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章 宋秀艷 張翠梅/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小街基鎮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 028417
藍舌病(Blue tongue,BT)是由庫蠓和蚊等吸血性昆蟲為傳播媒介的傳染病,主要感染家養和野生反芻動物,其病原為藍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屬于呼腸孤病毒科環狀病毒屬。
BTV 在綿羊中引起嚴重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在其他的一些家養和野生反芻動物中這種感染常為亞臨床或隱性感染。BTV 基因組由10 個雙鏈 RNA 片段組成,編碼7 種結構(VP1~7)和4 種非結構(NS1~4)蛋白。根據中和蛋白VP2 的遺傳和抗原特征分為27 種血清型。VP7 蛋白是血清群特異性的主要決定因素,大多數檢測 BTV 的血清學檢測都是基于檢測抗 VP7 抗體。若在羊群中發現BTV 需要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通報,主要是因為新疫情的暴發涉及動物運輸和貿易限制,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接種減毒活疫苗有助于控制 BTV 的暴發。然而,通過病毒分離或其他檢測方法檢測 BTV 感染的動物是該藍舌病的防控重點。目前,已有多種檢測方法可用于藍舌病的診斷,本文對藍舌病的診斷技術進行綜述,以期為藍舌病的診斷工作提供參考。
BTV 是一種蟲媒傳播的病毒,而且目前公認的傳播途徑為通過帶有BTV 的蚊、蠓等吸血昆蟲叮咬反芻動物傳播。但近期研究發現,某些血清型可通過直接接觸或垂直傳播的方式進行傳播,但上述兩種途徑仍有待進一步證實。綿羊對該病最易感,其他家養反芻動物或野生反芻動物也可感染BTV,并成為BTV 傳播的重要來源。藍舌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主要發生于蚊蟲活動較為頻繁的夏秋兩季,而且發病與蚊蟲活動密切相關。
BTV 可感染多種反芻動物,但以綿羊感染BTV 后出現的臨床癥狀最為嚴重。患藍舌病的羊通常表現為發熱、結膜炎、流淚、鼻腔和口腔黏膜充血、面部和嘴唇水腫。在某些情況下,臨床癥狀不會進一步發展,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癥狀會發展為更嚴重的臨床特征,如流涎、粘液膿性鼻涕、嚴重的面部水腫以及鼻子、嘴唇和舌頭的糜爛、潰瘍和出血。藍舌病導致組織的病變通常是水腫性、糜爛性和出血性。這些跡象有時會發展為舌頭發紺,這就是這種疾病的名字。在最嚴重的情況下,觀察到咽和食道麻痹和呼吸窘迫。在大多數綿羊中,肢體變化通常在感染后8~14d 發生,其特征是一條或多條肢體強度不等的跛行和蹄冠帶彌漫性發紅。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可以觀察到冠狀帶周圍的血清滲出物,動物出現駝背或跪姿,不愿站立或移動。牛的體征通常比綿羊溫和,除了發熱、食欲不振和抑郁外,只有一兩個體征。在某些情況下,一個區域內幾種 BTV 血清型的共同循環傳播可能會增加牛的臨床癥狀。
藍舌病的臨床鑒別診斷依賴于水腫、潰瘍和上皮病變,病變的類型及其在受感染動物中的分布可以指導獸醫進行診斷。但在臨床診斷過程有,藍舌病的部分癥狀與其他疫病癥狀相似,因此應注意區分。
藍舌病初期癥狀與口蹄疫非常相似,但是口蹄疫病變是水泡狀和侵蝕性的,而藍舌病病變是出血性、水腫性和侵蝕性的。口蹄疫和藍舌病在舌頭上的病變分布也不同。藍舌病病變通常位于舌頭的后緣和外側邊緣,而口蹄疫病變位于舌尖和舌背。口蹄疫病變也很少發生在眼睛,而這在藍舌病病毒感染中很常見。藍舌病發病可能是零星的,因為該病主要通過咬蠓傳播,而口蹄疫具有高度傳染性,因此在群體中發病率很高。水泡性口炎是另一種可能被誤認為藍舌病的疾病。病變表現與口蹄疫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應用相同的標準進行鑒別診斷。
小反芻獸疫是另一種與藍舌病具有相似表現的傳染病。患小反芻獸疫羊鼻分泌物可能為粘液膿性,病變出現在口腔和鼻道、鼻孔和眼睛,病灶呈出血性、壞死性和糜爛性。病變分布也不同于藍舌病,主要出現在舌背,呼吸道感染是小反芻獸疫的特征。小反芻獸疫還會產生嚴重的消化道疾病,伴有腹瀉,但不會導致病羊行動障礙。此外,與口蹄疫一樣,小反芻獸疫具有高度傳染性,因此羊群的發病率很高。
