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天津中天大地科技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植株頂端卷葉彎頭現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不同時期表現的癥狀以及導致的后果也不同。玉米幼苗時期出現彎頭的癥狀是植株頂部呈扭曲狀態,心葉不能正常打開,抑制玉米生長;拔節前出現彎頭癥狀會抑制玉米生長,導致植株生長遲緩、矮小;大喇叭口期出現彎頭現象,導致包裹雄穗的2個葉片生長相對滯后,不能及時展開,雄穗抽不出,只能向下或向水平方向生長,影響玉米開花散粉,雌雄穗花期不遇,授粉不良,嚴重時直接影響玉米結實率。導致玉米頂部卷葉彎頭的原因主要有:苗期蟲害、生長期病害、除草劑藥害、品種適應性、缺素癥、堿性土壤等。
苗期玉米頂端卷葉彎頭癥狀之一為玉米心葉抽出后,葉片呈斷續的銀白色條紋狀,有清晰可見的污點,嚴重時心葉呈扭曲狀態,像牛尾鞭一樣不易抽出,老葉包裹著新葉不能正常打開,植株整體向一個方向生長,出現這種情況多為薊馬為害所致。另一種癥狀為玉米心葉呈破碎狀,葉片卷曲、皺縮,甚至枯死,或因生長點受損導致植株彎曲畸形,出現這種情況多為彎刺黑蝽所致。以上2種蟲害皆可導致玉米被害部位遭細菌侵染,導致細菌性頂腐病的發生而產生彎頭現象。
1.2.1 薊馬 薊馬屬薊馬科,體長1~1.5 mm,具有較長的翅,翅邊緣有較長的纓毛[1]。薊馬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春、夏、秋三季主要發生在露地作物上,主要為害玉米、棉花等作物;冬季主要發生在溫室大棚設施中,主要為害茄子、黃瓜、西瓜等作物。薊馬喜歡在植物幼嫩部位取食,吸取植株幼嫩葉片的汁液。田間調查時,如發現玉米扭曲的新葉中有薊馬出現,可以判定這種玉米頂端卷葉彎頭癥狀是由薊馬所致。
1.2.2 彎刺黑蝽 彎刺黑蝽屬半翅目蝽科,體長8~10 mm,背板呈暗黃色,后足呈黃褐色,身體的其他部分以黑色為主,前胸前角尖長,側角伸出體外,頂端部分略向下彎曲[1]。彎刺黑蝽的寄主多為玉米、小麥、旱稻等作物,常寄居在玉米根部、莖基部以及禾本科植物和雜草根部的表土中越冬。次年氣溫回升后開始活動,具有假死性和畏光性,喜歡啃食植株幼嫩的葉片和汁液,玉米10片葉前后為高發期,常會導致心葉呈破碎狀,葉片卷曲、皺縮呈頂端卷葉彎頭狀。
1.3.1 防治薊馬 因薊馬繁殖速度較快,見蟲即應進行防治,應及時清除田間地頭雜草,以減少蟲口基數。薊馬隱蔽性強,應選擇內吸性、持效期較長的藥劑,如吡蟲啉、啶蟲脒、甲維鹽、阿維菌素等,也可在噴藥時添加有機硅助劑,提高藥劑的施用效果。根據薊馬晝伏夜出的特性,一般于下午或傍晚時噴施藥劑。
1.3.2 防治彎刺黑蝽 因彎刺黑蝽常在玉米莖基部和根部刺吸植株液汁為害,一般可采用30%氯氰菊酯種衣劑包衣,或使用3%辛硫磷顆粒拌種,或使用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灌根等進行防治,同時應及時清除田間地頭雜草以減少蟲口基數。
玉米頂端卷葉彎頭的癥狀也可由病害引起,由頂腐病感染導致的居多。頂腐病的病原菌為亞粘團鐮孢菌,屬真菌半知菌亞門鐮孢菌屬。鐮孢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體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的侵染菌源。長期的高濕氣候對鐮孢菌的萌發比較有利,病菌借助潮濕環境侵染發病,不同地塊發病程度不同,低洼地塊發病較重,高崗地塊發病較輕。
