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桃,邱高林,程明軍,3,伍文丹,唐瑋琦,李洪泉*
(1.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若爾蓋縣氣象局,四川 若爾蓋 624500;3.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是中國的草原資源大省,草原資源豐富。川西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為中國五大牧區之一,是四川省最大的草食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草原生態保護、黃河上游高質量發展和四川農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經營發展方式和開展草原生態修復的同時,充分發揮四川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四川現代草原畜牧產業,對推動草原生態修復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1 氣候寒冷,牲畜養殖基礎條件薄弱 川西北牧區氣候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暖季短暫冬季漫長。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極端化,該區出現了降水天數和降水量劇增的情況。惡劣的氣候條件一方面加劇了牲畜飼草料不足的危害,另一方面由于氣候寒冷,牲畜暖棚較少,直接導致牛羊受凍生病和掉膘死亡,尤其是對牛犢、羊羔和懷孕母畜造成巨大影響。
1.2 因新冠疫情造成用工難,人工種草面積減少 由于川西北牧區主要靠天然草場提供牲畜口糧,人工飼草地面積小,飼草料貯備嚴重不足,長年飼草短缺,影響了牦牛綿羊安全過冬。特別是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牧區人工優質飼草種植、田間管理和收割的勞動力短缺,人工種草面積減少,嚴峻的畜草矛盾在冬春季節尤為突出,牲畜始終未擺脫“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惡性循環。
1.3 牛羊糞便撿拾數量多,草原土壤肥力下降
四川省高寒草原牧區海拔高,氣候嚴寒,牧民大多采用焚燒牛羊糞煮飯、燒奶茶和取暖。由于牛羊糞的熱效率和熱利用率都較低,煮飯、燒奶茶、取暖需消耗大量的牦牛等牲畜糞便,因此,草原牧區牧民在草原上大量撿拾牛羊糞,并隨著牧區人口和家庭的增長,牛羊糞消耗量越來越大,現已造成草原土壤肥力嚴重下降,牧草產量逐年降低。
2.1 降雨影響飼草種植和收割 川西北地區飼草播種期為每年的4~5 月,飼草生長期為5~9月,飼草收獲期為9~10 月。以紅原和若爾蓋縣為例,2021年飼草播種期較上年同期降水量增多約5%,過多的降水導致土壤含水量過高,種子活力降低,嚴重影響植物種子的出苗和幼苗生長。飼草生長期每月降雨天數為上年同期的1.5~5倍,生長期的降水對植物具有重要影響,過多的降水天氣導致氣溫偏低,積溫不足,光照不夠,加上高寒牧區氣溫較低的特性,植物光熱需求不能保障,飼草生長受到限制,導致植物地上生物量積累減少。飼草收獲期每月降雨天數為上年同期的2~6.5 倍,總降水量增多2 成左右。降雨天氣不利于飼草的收獲、加工和貯藏。降水導致土壤含水量增加,土質軟化,不利于開展機械化收割,飼草收割難。雨天氣溫低空氣濕度大,不適合飼草的晾曬,收割后飼草易發生霉爛,影響飼草品質。
2.2 交通運輸因素 據統計,全省2021 年高蛋白豆科飼草及冬性飼草種植較少,2021年上半年外購飼草料占統計數據總飼草料的48.1%,外購飼草來源主要為甘肅、青海、陜西、湖北、重慶、江蘇等省市。自2020年以來,我國和四川省先后發生新冠疫情,人員流動和飼草料的運輸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2.3 市場因素 受非洲豬瘟影響,國內牦牛綿羊產業發展迅速,全國范圍的飼草飼料需求強勁,加上川西北部分地區的交通和地理條件,進一步加大了外購飼草料的困難,飼草短缺矛盾將更加突出,對全省牧區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
3.1 及時出欄,降低牦牛綿羊飼草損耗 根據飼草貯備和冬春草場情況,一方面改變飼喂方式,集中利用秋季進行牦牛綿羊育肥達到出欄標準,提高秋冬季節牦牛綿羊的出欄率,另一方面及時將已達到出欄體重的成年牲畜,以及體況較弱的牦牛綿羊出售,減緩缺草期的飼喂壓力,減少冬春草地超載數量和牦牛綿羊掉膘死亡數量。
3.2 加強草原生態保護,持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 采取圍欄封育、補播草種、滅鼠治蟲、施肥除雜、強化管護等措施,綜合施策,治理退化沙化和鼠荒地草地。大力開展天然草原改良,推廣以康巴垂穗披堿草、川草2 號老芒麥等為主的優質鄉土草種,增加草原植被蓋度和產草量,遏制草原退化沙化,提高天然草地優質飼草產量。
3.3 大力發展飼草產業,建立人工飼草種植基3地 大力發展飼草產業,繼續引導農牧民種草和貯草,發展種草大戶和種草專業合作社等。通過建立人工飼草種植基地,推廣人工種草、青貯技術,種植燕麥、披堿草、老芒麥和青貯玉米等營養豐富且耐貯存的飼草。推廣應用“多功能生物有機肥”“生物菌土壤調理劑”等多項技術,提高種草的科技含量,提高牧草產量。
3.4 大力推廣青藏高原高寒牧區“沼、光、風”綠色生態新能源開發示范,提高草地土壤肥力 利用高寒草原牧區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夜間風大、持續時間長,牦牛等牲畜糞便充足的三大獨特優勢,開展高寒草原牧區“沼、光、風”綠色生態新能源開發示范,即在白天利用太陽光能和風能發電來煮飯、燒奶,在牲畜暖棚的地面下建立沼氣池,利用暖棚增溫保溫效果和夜間風力發電機發的富余電力,提升沼氣池沼液發酵溫度,生產更多沼氣作為牧民的生活能源,讓更多的牦牛糞便留在草原保持草原土壤肥力,同時,沼液回施草原,并將沼渣與牧草種子混合均勻攪拌到包裹狀態,撒播到草原,既提高草原肥力,改良土壤淺層結構,又提高牧草產量,特別是利用沼渣在播種前處理飼草種子,能夠有效提高種子的活力和萌發速度,提高牧草種子發芽率和幼苗生長速度,增加幼苗的鮮重和干重,還可緩解高寒牧區飼草播種期氣溫較低的不利氣候因素影響,使全區域冬春季節可提供的飼草量顯著增加。
3.5 及時收割飼草并做好飼草料貯備 及時收割人工草地的飼草,并曬干(牧草被雨淋雪壓后營養至少損失50%以上,極易霉爛)。貯藏干草時,地面必須墊上薄膜或蓬布,防潮防霉,取用時剔除霉爛飼草,以免牲畜中毒死亡。根據牦牛綿羊存欄情況,提前做好規劃,對牦牛綿羊飼喂需求量進行評估,有條件的,通過從農區跨區外調的方式,適量購買精料和青干草,預防特大雪災,做到有備無患。
3.6 修建牲畜暖棚,增強抗災保畜能力 及時維修圈舍、暖棚和陽光板,利用牲畜暖棚的保溫防寒效果,減少縫隙和賊風侵襲,減少感冒等疫病發生,降低藥品支出和大幅度減少牲畜冬春發病、掉膘、死亡,提高牲畜生長速度,顯著提高牧區的抗災保畜能力。■