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婷 姜可園 王一鳴 劉 偉
肺結節指影像學表現為直徑≤3 cm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實性或亞實性肺部陰影,可為孤立性或多發性,不伴肺不張、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胸腔積液[1]。20%~40%的孤立性肺結節為惡性腫瘤[2],研究顯示,孤立性肺結節中惡性腫瘤約占66.7%,且直徑≤5 mm的孤立性肺結節中仍有43.7%為惡性腫瘤[3]。肺結節概念的提出有賴于近年來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低劑量螺旋CT能明顯提高以肺結節為主要表現的早期肺癌(Ia期)的檢出率。肺結節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常無明顯肺內表現,目前,西醫主要采取胸部CT定期隨訪的方式監測肺部微小結節或暫無法定性的肺結節[4],存在錯失疾病最佳治療時間的風險。中醫藥秉承“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理念,在整體辨證思想指導下,可以進行早期、個性化診治,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焦慮。此文通過查閱文獻,從病名溯源和病因病機方面探討中醫藥對肺結節的認識,旨在為以后臨床治療用藥等提供診療思路。
1.1 肺積 息賁《金匱要略》:“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肺為臟腑,肺中結節固定不移,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惡變風險,病灶消長變化,符合中醫對“積”的認識。清代《雜病源流犀燭》曰:“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得通,為痰……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這與肺部結節日久,逐漸蓄積,成有形之物,阻塞氣道的諸證一致。《黃帝內經集注》云:“此肺積之為病也。肺主氣而司呼吸定息,故肺之積曰息奔。在本經曰息積。積者,漸積而成,是以二三歲不已”[5],認為當肺主氣司呼吸功能出現異常,久而發作“肺積”,即“息奔”,肺部結節亦有生長緩慢的特點,除外感染性質的肺結節,倍增時間長達813 d[6],且《難經正義》云: “賁,古通奔。息賁者,言氣息賁迫也”,故“息奔”亦作“息賁”。《難經》言:“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肋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宋代《圣濟總錄·積聚門》:“癥瘕癖結者,積聚之異名也。肺積息賁氣脹滿咳嗽,涕唾膿血”,認為蓄積之邪稽留于肺,發為脹滿咳嗽,甚有涕唾膿血等,這與部分肺結節發展成惡性腫瘤的病理過程一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將肺惡性腫瘤稱為肺積,《中醫腫瘤學》[7]將肺積定義為是以咳嗽、胸痛、咯血、體倦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病位在肺,與脾腎密切相關。綜各醫家所述,邪積肺臟,日久成結,虛實轉變,名曰“肺積”,即“息奔”,亦可作“息奔”“息積”,臨床癥狀有咳嗽脹滿,涕唾膿血,惡寒發熱等,符合肺部結節的病位和臨床表現,后世將肺積定義為肺癌,也符合肺部結節有一定惡變性的臨床特點。