玉米從苗期至成熟均可發生頂腐病,不同時期表現癥狀不同。苗期感染頂腐病表現的癥狀為植株不同程度矮化,葉片失綠、畸形、扭曲,輕者4片葉以上的葉片邊緣黃化,葉脈基部腐爛,植株中上部呈蒲扇狀,重者可導致全株腐爛,直至枯萎死亡。抽雄期感染頂腐病的癥狀為心葉葉基部腐爛干枯,緊緊包裹內部心葉,使其不能展開,呈鞭狀扭曲的彎頭現象。
以預防為主,通過改進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輪作倒茬、保持土壤墑情等預防玉米頂腐病的發生。播種前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以減少菌源。玉米生長期發生頂腐病時,發病前期可用50%多菌靈可溶性粉劑或80%代森猛鋅可溶性粉劑等殺菌劑配合植物生長調節劑噴施玉米心葉,發病后期因病菌傳播速度較快,應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并集中銷毀,降低菌源基數。
除草劑藥害對玉米造成的損傷主要表現為大部分植株在相同葉位出現褪綠藥斑,新生葉片呈白色或黃白色,有黃色或褐色邊緣,嚴重時受害植株萎縮,心葉變薄,葉片蜷縮,不易展開,植株整體呈彎頭狀,抑制玉米正常生長。
目前,玉米生產上使用的除草劑種類較多,如氯乙酰胺類除草劑,主要有甲草胺、乙草胺、氟噻草胺等;三氮苯類除草劑,主要有莠去津、氰草津、嗪草酮等;苯氧羧酸類除草劑,主要有2,4-D丁酯、二甲四氯鈉等。生產上經常出現的除草劑藥害原因主要有:一是除草藥使用濃度過高,沒有按照使用說明配制藥液。二是重復噴施,農戶經常在遇雨后進行補噴,可能導致重復噴施藥劑而產生除草劑藥害,還有農戶在噴施除草劑時,對接茬的部分重復噴施,導致藥害發生。三是不同玉米品種對不同類型除草劑的敏感程度不同,藥劑選擇不當也會導致除草劑藥害發生。
應根據玉米田間雜草種類選擇適宜的除草劑,均勻噴施,切勿重復、過量噴施。如發現除草劑藥害,可在玉米葉片表面噴施氨基酸類葉面肥和蕓薹素內酯,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澆水,增施尿素等速效性肥料,提高植株代謝能力,加快藥害在植株體內的降解速度。
品種適應性是指不同品種在不同生態區對環境的適應范圍和在一定范圍內的適應程度。有的玉米品種對溫度較為敏感,溫度變化可導致玉米出現不同程度的彎頭癥狀,如在拔節期和抽雄期前會出現頂端卷葉彎頭現象,表現為上部葉片扭曲變形、皺縮,植株頂端向水平方向生長。
我國玉米新品種的選育一般情況下都要經過南繁北育的不斷篩選和鑒定,使選育的雜交后代具有較強的抗逆性。但在實際生產中,難免會選育出某些不能適應特殊年份溫度極端變化的品種,出現玉米彎頭的癥狀。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玉米生長期的某一階段晝夜溫差過大,遭遇極端天氣,冷熱交替幅度較大,致使玉米生理反應異常,根系活力下降,植株頂端長勢過旺,生長優勢明顯,而包裹雄穗的2個葉片生長相對滯后,不能及時展開,雄穗被包裹成蔥管狀,無法抽出,只能向下或向水平方向生長,進而出現玉米植株頂端葉片卷曲彎頭的癥狀。
一是選育對溫度適應范圍廣的品種,提高玉米對極端溫度變化的抵抗力。二是加強品種抗性鍛煉,使其更好地適應外界溫度變化。三是當極端溫度出現時,應及時觀察,如果持續時間較短,大部分玉米能通過自身調節恢復到正常狀態,如不能恢復應及時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減少玉米頂端葉片卷曲癥狀的蔓延而影響玉米雄穗抽出和授粉。