羊痘病毒引起的羊痘也與藍舌病有相似的癥狀,同樣需要進行鑒別診斷。羊痘病毒屬的病毒在牛或羊感染后會產生塊狀皮膚病。可通過患病動物是否出現廣泛的皮膚病變與藍舌病病變區分開來。
盡管藍舌病與其他疫病在臨床癥狀上表現的差異特征可以指導現場診斷,但只有通過實驗室的檢測,如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才能確診藍舌病。
4.1 病毒的分離可通過將患病動物的組織或血液等樣品孕漿后過濾除菌,接種于雞胚或體外細胞(BJK-21、Vero 等),用于病毒的分離,分離后可進行鑒定和血清分型。
4.2 免疫熒光該方法可通過單克隆抗體特異識別BTV 的保守蛋白,進行通過熒光顯微鏡觀察細胞是否感染了BTV。
4.3 競爭性抗原捕獲ELISA該方法能特異性檢測血清樣本中的BTV,但該方法可存在假陰性以及不同血清型的交叉反應的問題。
4.4 電子顯微鏡觀察可通過特異性的標記BTV 后用透射電鏡進行觀察,該方法主要用于科學研究。
4.5 基因組測序基因組測序是檢測BTV 較為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檢測價格較貴,且操作繁瑣,結果解析要求一定的生物信息學背景,因此通常用于科學研究。在實驗室中,也可通過PCR或熒光PCR 技術檢測BTV,現在這兩種方法最為常用,且準確性高。
5.1 瓊脂凝膠免疫擴散瓊脂凝膠免疫擴散操作簡單快捷,所需抗原相對容易生產,該方法存在一些缺點,如靈敏度和特異性低、不能進行BTV 定量以及結果讀取的主觀性較強。
5.2 ELISA可用于BTV 的血清檢測的ELISA 方法有間接ELISA 和競爭ELISA,在疫苗效果評估和輔助性診斷中ELISA 較為常用,但該方法存在假陽性、無法區分受感染的動物和接受滅活疫苗的動物等問題。
5.3 血清中和試驗血清中和試驗用于鑒定和滴定 BTV 血清型特異性中和抗體。血清中和試驗的主要優勢可能是可區分 BTV 血清型的同時不與其他環病毒血清群發生交叉反應。血清中和試驗被認為是一種高度敏感和特異的檢測方法,這不僅可以識別導致感染的 BTV 血清型,還可以用于檢查接種疫苗后個體動物或種群的免疫狀態。血清中和試驗也存在一些缺點如耗時、費力等。
6.1 驅蟲蚊、蠓等吸血性節肢動物是藍舌病的重要傳播媒介,藍舌病的流行與蚊蠓的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在蚊蟲活動較為頻繁的夏秋兩季,注意對羊舍進行驅蟲,防止其傳播BTV。此外,采用放牧飼養的動物群體,在夏秋兩季放牧時應遠離水洼或河流等蚊蟲群體存在的較為密集的地區。最好在建設養殖場時,將場地選在遠離自然水源或其他可存在大量蚊蟲的地區,尤其是在藍舌病流行的地區更應注意該問題。對于經常流行藍舌病的養殖場,如果養殖場周圍存在適合蚊蟲繁殖的地區,可選擇將養殖場進行遷址,或在夏秋兩季將羊群轉移至無蚊蟲的地區飼養。
6.2 病原監測對于藍舌病感染風險較大的地區,應加強藍舌病病原的監測工作。在每年夏秋兩季,可采集血液等樣品進行檢測,監測動物群中藍舌病病原的攜帶情況,發現檢測陽性的動物及時隔離,同時進行復檢,及時淘汰病原陽性的動物,防止藍舌病傳播。此外,在引種或配種等活動,應及時檢測引進的動物、公畜或精液,在病原檢測為陰性后方可進行相關操作。
6.3 免疫接種當前,國外可用于預防藍舌病的疫苗主要有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種,對于藍舌病正在流行的地區或感染風險較大的地區,可進行藍舌病疫苗接種工作。可根據當地藍舌病流行情況和可購買疫苗的種類針對性的制定藍舌病疫苗接種工作,免疫后進行群體抗體效價的檢測,不合格的動物及時補免,保證疫苗接種效果,從而使牛羊群獲得抗藍舌病的抵抗力。對于未流行藍舌病的地區可不接種藍舌病疫苗,但應時刻關注周邊養殖場疫病流行情況,若發現周邊養殖場出現藍舌病疫情,應及時接種疫苗進行免疫。
6.4 加強飼養管理預防藍舌病的最經濟的方法為加強飼養管理工作,保障圈舍的生物安全,提高動物的抗病水平。應及時對動物圈舍進行清潔消毒,降低動物圈舍病原微生物的數量,從而降低相關疾病的發病率。為動物提供營養全面的飼料和干凈的飲水,可添加黃芪、益生菌等增強動物免疫水平的藥物,增強動物的免疫水平,降低發病率。
雖然目前可通過臨床癥狀和診斷方法對藍舌病進行診斷,但現有的方法仍存在一定的缺點,相信隨著對BTV的基礎研究的深入,定會研究出更加省事實力、靈敏精準的BTV 診斷方法。
在日常養殖中,應加強藍舌病的防控工作,降低藍舌病發病率,減少由此導致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