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陳濤鎮畜牧獸醫站 224562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一種主要在偶蹄動物(包括牛、豬、羊和許多野生動物)發生的高度傳染性疾病,給世界各國養殖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當在未發現的FMD 的國家暴發該病可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FMD 最早的描述見于16 世紀,是世界上第一種被鑒定為病毒的動物病原體。感染FMD 可造成養殖動物生產性能下降和動物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限制,在FMD 流行的國家具有長期影響。FMD對農業養殖和身殘可造成大規模的經濟損失,在患病動物群體中,發病率可高達100%,可造成幼畜的心肌炎或母畜乳頭潰爛無法哺乳,因此幼畜死亡率極高。FMD 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FMDV)感染引起的,已鑒定出七種不同的血清型,每種血清型下又有許多亞型。由于不同的血清型的FMDV 之間交叉保護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在各國防控FMD 中使用流行的FMDV 血清型疫苗才能更好的防控效果FMDV 能夠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統,在宿主體內快速有效的建立起復制和感染過程,并存在于動物機體。自2001 年以后FMD 許多國家控制政策的變化,緊急接種疫苗被視為一種必須的控制措施。對于單劑量使用疫苗作為FMD 暴發情況下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了解的還不夠深入,但疫苗為多種反芻動物和豬群體中FMD 的防控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控制方法,可減少患病動物臨床癥狀的出現、亞臨床感染或帶毒動物排泄FMDV 以及持續傳播。
1514 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的牛中描述了一種牛病,患病動物拒絕進食,口腔粘膜發紅,在口腔和蹄等出現有水泡,但大多數染病動物最終康復。距今500 多年前的描述十分類似于FMD,這可能是首例FMD 的描述。在400 年后的1897 年,通過過濾實驗證實了FMD 是由病毒引起的,這是進入病毒學時代的第一個證明。現如今,全球仍有100 多個國家受到FMD 的影響,在部分國家已根除了該病。自1870年,美國經歷了9 次口蹄疫疫情,但在美國經過嚴格的建議控制,淘汰FMDV 陽性動物,限制從存在FMD 疫情的國家進口易感動物或動物產品等政策,距離上次FMD 暴發(1929 年),已有數十年未見FMD 報道。加拿大(1952 年)、墨西哥(1953 年)也沒有該病的報道。目前,除澳大利亞和北美以外,其余大洲的國家的FMD 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在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FMD 在歐洲部分地區偶發,但其暴發造成具有嚴重的影響。在西歐,成功的疫苗接種計劃使FMD 在1989 年后鮮有報道,1992年歐盟國家采取了不接種疫苗的政策。從1992 年至2001 年,歐洲地區僅有零星的FMD 報道。在同一時期,通過接種疫苗和撲殺患病動物,南美在FMD防控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中東、非洲和亞洲許多國家仍有FMD 疫情,但在20 世紀末,FMD 均以得到有效的控制,FMD 大規模暴發的報道少之又少。
1997 年臺灣發生了FMD 疫情,距離上次暴發已有68 年歷史,這場毀滅性的FMD 疫情暴發造成了超過400 萬頭豬被淘汰,約占臺灣豬群數的38%,造成的損失約為60 億美元。從1999年末和2000 年開始,東南亞暴發了一系列的口蹄疫疫情。隨后在南非暴發了FMD 疫情,并在英國暴發了大規模的FMD 疫情,然后蔓延至歐洲大陸。2001 年2 月19 日,英格蘭東南部埃塞克斯郡的一家豬場懷疑出現FMD 疫情,隨后確定FMD 在英國的存在,該病在23 個縣中16 個養殖場存在。
在每種FMDV 血清型種,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自身抗原、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特征的變化。在一些情況下,不同FMDV 血清型交叉保護性交叉,因此有必要鑒定血清型和亞型,以確保選擇合適的疫苗來控制FMDV 疫情暴發。最初,根據FMDV 在動物交叉保護性試驗來鑒定血清型。血清型和亞型的區別在于針對一種亞型的免疫不能賦予其他亞型的毒株相同的免疫保護水平,而同源的毒株可表現較高的免疫保護力。但這種FMDV 血清型鑒定方法較為費時費力,且價格昂貴,并且由于不同動物個體的敏感性差異導致相當大的誤差,因此開發了其他血清型鑒定的方法。通過ELISA 使用超免血清或在細胞培養物使用病毒中和試驗來確定血清學關系也是現如今常用的方法之一,該方法還可通過抗原鑒定將野毒株和疫苗毒株進行比對。從外核酸序列分析也已經成為FMDV 毒株鑒定和分型的最常用且認可率最高的方法、不同的FMDV 血清型在整體的基因組中同源性平均為86%,但VP1 編碼區的變異率較高,并且僅顯示出約50%~ 70%的同源性。因此,根據VP1 編碼序列的差異將O、A、C和亞洲1 型進一步劃分多種亞型。
