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伊

12月9日,北京一家醫院的發熱門診外,人們排隊等候就診。圖/人民視覺
2022年12月14日上午,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消息稱,從即日起不再公布無癥狀感染者數據。專家指出,這是無癥狀感染者“去病化”的第一步,即無癥狀感染者更多要依靠自我管理,無須去醫院治療,這也意味著,國內防疫政策開始轉向專注重癥。
國家衛健委自2020年1月28日起將新冠無癥狀感染者納入防控管理,此后開始每日公布新增無癥狀感染者數字,與確診病例并列報告。自奧密克戎毒株開始傳播以來,全國和各地每日通報的疫情數據中,無癥狀感染者數量要遠多于確診病例。此前有專家建議,為了避免公眾恐慌并對新冠病毒建立正確的認知,衛健委無須每日單獨公布無癥狀患者數字。
《中國新聞周刊》發現,12月18日報告的全國疫情數據中,本土新增確診為1918例。國內最后一次公布單日新增無癥狀感染者是在12月12日,包含本土和輸入感染者共5364例。
專家指出,不再統計無癥狀后,并不意味著不再對新冠病毒的傳播情況進行監測。隨著全員核酸的取消和居家抗原自測的推廣,部分醫療機構出現擠兌,近期全國核酸篩查人數總量明顯下降。下一步對新冠病毒社區傳播情況的常態化監測就顯得更為關鍵。
14日,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主任李群解讀稱,當前,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實行“愿檢盡檢”為主的策略,許多無癥狀感染者不再參加核酸檢測,也無須去醫療機構就診,難以準確掌握無癥狀感染者的實際數量,這也是疫情數據與群眾感知不一致的原因。未來,無癥狀感染者繼續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指導居家健康監測,給予相應服務。
不再公布無癥狀感染者數字之后,如何適應新形勢,開展疫情常態化監測工作?
李群稱,未來將依托全國流感樣病例監測系統,開展哨點監測等多種形式的監測,加強養老機構、精神病院、福利機構、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重點機構聚集性疫情的監測和報告。“也就是說,用以前監測流感的同一套系統來監測新冠病毒。”一位不愿具名的公衛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他解釋說,中國早就建立起完整的流感監測系統,這套系統相對成熟,也有固定的隊伍,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定期在人群中抽樣,通過陽性檢出率評估某個區域的病毒傳播情況;二是在醫院、學校、養老院等場所建立哨點,對重點人群內的疫情規模及時研判。
這方面,香港的經驗也值得借鑒。
香港在調整防疫政策過程中,重點參考的一個數據就是全人群樣本的陽性檢出率。香港大學公衛學院今年2月推出了“眾志成城疫情監測計劃”,從香港18個行政區中隨機取10000人分成7組每天進行抗原檢測,以此計算每日新冠流行率,即陽性檢出率。港大公衛學院數據顯示,香港近三個月疫情總體平穩,9月23日陽性檢出率為2.92%,10月23日為0.81%,11月11日為0.39%,12月7日為2.34%。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這說明香港自9月底實行“0+3”以來,雖然輸入個案增多,但社區中感染新冠病毒的總人數基本平穩。近期感染人數略有抬升,可能和香港第五波疫情過后,人體內的抗體開始衰減有關,因此香港正加緊給老年人接種二價疫苗。但只要陽性檢出率能維持在2%上下,即香港750萬人口中,約有15萬人感染,就意味著只有小范圍的社區傳播,總體疫情形勢可控。這也是香港具備條件把邊境進一步放開的重要原因。
就在12月13日,香港宣布將“0+3”的3天也取消,即海外入境人士不再有3天“黃碼”限制,相當于實施“0+0”。香港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在解讀政策調整時援引了陽性檢出率數字。他說,近一個月來,入境人士感染新冠的比例約為3.8%,其中大部分通過入境時的機場核酸發現,每1000人中只有16人在入境后三天發現感染,“該比例已經低于社區的檢測陽性率2.5%”。
金冬雁解釋,陽性檢出率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是判斷疫情形勢的重要指標,也是決定相關防疫政策是否應及時收放的科學依據之一。以香港為例,第五波疫情后,香港社會基本形成群體免疫,但如果陽性檢出率超過2.5%,就要考慮適當增加一些公衛措施如保持社交距離、餐館限流等。“全民不測核酸后,我們必須要清楚大概有多少人已感染,否則,當疫情海嘯已形成時,整個社會,尤其是醫療系統就會面臨很被動的局面,首當其沖受影響的就是高危老年人。”