1.2 窠囊宋代醫家許叔微最早提出“窠囊”一說,認為“濕痰、痰飲成癖囊”,并在其著《普濟本事方》中記述了用單藥蒼術治療“膈中停飲”宿疾的經驗。許叔微言“予生平有二疾,一則臟腑下血,二則膈中停飲”“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向左伏幾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飲兩三杯,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許叔微認為自己因喜左側伏案,加之喜深夜飲酒,痰飲濕邪聚于左側,屬于“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元代朱丹溪在此基礎上提出“痰挾瘀血”的觀點,“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認為痰瘀互結日久即成窠囊。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對“窠囊”學說不斷進行發展,《局方發揮》又言:“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認為“窠囊”既是病理產物,也是某些疾病發作的誘因;喻嘉言《寓言草》云:“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蓮實之嵌于蓬內,生長則易,剝落則難”,形象比喻邪聚于肺,日久成痰,膠著深伏于肺絡“窠囊”之中,提出了“窠囊”病位的概念。何夢瑤《醫碥·雜癥》云:“有形之積,阻礙正氣,阻礙正氣,故痛也,而亦有不痛者,日久則正氣另辟行徑,不復與邪相爭,或邪另結窠囊,不礙氣血隧道之故,此為難治,以藥不易到也”,提出有形邪氣結成窠囊,匿于肺中氣血運行通道之外,正氣不與相爭,藥力難以企及,邪正無激烈交爭,則不發威疼痛,這與肺結節臨床發病隱匿,早期少有癥狀,一般藥物難以發揮作用的特點一致。林珮琴《類證治裁·痃癖癥瘕諸積論治》亦可佐證,云:“統按前癥,宜辨新久,有形無形,或痛不痛,動不動,在氣在血,在胸脅……新者易治,久者難治。痛猶痛連氣血,不痛則另結窠囊”。綜歷代醫家經驗,痰、瘀、血、飲、食等邪氣盤踞于肺,日久難消,遂成窠囊,可痛或不痛,亦有認為窠囊為邪實之病灶,膠痰附著之處,以“窠囊”命名肺結節符合疾病的病程特點和發展趨勢。
2.1 臟腑虛弱 正氣衰憊人體正氣能維持機體功能,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是疾病發生的基礎。《素問》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腎充足,氣血得化,形體得養,則身強體健,陽氣旺盛,若脾腎虛弱,則正氣虛衰,御邪無力,則發病長。隋代《諸病源候論·卷十九積聚候》指出:“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于風邪,搏與臟腑之氣所為也”,金代張元素《活法機要》云:“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雜病源流犀燭》:“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得通……皆邪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說明臟腑虛衰,體質虛弱之人,正氣不足,御邪無力,邪乘胸中,久而成積。明代《景岳全書》云:“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強調脾腎虛弱,正氣衰憊是積證發生的重要病機。
2.2 邪氣內盛 痰瘀互結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飲食勞倦等致病因素,會導致氣血津液輸布失常,日久則成痰成瘀。元代朱丹溪“自郁成積,自積成血,痰挾瘀血,遂成窠囊”,首次提出窠囊痰挾瘀血,痰瘀互結的病機。虞摶《醫學正傳》曰:“蓋氣陽也,血陰也,血行脈內,氣行脈外……氣得邪而郁,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于陽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結,積久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滯于陰也。百病皆由此”,認為氣為陽,血為陰,邪氣內擾,陰陽瘀滯,因瘀生痰,積于肺中脈絡。虞摶亦在朱丹溪的理論上有所發展,提出“痰火煎熬,血亦妄行”,強調痰熱之邪會煎熬血液,導致痰瘀互結。明代孫一奎“若血濁氣滯,則凝聚為痰,痰乃津液之變,遍身上下,無處不到”,說明氣滯、血瘀而致津液凝聚成痰,此為痰瘀互結之證。唐容川《血證論》中指出“血瘀既久,亦能化為痰水”“瘀血流注,亦發腫脹者,乃血變成水之證”“蓋失血之家,所以有痰,皆血分之火,所結而成”,從血瘀日久化痰、血瘀致津液凝滯及血虛化火煉液為痰3個方面論述血證致痰的過程。
