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夢蛟
(福建省建園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泉州 362000)
筆者將園林綠地中的單位庭院綠化景觀展開相關的研究與分析,重點探究其在發揮改造功能性方面的作用,圍繞其在休閑健身與文化娛樂兩個要素展開需求研究。
自然生態功能,作為綠化景觀的重要功能,其在于實現恢復自然生態環境,修復原有生態系統的目標。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深入推進,使得大量的自然景觀消失,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1]。因此這就使得各類不同程度的園林綠地的建成,而綠化景觀在自然生態方面也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通過分析當地的土壤與水分種植條件,選取符合本土情況的植株進行種植,能夠最大限度的還原其原有的生態樣貌。從而實現凈化空氣、水體、以及土壤等作用。除此之外,通過在營區打造園林綠地景觀還可以有效的起到阻擋以及過濾吸附的作用,降低揚塵、沙塵等天氣的產生。對于降低噪音,防災避難等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以人為本的植物康養功能,作為庭院綠化景觀諸多作用中的一個,其能夠為豐富園林綠地生態景觀構建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通過應用各類不同植物在對人體五感的作用,能夠極大的豐富單位庭院的植物以人為本的體驗。高低錯落、各式各樣的樹形樹冠在經過人為專業布局的基礎之上,能夠打破營區建造的單調造型,美化園林的環境,展開更高水平的立體空間感與遠近層次感。隨著四季的變化,各類植物也將會呈現明顯的季節差異色彩,體現園林綠地的色彩斑斕與生機盎然,能夠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效果,滿足人們在視覺、聽覺以及嗅覺上的多元體驗,激發人們的生理活力,調節人體的神經系統,減輕與消除疲勞,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在工作之余能夠享受大自然的美麗。
社會文化功能作為園林綠地綠化景觀的輔助性功能,能夠提升一定的社會價值。通過構建園林綠地的文化景觀,能夠在為人們提供休憩場所,同時將自然與人文景觀進行有效的結合,實現在優化環境的基礎上,將豐富文化、藝術內涵與自然的有機的結合,提升人文意識與審美價值的內涵,塑造濃厚的景觀文化氛圍,弘揚和傳播我國的民族文化,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全社會的文化修養與綜合素質水平。
在當前關于園林綠地綠化景觀的設計以及應用過程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專業性,在綠化景觀的應用普遍情況來看,進行景觀布局與構建過程中未能堅持以人為本,功能與生態效益優先的理念,往往只注重于對景觀的美化,忽視了對于其生態功能價值的塑造,從而導致園林綠地只能起到“花瓶”的效果,對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由于在進行綠化改造的過程中,缺乏有力的專業性指導,導致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就植物布局以及對植物的選取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2]。所選取的植物未能符合園林土壤以及水分的標準,只注重植物的“樣貌”,在空間布局上也呈現出混亂的局面。對于園林綠地的總體布局以及硬件景觀的設計重視程度過高,忽視了植物造景的功能性效果以及生態效益,未能考慮到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反而加劇了園林的生態環境矛盾。對于人在由植物構建的景觀空間中感受生態、享受生態的需求,未能提供優質的造景環境,導致園林綠地不能夠發揮其真正的效益。
在當前我國部分園林綠地進行景觀構建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改造不當現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與自然景觀,大幅度的降低了綠化的實際效果。在進行模擬自然植物群落時,未能遵循響應的生態原則。除此之外,在關于植物本身的景觀效果以及林冠線的外形,群落色相以及季節差異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也不高,使其在進行綠化景觀提升改造中失去了其園本的價值,忽視了綠化景觀改造的內涵。
在進行綠化景觀提升改造功能性作用的過程中,需要首先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把握好在展開綠化應用過程中的各項細節。對于綠化項目的性質、功能、形式等多方面進行精確的定位,協調好項目與景觀要素、園林綠地以及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根據實際的景觀需求以及生態作用進行后續的構造,將選取的植物進行專門的分類,以便于更好的應用到其景觀構建的布局中。
因地制宜,保護原有生態系統,是展開園林綠地規劃以及綠化景觀種植的首要前提與根本性原則。根據所選取區域的綠地條件,切實分析好土壤、水分、氣候等基礎性要素,在選取合適的植株進行種植,并且結合地形地貌的特點,打造節約環保型的特色植物景觀,展現其在層次上的起伏,體現綠化景觀的韻律美,采用環保類建材建造也是改造方式的一種手段。注重整體綠化的可塑性與適應性。