前述公衛專家建議,在社會面測陽性檢出率時,要盡可能覆蓋不同人群,尤其是容易感染的人群,每類人群的抽樣方法要相對固定。另外,新冠比流感傳播得更快,因此抽樣頻次要更高一些,具體抽樣方案要結合疫情變化相應調整,并且一定要定期向社會公布抽樣數據。
“陽性檢出率是一個很好用、也很敏感的指標,社會面監測時有助于判斷總體疫情的走勢,如果檢出率在不斷上升,就說明社會面的感染在惡化,如果檢出率下降,可能代表疫情開始出現拐點。”他說。
多位專家建議,應以陽性檢出率為核心指標,從國家層面劃出一條防疫預警線,當檢出率超過某個特定數值時,就應在社會面采取一些壓峰措施,暫時控制一下社會流動,或準備重開部分方艙,醫院也要增加ICU備用床位、藥物儲備等。“公衛措施必須根據數據科學合理地動態調整,不應一下子全放開。現在社會面感染人數激增,但很多措施還放得過開,這是不合適的。”前述公衛專家說。“最關鍵的是,必須及時告知公眾疫情傳播的真實情況,形勢到底是向好還是向壞,以便人們可以自己采取更多措施保護家人。”
除陽性檢出率外,多位專家指出,定期進行污水監測也是一種監測新冠社區傳播的有效工具。新冠感染者會在糞便中排泄病毒,污水監測可以作為一種早期預警信號,目前已在全球60多個國家/地區開展。

12月16日,北京市朝陽區東風鄉疫苗接種點內,一位市民通過鼻噴方式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攝影/本刊記者 侯宇
在香港,從2020年12月起就將污水監測數據納入新冠疫情的監測系統。金冬雁解釋說,如果某個小區或建筑內近期出現的感染者較多,由港大和特區政府組成的聯合團隊就會對附近污水進行檢測,如發現污水樣本中病毒量較高,就會免費向附近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人員發放抗原檢測試劑,并且“劃定幾個高風險大廈”。其中的居民除要求連續抗原檢測外,還要強制進行核酸檢測,以準確判斷本地傳播情況。
特區政府會定期對社會公布污水檢測陽性大廈名單。未按要求完成“強制檢測”的居民會被處以最高超過2萬元的罰款和6個月監禁。
2022年5月,香港大學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關于污水監測效果的大型研究,研究對象涉及從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492個地點采集的1169個污水樣本。結果表明,污水監測新冠病毒的敏感性為54%,陽性預測值為53%。結合流行病學數據和污水檢測結果,香港特區政府對其中27個陽性污水點附近的居民,開展強制核酸檢測,共發現62名之前未發現的疑似患者。研究表明,“干預有效性為78%,污水監測可能是控制新冠疫情的有力管理工具”。
美國也是污水監測頻率較高的國家之一。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2020年9月起開始啟動國家污水監測系統,CDC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美國共有超過1250個污水檢測點,從覆蓋全美約五分之二人(超過1.33億人)的市政污水系統中共收集了超過90000個樣本。
CDC強調,污水監測尤其應在“未充分進行臨床檢測的社區或存在新冠傳播高風險的社區”開展。因為在看到醫院出現明顯的感染數字上升前,污水監測就可以提前4~6天顯示出當地的傳播趨勢,并且單個污水樣本就可以“捕獲”成千上萬人的感染狀況。CDC主任羅謝爾·瓦倫斯基指出,污水監測可以提供社區新冠病例增長的早期預警,應與傳統公衛監測措施相結合,以幫助確定疫情高發地區并決定如何進行最優的資源分配。
2022年4月,國家衛健委發布《污水中新型冠狀病毒富集濃縮和核酸檢測方法標準》,規定污水監測的具體技術手段,并稱該標準適用于生活污水、醫療機構。目前,僅有少部分地區在高風險涉疫地區、隔離場所附近開展了小規模的污水監測。一位長期監測新冠疫情趨勢的數據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建議,隨著核酸檢測的取消,未來應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推廣污水監測,以作為抽樣的輔助手段。“國家疾控部門目前有團隊在進行這類嘗試,但一些地方可能不具有開展監測的條件和能力,而且監測數據出來后,如何結合其他流行病學數據進行理解,也需要技術指導。”
香港食物與衛生局前局長陳肇始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香港要一直堅持“復常道路”,既有序重啟社會及經濟活動,也要實現抗疫目標。疫情防控策略上,以“減少死亡、減少重癥、減少感染”為目標,以“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場所”為關鍵,并且以老年人群為優先。
