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惟杉
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被外界解讀為中國政府宏觀政策取向的一次調整。過往,在逆周期調控過程中,政府投資往往成為政府優先使用的抓手。疫情三年,雖然其他國家和地區已有大規模派發現金、消費券的成功先例,但中國政府對這些手段的使用相對謹慎。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強調消費的優先級,是否意味著明年宏觀調控的工具選取上將更偏向消費,而非投資?《中國新聞周刊》專訪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請他解析支撐明年中國經濟復蘇的政策路徑。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聞稿可以看出,決策層顯然已經意識到目前整體經濟狀況比較嚴峻,并且釋放出明確信號,明年將會為恢復經濟增長做出最大努力。
同時,會議還傳遞出其他四個比較重要的信息:一是調整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提出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將經濟發展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二是過去若干年,我們一貫強調供給側改革,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釋放的信號是轉向需求側管理。三是重申“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又一次做出系統闡述,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也以問答的形式回應相關問題。四是更加突出財政政策的作用,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當前經濟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是因為內部原因導致,而非受到外部沖擊的結果,因此需要對一些政策進行系統調整。比如今年經濟狀況比較嚴峻,很大程度受到防疫政策影響,需要優化防疫政策以消除其帶來的不確定性。防疫政策優化相當于經濟恢復的“一階條件”,即“放開”是經濟恢復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其他的宏觀調控政策相當于“二階條件”,只有在“一階條件”滿足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當然,防疫政策優化并不意味著疫情消失,疫情依然會對明年上半年的經濟構成較大沖擊,預計明年下半年的情況會好于上半年。“放開”后需要若干月度過感染峰值,這也是其他國家、地區在“放開”后必然經歷的過程,從初期的謹慎逐步恢復到正常生活。同時,防疫政策優化也不意味著經濟會自動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經歷疫情三年,已經形成一些“疤痕”,因此尚需宏觀政策支持。
其實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為每一年設定經濟增速目標其實是有風險的。一些發達國家往往以季度為單位,對下一季度的經濟增速進行預測,后續情況改變,預測也可以被修正,這涉及宏觀經濟管理的科學性問題。
雖然今年經濟增速尚未出爐,但外界推測在3.5%左右,這意味著疫情三年,從2020年到2022年,經濟平均增速為4.6%。考慮到今年基數較低,會變相推高明年經濟增速。明年經濟增速目標定在5%以上,比如達到5.5%是合適的,實際增速可以高于這一目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很重要,但更要從制度、法律層面予以更多確認,避免未來再在這個問題上爭論。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也提到,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甚至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法院審理涉及民營企業的案件,類似金融法院,可以不受地方政府干預。再比如在對地方官員的考核中,可以加入是否善待民營企業的維度。因此,后續需要有一些實質性舉措支撐“兩個毫不動搖”。
其實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需求側問題與供給側問題很多時候密不可分,因為需求側問題與家庭、個人的收入與就業息息相關,而中國九成以上的就業并非大型企業提供,其中很多為自雇型的小微企業經營者、個體工商戶,占比可能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高。
進行需求側管理,特別是恢復和擴大消費,就需要改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經營狀況。因此一些供給側的政策,比如針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真金白銀”的紓困政策,有助于改善就業、增加收入,同樣可以對需求側帶來改善。
希望決策層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做出改變。中國投資規模依然很大,約占GDP一半左右,達到五六十萬億元規模,但是其中一些投資項目短期內并不具有急迫性,向后推遲并不會帶來重大影響。相反,一些居民面臨的消費支出問題可能更為迫切。
經歷三年疫情,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特別是其中的自雇型就業者,“手停口停”,但是卻面臨很多剛性消費支出,比如房租、水電燃氣費用等,因此需要重點關注這部分脆弱群體的消費支出恢復。也許他們收入的恢復還需要等待經濟的逐步恢復,但是現階段需要確保他們基本的消費支出。盡量緩解他們收入下降對消費支出的影響,政府應該填補其中的缺口,這也是我們呼吁短期內向中低收入家庭發放現金補貼的原因。
那么錢從哪里來?這時就可以推遲一些投資項目上馬,一個投資項目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充分釋放,與一些居民消費支出在輕重緩急上有很大差異。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意味著決策層已經意識到,恢復消費的緊迫性遠遠高于投資。如果明年全國兩會時可以出臺更多、更具體的幫助經濟恢復的政策,明年中國經濟恢復的動力可能會從消費領域的帶動開始。

進行需求側管理,特別是恢復和擴大消費,就需要改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經營狀況。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