FMDV 至少有七個以上的不同血清型。血清型O 型和A 型是由Vallee 和Carre 二人發現。他們發現,當源自法國的FMDV 感染病恢復過來的牛被德國源FMDV 感染會被再次感染,因此,他們以起源地命名這些FMD 血清型,如O代表法國瓦茲省(法文:Oise),A 代表Allemagne(法語為德國)。Waldmann和Trautwein 擴展了Vallee 和Carre 二人的工作,發現了第三種血清型,稱為C血清型。隨后在來自南非的樣品又鑒定出三種血清型,分別命名為南非(SAT)1、2、3 型。1954 年在巴基斯坦的奧卡拉的水牛樣品中檢測出第七種血清型,亞洲(Asia)1 型。此外,在同一血清型下還存在有眾多亞型,但對來自世界各地大量的樣品檢測是否過程中是否還存在其他血清型還尚不可知。
不同血清型FMDV 在地理分布上有很大的差異性。O、A 和C 型FMDV 分布最廣,是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動物群體暴發FMD 的主要血清型。C 型FMDV 暴發最近的一次報道見于2005 年的埃塞爾比亞,之后未見有C 型FMDV 暴發報道。南非1~3型的FMDV 主要限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非1 型在1962~1965 年和1969~1970年之間在中東地區出現過,在1962 年的希臘也有過報道。在1990年的也門、2000 年的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出現過南非2 型FMDV 的小型暴發報道。在希臘出現過兩次亞洲1 型FMDV 報道,亞洲1 型FMDV 局限于亞洲地區。而O 型和A 型是現階段主要流行且分布最廣的血清型。
FMD 的易感動物主要為偶蹄類動物,包括牛、豬、綿羊和山羊、鹿,以及70 多種野生動物,如野牛、馴鹿、駱駝等,而不屬于偶蹄類動物的如小鼠、大鼠、刺猬、袋鼠、犰狳也可感染FMDV,此外,人也可感染FMDV。
FMDV 通常是通過空氣途徑進入動物,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徑。FMDV 可通過患病動物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氣溶膠感染易感動物,在豬群中這種方式為重要的來源。此外,FMDV 可通過機械傳播污染性鼻分泌物或唾液如鼻-鼻接觸、相互舔舐或共同使用被污染的飲水和飼喂裝置等途徑通過口腔傳播。當皮膚受損時FMDV 也可通過受損部位進入。此外,帶有FMDV 的精液、乳汁,以及動物產品等也可成為感染源。此外,FMDV 的機械傳播媒介可包括被FMDV 污染的設備、機械車輛和昆蟲。流行病學證據表明,在受FMD 影響的國家內部及跨國際便捷運輸的攜帶動物通常是急性FMD 暴發的起源。牛和羊作為重要的FMD 的攜帶動物帶毒可長達3.5 年,而豬不會成為FMDV的攜帶動物。有報道稱在泰國南部和馬來西亞北部發生的幾次FMD 暴發是由于牲畜移動導致FMD 向鄰近地區蔓延。FMD 的越境轉移還可受環境因素、宗教和文化習俗、疫情發生情況、貿易途徑以及國家疫病控制和生物安全能力影響。與反芻動物相比,豬的急性FMD 臨床癥狀更為嚴重,而FMDV 在豬感染方面的效率更高且無FMDV 攜帶者狀態。雖然在豬中FMDV 主要以消化道的途徑進入機體,但豬能夠產生大量帶有病毒的氣溶膠且含毒量相對較高。某些FMDV 毒株在牛種毒性作用較弱,但豬中卻仍舊具有較強毒性。FMD 對幼畜的致病性更強,可造成更為嚴重的心肌炎,這也是患FMD 的幼畜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而成年動物的死亡率較低,但生產性能和動物福利方面的影響同樣十分嚴重。在FMD 感染后的7~14d,在無其他細菌感染或并發癥的情況下,成年動物可從FMDV感染狀態中恢復,但嚴重的口腔和足部病變會造成進食和行動異常。
在FMD 流行的國家,緊急疫苗是應對FMD 疫情暴發的重要防控手段。目前,應用較多的為FMDV 的滅活疫苗,該類型的疫苗在世界許多FMD 暴發的國家應用較多,并在減少FMD 暴發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MDV 疫苗對FMDV 對患病動物的臨床疾病防護具有重要作用,雖然不能直接殺死病毒,但可減輕臨床癥狀。此外,疫苗接種還可預防動物的亞臨床感染,降低攜帶FMDV 動物的病毒排放量和排放時間,較少病毒的傳播。通常情況下,在正常劑量下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存在時間不超過4~6 個月,而緊急接種疫苗主要是通過單次注射超過正常預防劑量的FMDV 疫苗而使接種動物迅速產生中和抗體。雖然FMDV 疫苗在FMD 防控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FMD 的防控應是一系列的生物安全防控方法共同作用。此外,還需要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選擇最佳的FMDV 疫苗制定合理接種計劃。在FMD 的防控工作中,FMD 的流行病學監測、新型疫苗的研發、快速準確的診斷方法研發、FMDV 的機制研究等工作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