現代醫家多認為肺結節屬正虛為本,痰瘀邪實為標,重視固護正氣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性,在治療上強調“有方有守,緩消積聚”[8]“調補臟腑,以防虛痰內生”[9]“固護正氣,貫穿始終”[9-11]等。張紓難針對肺結節患者肺臟虧虛的基本病機提出“補益肺臟”的治療原則,以黃芪補肺氣;黃精、太子參滋補肺陰;附片、桂枝激發肺陽;仙鶴草扶正補虛,如此陰、陽、氣三補,同時輔以化瘀、化痰、解毒行氣以祛除實邪[8]。魏華民等[9]主張治療肺結節不可過于攻伐,本病陽氣虛而生寒痰,氣虛而生熱痰者均屬“虛痰”,宜用黃芪、白術、茯苓等扶陽祛寒痰,用山藥、扁豆、沙參、杏仁以補氣以消熱痰。劉麗坤治療肺結節發病與肺脾兩臟關系密切,中焦虛損,致水谷精微凝聚成痰,貯于肺臟,日久更加損耗正氣,故治療上強調扶正需貫穿始終,不宜過度祛邪,恐傷正氣[10]。脾虛者宜用黃芪、黨參、白術、二苓等;肺虛者宜用沙參、二冬、地黃;肺脾氣陰兩虛者宜加西洋參、太子參、黃精等。朱佳亦強調“時時固護正氣”在治療中的重要性,反對一味使用攻伐之藥,用藥特點多予益氣養陰之品,如黃芪、黨參、百合、知母,輔以桔梗、柴胡、天南星、瓜蔞等以行理肺疏肝、化痰消瘀之用[11]。
另有醫家在肺結節“臟虛”“邪實”“痰瘀互結”的病機基礎上,提出“陰陽失衡”[12]“風邪為患”[13]“氣郁痰結”[14]“肝郁脾虛”[14,15]等病機特點,強調邪實在肺結節發病中的重要性。肺積病屬邪實膠著,使陰陽阻隔,升降失常,陰陽不交而致瘀邪阻滯,遂成陰邪閉阻于痞堅處難以祛除[12]。故用藥可予大劑量之附片、干姜、肉桂、葫蘆巴等培補元陽、肺陽,使陰寒得散,膠著之邪得化。在肺結節致病因素上,奚肇慶強調“風邪為患”,在臟虛基礎上,風邪攻竄,引動氣、痰、瘀交阻纏綿,痹阻經絡,則邪實瘀致成積,日久不化[13]。針對此病機特點,主張補散消攻、通陽宣痹、祛風通絡,同時根據疾病所處階段以化裁方藥,如風邪初感予玉屏風散、四君子湯;若內風已成,久煎精血者予沙參麥冬湯、四物湯等以養陰息風;若證屬邪盛且正氣不虛者,可予露蜂房、壁虎、僵蠶、全蝎等蟲類藥以搜剔經絡,緩攻消積[13]。在臟腑定位上,該病證屬“氣郁痰結、肝脾失調”,六淫邪氣等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樞機不利,全身氣化運行受阻,氣機不暢,使無形邪氣結聚于臟腑經絡等處,日久血脈瘀阻,郁閉肺氣,氣痰瘀邪肺絡閉阻,結節內生[14]。治以行氣開郁,消散痰結,疏肝理肺,予越鞠丸合二陳湯化裁。在治療肺結節時亦十分重視脾胃氣機升降與肝氣條達,治療上重視調理肝脾,疏肝理氣,以防氣阻生痰,氣痰纏綿,用藥以浙貝母、魚腥草、香附、柴胡、夏枯草等為特色[15]。
古今醫家認為肺部結節的病因病機大致可概括為正虛和邪實兩方面。正虛以肺、脾兩臟虛損為主,同時兼有其他臟器氣血陰陽的失調,邪實主要有氣、痰、血交阻纏綿、凝滯閉塞,久而更傷精血正氣。在治療上,古今醫家多從補虛與祛邪兩方面著手。補虛之中又分為補氣、滋陰、溫陽;祛邪又有溫化痰飲、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行氣除滯。另外,有醫家重視風邪致病,引動內風,在治療上采用祛風散邪,平定內外之風,以消散氣機逆亂所致積聚。古代文獻中記載諸多通透窠囊的藥物,可分為祛痰、活血、祛水藥類等。蒼術、白術、白芥子、竹瀝及姜汁奏祛痰之效,《古今醫鑒》“蒼術發汗寬中,導窠囊積飲”;《本草蒙筌》“白術……消痰結窠囊”;《本草求真》言白芥子祛痰且“無阻隔窠囊留滯之患矣”;《時方妙用》“以竹瀝姜汁可以透窠囊也”;《神農本草經疏》中“痰挾血成窠囊……所必須之藥”之五靈脂行活血之功;《本草綱目》中甘遂、大戟、芫花能“直達水飲窠囊隱癖之處”,是祛水要藥。中醫藥重視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一貫秉承“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理念,在整體辨證觀念指導下,把握肺結節的病因病機,根據患者病程特點及證候分型,可以進行早期、個性化診治,及早消散良性病變,抑制惡性結節的進展,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