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蕪湖供電公司 方盛宇 李 夢
供電企業和客戶之間的合作關系,需要立足于具體服務,這就需要供電企業重點關注針對客戶的服務內容和具體的服務方式。眾所周知,只有和客戶加強交流,站在客戶的立場,正視客戶所需,才能有的放矢開展相關服務,從而達到鞏固現有客戶,挖掘潛在客戶的目的,為供電企業贏得較高的市場競爭力[1]。因此,供電企業首先應當重視自身服務理念的革新,立足于時代特點和供電企業市場環境,開展相關服務。但聚焦于現實情況,一些供電企業并不能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未能結合時代要求,更新服務理念和服務內容,過高估計了自身在行業中的地位,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一些供電企業基本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無法看清維系客戶的重要性,也未能在營銷方式上,體現出較強的服務意識,因此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客戶流失現象。
服務業務同樣是供電企業的重中之重,可以視為服務理念的實際開展。供電企業的大客戶在用電量上是十分龐大,也會為供電企業帶來較繁重的工作壓力,因此,企業應重視服務業務流程的完善,重視客戶可選擇性的開發,為客戶提供業務的最優解。但是一些供電企業,在服務業務方面的管理工作,依舊未能有效落實,不僅在業務流程上,無法做到流暢運行,而且管理制度也有待完善。有些企業對電力報裝工作重視程度更高,未能重視客戶其他方面的合理需求,例如業務受理、故障搶修、用電查詢、信息推送等,維系客戶的意識不強,導致相關工作未能落實到位[2]。長此以往,勢必會令客戶對企業的滿意度有所下滑,對于未來客群的拓展極為不利,也會為企業經濟效益帶來不利影響。
服務水平較低的原因,不僅和人員素質相關,也和管理制度有一定關聯。具體來說,有些供電企業在對接客戶時,未能重視客戶的合理訴求,服務相對被動,無法滿足客戶要求,而且工作耐心有待提升,長遠來看,對相關服務工作的落實,有明顯的阻礙作用。另外,當前社會背景下,很多供電企業盡管能夠重視人才價值,但是由于用工方式存在差異,而且工作人員年齡、文化水平、工作經驗、業務素質都有明顯區別,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也會在服務理念和內容上體現出差異,從而間接對大客戶維系效果產生了較大影響。最后,在服務理念和具體執行層面,供電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也存在一定分歧。一些非營銷部門,未能明確自身服務屬性,片面認為服務客戶的事情和自己部門關聯性不強,導致營銷部門有時獨木難支[3]。
“1+N”模式實質上屬于營銷管理模式的一類,是和客戶聯系方式上的有效革新。傳統聯系客戶,統籌業務,都是不同部門各自為政,這種方式無疑會增加信息交流成本,而且易于形成信息孤島,不利于發揮信息價值。在“1+N”模式下,不同部門的分散工作,將集中于前臺經理身上,由前臺經理負責業務統籌工作,也就是模式中的“1”;不同后臺部門提供支持,加強聯動,形成模式中的“N”。實際工作中,客戶可以通過聯系前臺經理,由前臺經理和不同部門聯絡,可最大程度省去客戶聯系不同部門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實現服務質量的有效提升[4]。
在此基礎上,“1+N”模式具備較大市場拓展和業務推廣潛力。市場拓展方面,可以在現有零星客戶基礎上,致力于客戶群的發展,由點及面,向更多客戶拓展供電企業營銷渠道,并在不同園區打造示范項目,樹立行業口碑,發展自身品牌,在市場上加強企業文化的傳播。這樣不僅有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也可以進一步加強客戶黏性,贏得更大的市場競爭力。
在業務推廣方面,可以改變傳統業務模式的分散性,進一步優化常規業務,并在傳統業務模式基礎上,挖局服務項目的增值潛力。同時,可以以工業新區為基點,挖掘更多潛在用戶,為后續企業利潤增長帶來利好[5]。
三個“1+N”模式對于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具體而言,首先,資源可以最大程度優化配置。在目標客戶開發階段,可以對市面上的客戶進行甄別,從而基于客戶前景和潛質,明確各方面資源,最大程度優化配置資源,提高企業資源的利用率。其次,也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對于企業而言,時間就是金錢,信息流通中間環節越少,就越可以實現短平快管理。通過前臺經理整理來自客戶的信息,向后臺不同部門輸送,可以提高業務對接的集中性,并提高信息處理的專業性,令溝通成本進一步減少,實現工作質量的提升。另外,也有助于開發更多利潤增長點。可以在立足傳統電網優勢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適應市場發展的道路,提高服務項目的增值能力,在鞏固當前市場效益的同時,有助于向更新的業務領域邁進,從而實現供電企業的長遠發展[6]。
