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哲
(禹城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山東 禹城 251200)
冠心病分為慢性冠脈病與急性冠脈綜合征兩種類型,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超過3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心臟病所占比例較大,我國冠心病住院人數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10%。近年來隨著診療技術的進步,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的冠心病患者需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以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目前治療冠心病常用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包括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球囊血管成形術、冠狀動脈旋磨術等。本文對近年來關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
1.1冠心病常見病因
冠狀動脈是向心臟提供血液的重要動脈,而一旦冠狀動脈狹窄很容易造成心肌缺氧壞死而引發冠心病。因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是冠心病發作的主要原因,動脈粥樣硬化病程越長,患者發生冠心病的可能性越高。冠心病的發生與家族遺傳史密切相關,有冠心病家族遺傳背景的人群脂質代謝紊亂的風險更高,MMP-9rs3918242位點攜帶T等位基因的可能性越高,造成患者冠心病的患病風險顯著增加。
而除遺傳因素以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王彩蕊等人的研究顯示,吸煙、糖尿病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進展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促進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因素之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是延緩冠狀動脈病變的關鍵[1]。男性冠心病與女性冠心病發生率也有較為明顯的差異,這可能是因為男性多有抽煙或飲酒的習慣,且工作壓力較大。此外,吸煙不僅與男性發生冠心病風險較高有關,也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預后不良有關。從臨床上來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術后繼續吸煙,則心臟不良事件發生風險與術后戒煙患者相比較高,因心血管不良事件再住院率也明顯增加。
1.2手術指征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是治療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對于患者是否需要采用介入手術治療,主要是根據患者冠脈狹窄程度確定的,一般情況下,如果患者檢查可見有明顯的不穩定斑塊或者是冠脈狹窄程度較為嚴重的應該行介入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指征主要有:
一是慢性穩定型冠心病者有較大范圍的心肌缺血現象。一般情況下,冠心病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情況,患者可有勞累后胸骨后或心前區胸悶、放射性疼痛等癥狀,對于心肌缺血程度較輕的冠心病患者大多是采用長期口服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等防治冠心病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伴大范圍心肌缺血的患者,長時間口服冠心病藥物治療效果一般,且長期用藥也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風險,故一般建議患者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二是冠心病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冠心病伴不穩定型心絞痛是較為危險的一種類型,若不及時干預,很有可能會引發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如果冠心病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絞痛頻繁發作,或者是出現心律失常則需要盡早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2]。
三是非ST段或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一種嚴重的并發癥,主要是因為冠心病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會逐漸形成血栓,進而影響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嚴重的可引發心肌梗死,對于此類患者,需要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盡早疏通梗死血管,挽救病死心機,降低患者病死率。
由此可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適用于有大范圍心肌缺血,穩定型冠心病患者或伴有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此外存在多支血管病變冠心病患者也適用于這一手術治療。
2.1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這種手術方式是常見的機械性介入治療手段,主要是將金屬支架置入冠狀動脈內狹窄部位撐開狹窄血管壁,疏通梗死血管,保持冠脈管腔開放的一種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在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后殘余狹窄超過30%的冠心病患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采用的是裸金屬支架植入治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但這種支架植入術后患者仍會出現再狹窄的情況。基于此,藥物洗脫支架被應用于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的治療中,與裸金屬支架植入相比,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能夠顯著減少術后再狹窄的發生率,而且這些支架被帶有抗增生作用的藥物載體覆蓋可以減少機體免疫反應而產生的并發癥。邱擁華對多支慢性完全閉塞病變冠心病患者分別采用了裸金屬支架與藥物洗脫支架行介入治療,發現藥物洗脫支架的治療效果更優,患者術后半年不良心臟事件、心臟性死亡發生率更低[3]。隨著對藥物洗脫支架研究的不斷深入,現臨床上常用的洗脫藥物支架包括TAXUS支架,甚至完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新型支架在近幾年也被應用于臨床中。如王耿等人的研究中將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層西羅莫司洗脫支架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可以使患者明顯獲益,患者術后三年支架內血栓發生率均低于3%,證實了這種新型支架治療冠心病患者長期有效性與安全性[4]。