為了實現“三減、三重、一優先”目標,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各項指標密切監察疫情。今年6月,陳肇始指出,這些指標包括:陽性確診病例數字、陽性住院率、重癥比例和死亡率,以及污水監測病毒量、社區核酸檢測陽性檢出率等。
專家提醒,對新冠疫情的監測而言,樣本抽取和哨點監測只是輔助手段,對真實感染情況的了解要和醫療系統的實時資源相結合。也就是說,必須清楚監測的目的是什么,“我們了解當下的疫情已發展到什么程度,是為了防止引發醫療擠兌。每天有多少重癥和死亡,各醫院住院床位、ICU床位還剩多少,重癥能力何時將突破極限,這些數字都比每日新增確診數字要重要得多。”金冬雁解釋說。
在他看來,內地當下每日通報疫情確診、疑似、出院人數等意義有限,更應對外公布的兩個關鍵指標是:新冠住院人數和ICU床位使用率。“這是兩個反映醫療資源能力的最重要指標。一般而言,如果ICU床位占用率已經達到了60%~70%,就必須要發出警告。”
新加坡衛生部目前已不再單獨發布每日新增確診數字,而是定期發布疫情周報,除每日確診數字外,會公布七天平均確診數字。更重要的是,還會公布每日新冠住院人數、普通病房中需要吸氧人數、ICU患者人數和死亡數,每類數據都會發布分年齡組的數字。在需要格外關注的60歲以上老年人群體,會額外發布每10萬人的七天平均ICU患者數和死亡數字,而且分別公布不同年齡人群疫苗接種的對應數據。另外,對新冠ICU使用率,還會同時發布周環比變化圖,以更精準反映重癥資源的使用趨勢。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可以借鑒新加坡的做法,先把日報改成周報,既有利于減輕恐慌,也可以更好地展示疫情總體傳播趨勢。
與新加坡類似,美國也以周為單位統計新冠住院率的七天平均值,CDC擁有一個囊括了14個州250多家醫院的住院數據監測網絡,該網絡提供的新冠住院信息不僅包括具體住院數字,還涉及年齡組、性別、種族和潛在健康狀況等多類臨床數據。
CDC疫情監測的最強大工具,是一套用以評估新冠社區傳播水平的指標體系,包括三個指標。首先,以社區過去七天內每10萬人的新增確診數字作為基線,如果大于200,再看另外兩個指標:七天每10萬人中新增新冠入院人數和床位使用率。新增確診數字主要來自醫療機構上報的核酸陽性病例和居民抗原申報系統上傳的自測陽性數據。這一套指標體系建立在人群免疫力提高和奧密克戎致病性降低、大肆傳播的前提下,今年8月,CDC更新了這一套指標。
依據指標體系,如果新增住院人數大于10人,或床位使用率大于10%,則判定該社區病毒的傳播水平為高級,否則為中級。如果新增確診數字小于200,且住院人數、床位使用率分別在在10及10%以下,則為低級。CDC對每種風險等級都給出對應的公衛措施建議,比如在病毒高傳播水平的社區,個人應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有基礎病或免疫功能缺失的人群應避免在公共場所進行不必要的活動,社區根據本地情況可制定專門的快速抗原檢測計劃,當地醫院要考慮是否提高備用醫療資源儲備等。
CDC網站指出,每10萬人中的新增住院人數反映了社區內有嚴重新冠癥狀的病例數量,床位使用率是代表當地醫療系統使用情況和剩余容量的指標。兩個指標共同反映出當地醫療系統何時可能超載或需緊急實施公衛干預措施。
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奧密克戎傳播以來,美國基本沒有再出現疫情之初重癥資源不足的情況,每個州都會監測自己的新冠住院率和ICU床位占有率,這些數字會每天統計。
他指出,開放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尤其對醫療體系較為薄弱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逐步放開的條件,需要建立在疫苗接種率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當地醫療資源的能力。“放開后的核心挑戰就是防止醫療系統被壓垮。目前,國內對于重癥、死亡數據、ICU占用率等只有局部的數字公布或官方概括性的描述。”
前述公衛專家建議,目前至少應在幾個重點新冠定點醫院進行調查,統計近一段時期內新冠重癥患者占比到底有多少,有多少人需要吸氧、搶救、死亡數字是多少、具體死因是什么、疫苗接種情況如何。國家層面也應建立統一的統計標準,定期向公眾發布或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介入,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