玉米對鋅元素比較敏感,4片葉以前缺鋅時,會降低玉米植株體內色氨酸的含量,從而影響生長素的合成,表現為葉片失綠而形成白化苗;6片葉以前缺鋅時,老葉基部葉脈失綠呈黃白色,逐漸向葉尖方向發展,直至整個葉片呈黃白色條紋狀;拔節期缺鋅時,植株因缺乏生長素不能伸長,節間縮短,葉脈中上部組織變薄,輕者植株矮小、生長受阻、節間變短,重者頂端新葉變形、皺縮形成彎頭癥狀。
一是土壤本身缺乏鋅元素,加之在玉米生產上長期以施用氮、磷、鉀大量元素為主,對鋅等中微量元素補充不足,導致土壤缺鋅現象逐年加劇。二是土壤中的鋅元素與許多微量元素之間存在著拮抗關系,如磷元素與鋅元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拮抗現象。有研究表明,當玉米植株磷/鋅≥400時,植株極易發生生理機能紊亂,導致葉片條紋狀失綠,株型矮小,生長受阻,頂端新葉皺縮形成彎頭癥狀。近年來,隨著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特別是磷肥的過量施用,造成土壤中磷元素大量聚積,抑制了根系對鋅元素的吸收[2],加劇了玉米植株彎頭癥狀的出現。
腐熟的有機肥含有大量有機態鋅,有效性好,肥效期長,可于播種時底施1.5~2 t·667 m-2的有機肥進行補鋅,或者在施底化肥時,施入1~1.5 kg·667 m-2的硫酸鋅,種肥同播[2]。硫酸鋅也可作為玉米苗后葉面肥使用,尤其在玉米生長期間,如發現缺鋅癥狀時,及時噴施硫酸鋅葉面肥可快速緩解缺鋅癥狀,促進植株生長。葉面噴施硫酸鋅時,應注意用量,濃度過大會使玉米產生毒害。噴施硫酸鋅時,一般在苗期至拔節期進行,選擇無風的早晨或傍晚噴施,噴施2遍,每次間隔7 d。
堿性土壤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可造成堿害。堿害主要影響玉米的幼根和幼芽,苗期表現為生長瘦弱,葉片暗綠,嚴重時枯萎死亡,缺苗斷壟;喇叭口期堿害可導致植株頂端新葉扭曲,生長受阻,葉片卷曲彎頭,抑制玉米雄穗正常抽出,影響玉米授粉結實,使玉米空稈率增加且易造成倒伏。
一是堿性土壤容易導致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因生理紊亂或吸收養分能力下降而缺失營養,造成植株頂端新葉扭曲[3]。二是堿性土壤一般理化性狀均較差,土壤排水和保水性能差,遇強降雨或干旱少雨天氣,土壤通氣性不良,影響玉米根系呼吸和吸收養分,導致生長發育不良,形成玉米植株頂端新葉卷葉、扭曲的彎頭癥狀。
一是采取農業綜合措施,通過保護性耕作等措施逐步改良土壤,降低土壤鹽堿含量,減少堿性土壤對玉米生長發育的危害。二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每667 m2可施有機肥2 000 kg以上,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供肥能力。三是合理輪作,改良堿性土質,提高復種指數,如實行禾谷類糧食作物與豆科類作物輪作、間作等,實行用地養地相結合的方式。四是選用耐鹽堿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提高對鹽堿危害的抵抗力。
在玉米生產中,難免會遇到各種不良的氣候條件以及多種病蟲害的為害,導致玉米植株出現頂端葉片卷曲彎頭現象,應調查分析出現玉米彎頭的原因,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玉米生長發育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