心中,用“全民健康”打贏這場“全民戰役”。意識決定行動,需要每個人民群體在內心深處樹立運動健康理念,形成生活新意識,才能在行動上將健康理念落實到實處。而人民群體需要廣泛涉獵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并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并且不斷進行鞏固和發展,以達到增強體質健康水平,以養成體育運動習慣的意識,而運動習慣的養成對生活習慣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服務于自己終身發展成長成才,指導人們過更高品質更有價值的生活。
學校在健康教育的推行中發揮著中心作用;而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細胞,各家庭都應營建康安的環境。家庭體育運動在當今后疫情時代被社會賦予了一個更具時代特色的內涵,每個家庭的聯動作用也必將不斷推動我國全民健康事業的有序發展。認知決定行動,家庭每一位成員應該將“全民健康”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人們應該從心理上重視健康,進而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體育運動,做好家校體育銜接;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短視頻科普運動對身心和未來發展的益處。從行為上實踐體育運動,家庭成員自身也要多學習一些體育知識技能,推進居家健身運動常態化。以全民健康為導向,創立居家運動鼓勵約束機制,講好群眾身邊的健身運動故事。并且每個家庭成員在上網瀏覽或者視頻學習后,可以及時地將所學的運動技能通過網絡人際的互動和交往的方式二次傳遞或反饋給親朋,從而可以形成家庭互動交流良性溝通機制,不僅有利于為市民提供促進體質健康的環境,而且也推動體育事業和國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通過家校共育,可以培養學生、家庭成員良好的運動習慣,從而增強身體素質。
社會(區)環境是人們交流和鍛煉的重要場合。社區建設了科技感十足的全民運動設施,如,新型智能健身器材將運動+游戲AI+健康云教練相結合,給人們提供了充足的運動條件。
社會各類疾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一方面是威脅人民健康的危機;另一方面對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也是一種刺激,更是全民健康發展的機遇。因此,社區需要加強群眾健康意識建設和傳播途徑建設。加強對體育運動技能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出重視全民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利用體育健身可以有效抗擊疫情及疾病的優勢,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健身活動,從而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結合了當前這個后疫情時代條件下的健康中國宏觀大時代背景,整體深入地、系統細致地分析出其可能存在著的深層次問題,政府就需要我們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綜合多種手段去合力予以解決。實現全民健康還需常態化,政府應該多方發力。不僅要積極倡導全民健康理念,還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人民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一是始終緊密追蹤關注百姓大眾運動健身服務需求,積極引導回應基層百姓社會關切,有針對性地構建滿足人民需求的基礎設施,形成供給層次豐富、功能設備完善的公共體育設施,因地制宜地開展符合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項目。如,“兩江四岸健身長廊”的修建、兩江新區際華園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等極大地解決了重慶市民健身場地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二是充分發揮自身的宣傳作用。結合新媒體等形式加強宣傳推廣的力度,培養體育健身科普人才,讓全民健康理念扎根在每位居民心中。如,使用短視頻APP健康傳播相關運動技能和健身理論知識,使群眾將全民健康理念內化于心,并持續參與運動以致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通過落實以上有效措施,增加群眾的運動鍛煉技能,提高社會群體鍛煉健身的整體安全性、有效性程度和整體可持續性,使人們進一步樹立全民健康理念,并能夠服務于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個人、家庭、社會和政府都應對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引起重視。
要主動發揮政府的主導地位和決策者作用,多方發力、積極倡導及落實全民健康理念;要依托社會和社區的作用,不僅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場地設施,而且也要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從而激發市民主動參與運動的熱情;每個家庭成員都應營建康安的環境,并和學校有效銜接,共同助力全民健康友好發展;社會成員個體自身要在行動上貫徹并落實運動健康理念。通過多方發力幫助市民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確保市民能具備良好的身心健康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