2.2經皮冠狀動脈球囊血管成形術
這種介入手術治療方式是在加壓狀態下,通過股動脈或者是其他手術入路將引導管送至帶擴張的冠狀動脈口,并借助導絲將合適大小的球囊送至狹窄部位解除冠脈狹窄情況。雖然這種手術方式能夠有效緩解冠心病患者冠脈狹窄情況,能夠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單純采用這一介入手術,患者容易在術后24小時內發生冠脈急性閉塞或再狹窄[5]。因此,現階段醫生較少單純使用這一介入治療技術治療冠心病患者。
2.3冠狀動脈旋磨術
這一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方式是通過物理的方法去除動脈硬化斑塊,主要是通過高速旋轉的金剛鉆磨頭消石病變,比較適用于有嚴重鈣化或纖維化病變的冠心病患者。主要是因為伴有嚴重鈣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球囊或者是支架治療難以擴張狹窄的冠脈,而冠狀動脈旋磨術可以將硬化斑塊去除,即刻疏通狹窄冠脈,目前已經是治療這類冠心病患者首選的術式。雖然與傳統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相比,冠狀動脈旋磨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遠期再狹窄率,但還是有不少患者在術后會出現冠脈痙攣等并發癥。故近年來學界倡導在術前使用鈣拮抗劑減少這類并發癥的發生[6]。
2.4其他介入治療技術
準分子激光冠脈成形術、冠脈內放射治療也是近年來被用于治療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再狹窄的術式。其中準分子激光冠脈成形術可以通過準分子激光消除冠狀動脈中的斑塊,疏通梗死血管[7]。從臨床上來看,準分子激光冠脈成形術治療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患者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技術。
3.1股動脈入路
股動脈粗大,血管彈性好,因此在過去是經皮冠狀動脈手術入路的首選,采用這一手術入路穿刺成功率較高。但采用這一手術入路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術后一日必須絕對平臥,下肢制動,進而減少血腫等并發癥的發生[8]。尤其是對于高齡的冠心病患者或者是合并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冠心病患者,采用這一手術錄入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很容易使患者術后出現一系列并發癥,使患者住院時間延長,也會增加患者的痛苦與經濟負擔。至于這一手術入路的缺點,近年來臨床開始將殼聚糖止血海綿等應用于手術治療中,以減少術后血腫等并發癥的發生。
3.2橈動脈入路
橈動脈是肱動脈的終支之一,周圍無重要靜脈和神經相鄰,且與尺動脈之間有較好的側支循環,在這一動脈穿刺出血較少。與股動脈入路相比,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選擇橈動脈入路患者術后體位相對自由,患者術后恢復較快,更適用于年老體弱以及伴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冠心病患者。隨著對橈動脈入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橈動脈入路的優點得以充分顯現出來,目前已經成為介入治療的首選手術入路。
王衛清比較了股動脈與橈動脈入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老年冠心病伴完全閉塞病變患者的效果,發現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與手術時間及心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但橈動脈入路患者術后臥床時間更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88%,顯著低于股動脈入路患者的26.47%[9]。對于伴左心衰的冠心病患者采用橈動脈入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以顯著縮短患者術后臥床時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97%,低于股動脈入路組的25.64%,但患者穿刺至置管的時間比股動脈入路相比更長[10]。為了進一步減少冠心病患者在經皮動脈介入治療后冠脈再狹窄的發生率,近年來在橈動脈手術入路介入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進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減少患者術后冠脈再狹窄發生率,這一方案的效果已在陳紅梅等人的研究中得以證實[11]。
無論是股動脈入路還是橈動脈入路,冠心病患者在術后均有可能出現出血或血腫等外周血管并發癥,所以在手術過程中應該加強監測,發現后應該盡早進行外科切開減壓血腫清除術等對癥治療,減輕患者的痛苦[12]。醫生在日常工作中也應該加強學習,熟練掌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不同手術入路的穿刺技術,避免穿刺時刺破血管后壁,預防血腫等并發癥。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是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等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目前常用的介入治療技術包括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冠狀動脈旋磨術等。常見手術入路包括股動脈入路與橈動脈入路,更建議橈動脈入路方式以減少患者術后冠脈再狹窄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研究降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提高療效的同時減輕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