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瑱
11月16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通過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巴厘島峰會宣言》,呼吁迫切需要實現能源體系轉型和多樣化,推進能源安全建設,決心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同時深化國際合作促進區域能源互聯互通,加強對可持續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可再生能源、低排放發電等領域有望加快部署,包括推動支持清潔能源轉型的財政、市場和監管機制建設,同時酌情使用碳定價和非定價的機制和激勵措施。
而在埃及紅海名城沙姆沙伊赫,《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于11月20日凌晨閉幕,大會正式確立了對脆弱發展中國家因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與損害進行資金補償和支持的運作機制和方案。
由此可見,可持續的能源轉型是未來發展的大勢,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進程是不可逆的,但同時這一過程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短期實現的,未來全球能源安全保障將會參考更多變量和因素,做出更為全面、可靠、妥善的安排部署。
能源結構多樣化是必然趨勢。當今世界,地緣政治形勢出現極為復雜多邊的局面,與此同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呈現出頻發、廣發、強發和并發的趨勢。因此,世界各國要保障能源安全,能源結構多樣化是必然趨勢。只有多元、可靠的能源來源保障,才能有效避免出現能源危機的出現。一方面,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的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安全性尚未完全克服,因此,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過程必須要充分兼顧能源供應安全。另一方面,從全球來講,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能源可及性是不同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必然會形成不同的能源組合比例。在未來能源結構中,既要確保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石化能源的供應,也要保證太陽能、風能、核能和氫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此外,除了國家層面能源結構多元化外,國內區域層面的能源結構也應根據地區特色,通過跨地區能源調配等方式,提高能源綜合利用與系統協調能力,增強能源系統抗風險能力和穩定性。
保障能源安全與應對氣候變化并重。保障能源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非常具體的社會現實結構,而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存在的未來圖景,因此,能源轉型過程的現實基礎和目標規劃已大致確定,其可持續性必然體現在二者的平衡考量。但要實現該目標并非易事,此次COP27馬拉松式談判就是最好的例證。事實上,氣候變化更偏向公共產品的屬性,任何應對氣變問題的有效措施都需要國際社會同舟共濟,而能源安全則相對更接近私人產品,更多是國家層面的關注,因此,此次巴厘島峰會《宣言》中既首次提及“碳定價”的表述,又加上“酌情使用”削弱預期,是斗爭與妥協的體現。而應對氣候變化起步最早的歐洲,受當前經濟下行、能源困境等影響,多國也在今年宣布重啟火電。故未來全球能源發展必然會在理想與現實的反復撕扯中逐漸靠攏,兼顧保障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雙重考量,更多在效率、節能和清潔技術等研發方面進行投資,而非強加氣候政策進而引發能源不公現象,危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權利。
能源布局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能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動力,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全球能源危機和極端氣候頻發的雙重“加持”下,未來能源布局必須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從經濟、生態、社會三個維度出發,堅持創新協調、開放共享原則,通過低碳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等方式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以保證可靠、可持續、可負擔的能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