首先,供電企業可以和各類客戶,建立長期業務往來,達到傳播電力企業文化的目的,進一步完善針對客戶的服務體驗,增加客戶黏度和滿意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行業口碑的有效提升。另外,有助于企業增值服務的拓展,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7]。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保證企業長足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供電企業應當對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元素,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創建學習型組織,綜合提升人才素質,樹立人才觀念,加強團隊中人才的引進,改變企業電力營銷的現狀,發揮自身競爭優勢。另外,可有助于風險的控制,結合客戶提供的資料,對客戶經營情況進行分析,從而針對性對資源傾斜程度進行調整,進而實現服務質量的提升,避免出現拖欠電費的情況。針對來自客戶的意見和建議,以及眾多客戶對企業的普遍輿情,也能及時發現并處理[8]。
供電企業欲實現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忽視客戶需求。具體而言,首先,三個“1+N”模式有助于提高服務客戶的主動性,加強對已有客戶和潛在客戶的開發,致力于各項增值服務的推介,進而充分提高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性。同時,可以改變多部門對接客戶的弊端,加強業務的優化,為業務變革打下良好基礎,增強對外凝聚力,以達到較高適應市場的水平。另外,也有助于為客戶展現企業的誠意,通過正視客戶需求,打破時空限制解決客戶問題,為客戶提供私人訂制服務等方式,建立企業和客戶之間良好的關系,從而贏得更多信任,使客戶感到賓至如歸。最后,可以基于市場發展要求,針對客戶結構進行優化,打破企業固步自封的發展現狀,準確感知和評估市場信息,不至于走彎路。
明確目標對象[9]。前期通過申報政府相關項目,找到適合發展的入園項目,通過實地走訪,對各項信息進行充分調查分析,明確客戶情況,充分分析每個客戶對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的巨大價值,并依據這個標準,判斷是否可以將客戶作為“1+N”模式目標客戶,也就是入池階段。基于入池客戶基本信息,完成網格的劃分,使網格范圍內的客戶電量和數量,基本保持一致,并基于客戶需求,落實不同前臺經理的工作任務。
優化組織結構。基于“三集五大”體系和“1+N”模式要求,對服務方向進行調整,首先,立足于當前供電企業人力資源,重視客戶經理部的組建,并以客戶經理部為中心,加強不同部門的聯動,形成戰略、技術和服務支撐團隊。不同團隊的定位各有差異,具體而言,戰略支撐團隊是發展部、運檢部和營銷部的集合體;技術支撐團隊則為信息通信、業務監控和計量中心集合體;服務支撐團隊則為電費管理中心、業擴報裝中心和供電服務指揮中心集合體。
明確職責定位。由于對接客戶的工作需要在前臺經理的組織下落實,因此,應在明確前臺經理職責定位的同時,加強不同業務的統籌。同時,其他部門具體應當如何配合相關工作,也需要在制度中具體說明,從而保證業務和技術支持的連貫性,加強運營監測。客戶可以僅通過和前臺經理接觸,享受供電企業的服務,減少時間成本投入,從而對客戶服務體驗加以改善,實現客戶滿意度的提升。
欲提高營銷管理模式的精細化水平,就需要對客群進行畫像,立足于客戶自身狀況,在處理方式上體現出差異,滿足客戶需求,和客戶加強在服務方式上的有效溝通,進而實時掌握客戶滿意度情況,針對性調整自身經營方針。這就需要電力企業準確記錄不同用戶電費使用情況,落實監測用電數據工作,明確企業運行情況,對電網運行方式進行調整,協助企業對補償裝置、用電設備等進行調整,從而基于用戶用電量需求差異,避免出現供電不繼的現象。如果需要停電,則需要提前告知客戶,并結合客戶用電需求,制定合理的停電計劃,避免為客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
供電企業應重視各項延伸服務的開發,以帶電檢修、應急搶修等服務為基點,通過為企業提供服務,令企業得以正常生產。若客戶永定線路出現問題,可以在服務過后再進行服務費用的結算。另外,電費結算周期不能過于僵化,若客戶信譽良好,因為社會或自然的不可抗力,導致企業無法正常生產,可以對結算協議進行合理調整。若客戶用電量整體較大,可以將抄表收費的間隔進一步縮短,從而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
除此之外,在大客戶業務被受理之后,應當一次性告知客戶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將受電工程具體如何實施的技術方案告知客戶,按期完成工程建設任務,避免耽誤客戶正常用電。
綜上所述,如何提高大客戶的服務質量,是供電企業必須重視的重要問題。供電企業應當結合當前服務中存在的弊端,基于三個“1+N”模式的需求,從而劃分大客戶和提高服務靈活性等方式入手,重視大客戶的維系,從而使供電企業在市場上提高自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