植物作為構成綠化景觀的核心內容,其對于綠化景觀的效果以及功能能夠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展開植物造景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展現植物的生態美、與色彩美[4]。應用多種植物交織的形式來體現景觀的多樣化與人性化。而在進行綠化植物的應用中,主要以喬木為主,通過喬木、灌木、藤、花、草等多種形式結合的辦法來構建復層混交的綠化模式,實現生態學與觀賞性的統一、綠與美的統一、服務功能與藝術價值的統一,構建起優質的園林綠地。
以泉州北、洛江所黨建文化長廊和綠化生態提升項目設計方案為例,項目提升改造面積約14 500 m2,其中泉州北營區約6 000 m2,洛江所營區約8 500 m2。工程造價約:350萬。從單位庭院綠化景觀功能性研究庭院綠化的規劃和設計策略。泉州北、洛江所均為高速收費站營區員工工作的單位,工作人員長年工作在這里,單位庭院綠化景觀提升的功能性營造對員工的生活與工作起到的積極作用非常明顯。
泉州北和洛江所改造前,庭院內綠蔭繁密,但喬木過多,種植密度過大,陽光無法穿透樹冠,影響到建筑的采光和林下植物生長的光照要求,以至于樹木病蟲害嚴重,蚊蟲滋生,黃土裸露,不通風透氣的環境,空間壓抑感強,夏季悶熱,冬季寒氣逼人;庭院以常綠樹為主,植物品種單一,色彩單調;綠地功能性休閑設施較少,景觀設施少,不能滿足員工休閑健身和文化生活需求。
針對現狀的不足和員工工作生活的功能需求提出了相應的規劃和設計策略。
3.4.1 建立富有層次感的植物架構體系、合理的植物空間布局,很好的改善庭院生態環境
營區喬木過多、種植密度過大,引起的弊病顯而易見,通過去除病死植株、弱勢植株,保留優勢品種,修剪喬木枝下高度和樹冠內膛,提升林下空間透光度,讓光照可以穿透林冠達到到地面,從而改善林下郁閉的問題,減少病蟲害的滋生,提升了地被植物的成活率,改善了林下空間黃土裸露塵土飛揚的狀況。移植部分過于密植的喬木至庭院與高速公路之間的空地,利用植物降噪生態功能,建立一道“植物聲屏障”,減少公路噪音對員工工作和生活的干擾,提升了營區工作環境的私密性。
增加當地適生的開花喬木品種如宮粉紫荊、藍花楹、大腹木棉、黃花風鈴木等,改變現狀植物品種單一,色彩單調的現狀,提升生物多樣性、構建一個品種豐富,生態平衡的良性植物群落。
現狀水體為靜止水塘,水質差,通過建立自循環水體,種植水生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水生鳶尾等,通過水生植物對水體的過濾和對雜質的吸附作用,讓水體在循環流動中得到凈化。
顯然,通過綠化生態功能的發揮,很好的改善單位庭院綠地環境,賦予庭院生機勃勃的景象。
3.4.2 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挖掘植物對人的五感體驗功能性,達到自然康養的效果
提升庭院綠化苗木色彩多樣化,營造四季有花的季相變化;增加香花類植物,強化香味的嗅覺感受;充分挖掘植物在凈化空氣、緩解視覺疲勞、調節人體神經系統、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呼吸系統等功能。有利于舒緩高速公路特殊人群的平時的工作緊張情緒,改善員工亞健康狀態。
3.4.3 圍繞營區員工需求,提升功能性配套設施建立,提升環境人文景觀功能
在基于本項目展開園林綠地景觀項目的前提條件之下,重點關注到營區員工的實際需求,充分挖掘好本區域內的生態價值與休閑娛樂價值,通過建設閩南特色文化景墻,將黨建內容和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景觀不局限于造景,充分挖掘黨建和地域元素特色,二者結合,既展示了地方特有的地方文化內涵,又寓教于景,增強員工的政治素養和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景觀營造上,景觀水池、休閑廊架、休憩涼亭、坐凳等的設置,滿足員工的工作之余,休閑健身、學習交流等一系列的功能型需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緩解員工工作高度緊張的壓力,保持員工心情愉悅,身心健康的狀態。
加強對園林綠地的施工與管理,通過聘請素質良好的專業施工團隊能夠有效的降低在進行綠化景觀布置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提升園林綠地的整體景觀效果[5]。除此之外,對園林綠地進行劃區域式的規劃與管理,根據施工的具體階段展開對實際成果以及施工情況的監督與總結,能夠便于在綠化景觀改造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確保損失的進一步擴大。在施工過程中還可以應用智能數控檢測以及綠化模型評估等技術,進一步保障園林綠地規劃的系統化與專業化。
綜上所述,筆者首先闡述了園林綠地單位庭院綠化景觀的功能性作用,并且就其產生的形式以及發揮作用的途徑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其次結合了當前我國在綠化與生態環境方面的現狀展開了宏觀層面的概括,客觀的總結了在當前展開單位庭院綠化景觀布置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重點圍繞對綠化景觀植物的選取,區位布局,以及生態一體化環境的構建展開了策略研究,并且將園林景觀提升工程兩個營區員工生態需求作為導向,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個感官角度展開了多維度的景觀改造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